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網上海電科院(華東電試院)組織上海師范大學附屬虹口中學的20名學生走進院區,開展了一段別開生面的低碳研學之旅。
活動由區科協指導,通過實驗室探秘、場景化體驗等多元形式啟迪孩子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求知和探索。
在“創新實驗室”電力設施電磁影響實驗室內,團隊成員介紹了變電站、配電站等電力設施的正常電磁環境水平,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了“電磁影響”的奧秘。
隨后,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走進高壓大廳及智能感知實驗室,十來米高的“跳樓機”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原來這個大裝置是沖擊電壓發生器,最高輸出電壓達3600千伏,能模擬大自然的電閃雷鳴,避免雷電災害引發的停電事故。
在設備狀態評價大廳里的巨幅曲面屏幕上,星光點點的“分布式光伏并網性能管理”平臺全景展示了碳排放監測情況,讓孩子們大開眼界。學生們還實地探訪了電力科普基地,認識儲能小屋、園區智能充電樁、風力發電機和分布式光伏系統等微網技術。最后,團隊金牌講師賀文婧為孩子們帶來了一節生動的科普課程——超導的“魔法世界”。
七年級學生張可欣說:“當我看到園區樓頂那些光亮亮的發電板后,意識到‘雙碳’其實離我們并不遠,這些新型事物也讓我明白,碳中和不再是我們科學課本上的簡單公式,而是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開展的研學活動就是敞開我們實驗室的大門,讓同學們可以進入電磁影響實驗室、高壓大廳、智能感知實驗室、雷電預警平臺等我們日常工作的實驗室,了解分布式光伏、微網儲能、車網互動、超導電纜等一系列最前沿的電力科技。通過構建場景化體驗、沉浸式學習的科普矩陣,讓大家親身體驗電力科技的奧秘與精彩。”國網上海電科院科普講師賀文婧說。
記者:龔樂
圖片:區科協
編輯:龔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