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晨瑋(Dario)一直把“我是溫州人”掛在嘴邊, 他長期在意大利生活,料理科班出生,可做一套相當不錯的料理,有超越同年齡廚師的見解。和這個年紀常見的年輕人一樣,性格外向而自我,和他的「Cucina Di Dario」很快就成為城中熱店,流量隨之而來。但有意無意之間,流量一度也把他推上爭議,食客在他的料理之外,樂于把他和CDD當作談資評論著。
1.
>>>從溫州到意大利<<<
上世紀90年代曾有兩部流行的劇集,反映了內地某地國人在境外城市生活的經歷,《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彼時,還是兒童的我就聽說:“漏拍了溫州人在巴黎、溫州人在意大利。”
溫州人移民意大利有百年歷史,意大利的手工業為全球最為發達沒有之一,溫州人在其中亦能分到一杯羹。意大利的中餐館大多為溫州移民或其后裔所開,曾在羅馬光顧過一家溫州移民三代經營的,做粵菜、川菜卻起名「天津飯店」的飯館,本以為是一家迎合洋人口味的奇怪飯店,實際卻很不錯,比上海同類餐館做得好。
千禧年后,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境外餐飲進入上海,其中,有旅意背景的溫州商人和廚師來滬經營意大利餐館的不在少數。十多年前,溫州商人將威尼斯最負盛名的餐廳「Ristorante Da Ivo 」引入一度紅遍上海。從東湖路搬到黑石公寓,頗受歡迎的意大利餐館「Casa Mia」,亦為溫州廚師夫婦經營。溫州和意大利的聯系那么緊密,在目前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內地和歐美直飛航班依舊不多不密的情況下,溫州有直飛羅馬的航班,方便兩地人員往來。
董晨瑋(Dario)是旅意溫州人后代,關于他的廚師履歷,「Cucina Di Dario」有以下評述:
“Dario
師從意大利國家烹飪隊總教練Gianluca Tomasi,也是取得意大利廚師協會授予榮譽主廚稱號的首位華人。“
Gianluca Tomasi
大概大家都熟悉意大利國家足球隊,而并不知道意大利還有“國家廚師隊”,這是意大利廚師協會(Federazione Italiana Cuochi、FIC)所轄參加廚藝比賽、文化交流的團隊。Gianluca Tomasi自2005年就被聘為團隊的“經理(老大)”至今,著有多本美食著作,而他本人,在維琴察(羅伯特·巴喬的故鄉)經營一家從父親手中傳下的餐廳「Cucina Tomasi」。
面包三種
黑綠橄欖迷迭香Ciabatta 梅干菜煙熏五花肉Ciabatta 玉米面包
自家制Baccalà mantecato(鱈魚泥)
南極犬牙魚 大蒜 胡椒 橄欖油
兩款前菜
鰲蝦 甜蝦 青檸 藍莓 橄欖油 吐司
大連產海膽 溫州產梭子蟹 鱈魚泥 法蔥 芥末籽 Pasta
這三款菜肴,每個都有可介紹之處,但最值得寫一下的,不是“拖鞋面包Ciabatta”,也不是精心設計的兩款前菜,而是Baccalà mantecato(鱈魚泥),這個既作為面包蘸醬,并放在前菜中組成一口食、不起眼的“魚泥”,卻是最能體現Dario在意大利生活工作經歷的細節。
鱈魚泥由鱈魚干做成,鱈魚干Baccalà,最早源于北歐人制作的鱈魚干Stoccafisso,他以冬春季北海捕捉的新鮮鱈魚去頭、內臟,在戶外晾曬而成。Stoccafisso最早從熱那亞、威尼斯等港口城市傳入意大利,后流行到意大利全國,并演化為Baccalà。相較于Stoccafisso,Baccalà的制作多了鹽漬步驟。作為最早傳入鱈魚干的地方,威尼斯和維琴察所在的威尼托大區盛行鱈魚干料理,維琴察最有名的地方料理就是鱈魚干(Baccalà alla vicentina),而將鱈魚干發泡后,以大蒜、橄欖油烹制的Baccalà mantecato(鱈魚泥)是威尼斯常見的魚料理之一。
Dario的老師Gianluca Tomasi餐廳就在維琴察,威尼托大區是他非常熟悉的地方,便也喜歡在料理中用鱈魚干。只是,這種鱈魚干絕非國內見到的即食鱈魚干,沒有進口,Dario只能以犬牙魚自制魚泥,并以發酵的手法還原在意大利嘗到的鱈魚干風味。
在內地餐廳越來越卷的當下,這樣“說出來也沒人關注”的小細節,很多餐廳是不屑于也顧不上去鉆研的。
2.
>>>從“國寶”到爭議<<<
無可否認,大眾點評對餐飲在體驗、輿情上的影響力,已經讓位于抖音和小紅書,尤其是小紅書,雖然現在的博主多到只比牛毛少一點,單個博主對輿情的影響力被大大稀釋與攤平,但仍有可能出現一家餐廳在短期內被集中評論而影響生意的情況。
而在普羅大眾的敘事喜好和流量走向的誘導下,博主和輿情對高級餐廳,或者說貴價餐廳的評論,更大概率是負面的,尤其是餐廳出現一個或者幾個“能被負面評價”的點時,一旦輿情形成,就不再有“理中客”可言,踩變成了一種“ZZ正確”,哪怕這“能被負面評價”的點可能本身也不盡正確,但已無人會care或者去推敲,餐廳或者廚師變成垃圾桶,網友在塵世中平日積攢的“負面情緒”搭上餐飲評論的子彈,打向餐廳與廚師。而那些覺得餐廳不錯的食客,也多礙于看不見摸不到的網友可能的“群起而攻之”而選擇“不響”。
這樣的事,頭灶、Narisawa上海、新榮記等等都遇到過,程度不一而已,「Cucina Di Dario」在開業后,也遇到了。
而這些爭議的起發點,集中在對Dario板前“話多且自命不凡”,以及餐廳宣傳話術的指摘上,說主廚喜歡教人吃飯,而自詡為意大利“國寶”廚師,爭議累積到一定程度后,你一言我一語,一度讓「Cucina Di Dario」和Dario頗受困擾。
而如果實地訪問,你會覺得:Dario的說菜也并沒有趾高氣昂,說得知識點是比較細,但較之我覺得說菜說的最細的老「天吉」那還差點意思。Dario不到30歲,家境優越,說沒傲氣是假的,但比起滬上幾位年輕的當紅炸子雞廚師,那他的傲氣和對食客的“拿捏”本事那還差很遠。
就在這樣的爭議中,「Cucina Di Dario」起步了。
貝柱 烏賊 魚子醬 帕瑪森干酪
沙拉
白葡萄酒醋 蘋果醋 芥末醬
海鮮湯
魚骨甲殼高湯 番茄 扇貝 紅蝦
這一組菜中,最喜歡且獲得食客一致意見的是海鮮湯,成色和樣式像極了里窩那海鮮湯,讓我想起了在托斯卡納「Caino」的回憶,那明明沒有過去很久的事,現在卻恍如隔世。
3.
>>>從食材到未來<<<
整個套餐有三道菜以蝦為主要食材,反映了Dario對蝦的喜愛,三道菜蝦的料理方式和展現要點不盡相同。但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在當下內地市場,對一個餐廳來說,要獲取全覆蓋,穩定而優質的食材并不是太容易的事。
溫州風亂燉
以前我們總認為對食材要求最高的是日本料理,但要做好西餐,對食材的精進程度一點不低:如果說日餐是拼品質與鮮度,那西餐更追求多樣性及穩定性。以滬上現在比較熱門的意大利餐廳「Semola」為例,他做的是意大利各地區的鄉土菜,但鄉土菜往往和地方食材聯系在一起,一些想法很好的鄉土菜便會因為內地無此食材,或者有類似的東西,卻無法穩定供應只能作罷。雖然這無可厚非,中餐區域的食材供應商當然圍著中餐需要轉,但換言之,做西餐對食材要費的心思可多了去了。
所以,對Dario來說,從一個在意大利學廚的廚師,到回國后任了一段時間西餐老師,再到現在主打以自己名字命名,被放大鏡關注的新餐廳,食材選擇只是縮影,小半年的歷煉只是開始,那也是自己成長中要面對的課題。他能做出下圖所列的,可以稱之為我的人生risotto的Risotto all’onda(波浪燴飯),也會遇到無法解釋、沒人想聽的尷尬,他肯定還不是“國寶”,但對于做菜,視若珍寶。
燴飯
摩德納DOP醋 紅魔蝦 蝦腦
燉菜
蝦 玉米糊 溫州風亂燉
烤和牛
牛肝菌 五花肉碎 芹根泥
Cucina Di Dario
微信/電話:17702123723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鏈接
《如何在日本體驗米其林餐廳》
依舊可以進入聽我的演講內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