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儲能
“五龍治水”、重拳出擊,
行業洗牌將加速完成!
?圖源|鹽圖庫
文|王璟 編輯|楊倩
來源|儲能嚴究院
5月7日消息,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應急管理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消防救援局辦公室已于近日(4月11日) 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電化學儲能安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如此高規格的“五龍治水”,在行業內尚屬首次。
眾所周知,安全是儲能的生命線。早在2021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就對儲能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要求。
此前,各地政府也相繼因地制宜出臺了地方性政策與標準,如北京市《DB11/T 1893—2021 電力儲能系統建設運行規范》、浙江省《工業儲能規范技術規范》、廣東省《電力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技術規范》等。
相較之下,本次《通知》是首份國家級聚焦電化學儲能領域的頂層文件,旨在落實安全責任,強化全鏈條管理,防范重特大事故,促進電化學儲能高質量發展,體現了國家對儲能安全的高度重視和進一步加強監管的決心。
具體而言,這份政策聚焦電化學儲能安全管理的六大核心領域展開:提升電池系統本質安全、項目安全條件論證評價、完善標準規范、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加強部門聯動和信息共享、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全面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
其中,提升電池系統本質安全水平被放在了首位,從生產源頭把控電池系統安全質量,分別由兩大部門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門
負責推進電化學儲能電池技術進步,規范電池系統設計和生產制造;市場監督管理部門
則督促規范電池產品生產銷售與加強信用監管。
此外,該文件明確了企業主體與監管主體責任。明確要求按照“三管三必須”“誰主管誰牽頭、誰為主誰牽頭、誰靠近誰牽頭”的原則,強化安全監管,所有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須依法依規實施備案,項目單位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安全隱患排查與治理。
事實上,在儲能行業高速擴張的背后,儲能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并且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2023年,全球至少發生數百起儲能電站火災事故。2024年,國內儲能安全事故更是超過100起,主因均為電芯熱失控導致的起火。其他因素則包括電芯設計缺陷、安裝和運維管理不足等。
2019年,韓國因多次儲能火災事故叫停了全國電池儲能系統使用,并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2024年,德國南部家庭光伏儲能系統因技術缺陷引發爆炸;2025年2月,美國加州Moss Landing儲能電站二次起火,導致70%設施損毀。上述此起彼伏的事故屢屢為全球儲能行業敲響了警鐘。
盡管海外儲能事故頻發,但各國并未因此取消對儲能的支持,反而通過政策調整和技術改進來應對挑戰。隨著儲能技術的成熟和安全標準的完善,儲能產業仍有望在全球范圍內繼續蓬勃發展。
反觀國內,此前,我國儲能安全標準多為推薦性標準,企業執行力度參差不齊,導致市場上的儲能產品和項目安全水平魚龍混雜,安全隱患眾多。
他律缺失進一步加劇了自律的失守。在全行業價格戰泛濫的情形之下,泥沙俱下,參數虛標、偷工減料、粗暴拼裝等“李鬼”式操作更是滲透至儲能產業鏈各個環節。
CNESA數據顯示,2024年部分2h磷酸鐵鋰儲能系統項目已出現“成本倒掛”,2025年低價競爭仍在變本加厲。
業內人士透露,電芯以次充好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如湖南某儲能項目由于使用庫存電芯,還未并網容量就已衰減至96%,極大增加了儲能系統的火災概率。
此前,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及多家行業龍頭企業曾通過閉門研討會的形式,呼吁抵制儲能行業的“內卷”式競爭以及低于成本價的非理性中標現象。
會議提出,應通過制定行業自律公約、提升準入門檻、規范技術標準、健全標準體系以及強化安全防護措施等手段,遏制惡性價格競爭,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然而,在行業自律機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來自政策層面的強力約束與監管引導,仍不失為一道行之有效的“緊箍咒”,有望為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注入強心針,使得趁亂撈一票的“李鬼”們無處容身,進一步加速行業洗牌出清速度,最終反而會成為敬畏底線、尊重技術的強者的試金石。
CONTACT U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