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道日本《東京新聞》5月6日刊登題為《二戰結束80年之際 再度迎來與美國的博弈》的社論。內容編譯如下:
30多年前的1992年1月7日,時任日本通商產業大臣(相當于現在的經濟產業大臣)的渡部恒三在開往奈良縣橿原市的電動列車中,對記者這樣說:“雖然不甘心,但為守護國家利益而與外國周旋、有時甚至低頭妥協,這才是政治家的工作。”
渡部的目的地是位于橿原市、第二天將開業的美國玩具行業巨頭玩具反斗城2號店,為了迎接來該店參觀的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
1989年至次年舉行的日美雙邊談判,目的是減少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通常貿易談判的議題是各品類關稅稅率,但上述談判的矛頭是日本的非關稅壁壘。
美國認為日本的政策和商業慣例阻礙公平貿易,提出“應增加國內公共投資而非出口導向型投資”等近乎干涉內政的要求。
在談判期間,限制開設大型店鋪的《大店法》(2000年廢除)也成為議題。美方認為它阻礙了美國零售商進入日本市場。正是得益于美國施壓,玩具反斗城得以進入日本市場。
當時謀求連任的老布什總統,為了向本國民眾彰顯談判的成功而前往該店視察。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日美貿易中日本一直保持順差。在此期間,紡織、汽車、農產品、半導體等各個領域斷斷續續地發生了經濟摩擦,但當時日本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太強,甚至在汽車領域采取了自主性出口限制。
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摩擦也逐漸消失。
安倍晉三政府的“安倍經濟學”政策中,大規模貨幣寬松其實是貨幣貶值政策,但即使誘導日元貶值以利于出口,美國也幾乎沒有抱怨,令人痛感“日本的競爭力真的下降了”,“與美國博弈的時代已經結束”。
正因為如此,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要對日本征收高額關稅,一方面讓人感到不合理,另一方面也覺得“日本可能還被認為是出口強國”。
聽到特朗普關于貿易的表態,感覺好像回到了30年前。美國的汽車和鋼鐵產業已經衰退了很長一段時間,而特朗普的政策意在保護它們。
二戰后,美國以關貿總協定為核心,積極進行關稅下調談判,因為低關稅有利于競爭力強的大國。
日本、德國以及中國等強敵相繼登場后,美國的制造業開始處于劣勢。然而,美國金融巨頭成為經濟核心,引領投資熱潮。在2008年雷曼危機后,則由科技巨頭稱霸。
信息技術產業給美國帶來了巨大財富,但也存在缺點,就是對就業的貢獻較少。大部分財富都流向了企業家和投資者,美國國內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覺得政府不顧美國國內的問題,未獲實惠的產業工人在特朗普的煽動下,把憤怒的矛頭指向日本。如果這樣,情況就麻煩了。
在過去的談判中,美國精密剖析日本重生產者輕消費者的經濟結構,憑借數據與邏輯占據了談判優勢。
但是,日本現在必須面對的是一部分美國國民的情緒,他們誤認為日本“狡猾牟利”。只是一味強調“減少貿易順差”,其實這毫無道理。
特朗普再度上臺意味著與美國博弈的日子重新到來。過去的日美談判中,日本迫于外部壓力而放寬限制,有時也符合消費者的利益,但特朗普的要求有百害而無一利。輕易做出妥協將會損害國家利益。
戰后80年來,日本在對美談判中都是看美國的臉色。但這一次道理在日本這邊。期待參與談判的政治家和官員拿出應有膽識。(編譯/劉潔秋)
2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右)與到訪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華盛頓白宮出席聯合記者會。(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