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廣袤的歷史文化版圖中,不同地域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風土習俗。農歷四月十二,這一天被人們稱作“風神誕”,民間也喚作“風婆婆誕辰”。此時正值麥收前夕,在許多地方,圍繞著這個特殊的日子衍生出了豐富多樣的食俗與講究,它們宛如璀璨星辰,點綴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云:“風為雨之使,調順兆豐年。”風,在麥收前期的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可能是帶來甘霖的使者,也可能成為破壞莊稼的“元兇”。而“風神誕”的諸多習俗和食俗,正是老百姓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深情寄托。
吃4樣
1、玉米紅棗粥
玉米,金黃飽滿,象征著豐收的喜悅;紅棗,色澤紅潤,寓意著生活的紅火。將玉米與紅棗一同熬煮成粥,那濃郁的香甜氣息彌漫在空氣中,仿佛是豐收的號角提前吹響。在“風神誕”這一天,喝上一碗玉米紅棗粥,不僅能溫暖腸胃,更能讓人們在心底種下對豐收的美好期許。
做法:準備玉米、紅棗、大米適量。先將大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水浸泡片刻。玉米剝去外皮,洗凈后切成小段;紅棗洗凈去核。將玉米段和紅棗一同放入鍋中,與大米一起熬煮至濃稠即可。
2、芝麻糖餅
芝麻,寓意著節節高升;糖,象征著生活的甜蜜。芝麻糖餅,那酥脆的外皮裹著香甜的糖餡,每一口都讓人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在麥收前期的“風神誕”吃芝麻糖餅,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日子能夠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攀升,甜蜜美滿。
做法:準備面粉、芝麻、白糖、食用油適量。將面粉加水揉成面團,醒發片刻。芝麻炒熟后搟碎,加入白糖攪拌均勻制成糖餡。將醒好的面團分成小塊,搟成薄片,包入糖餡,捏緊收口后搟成餅狀。平底鍋燒熱,倒入少許食用油,放入糖餅,小火煎至兩面金黃,芝麻的香氣四溢即可。
3、菠菜面
菠菜,翠綠鮮嫩,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面條,細長柔韌,寓意著風調雨順、健康如意。在“風神誕”這一天,吃上一碗菠菜面,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機,也能為即將到來的麥收增添一份力量。
做法:準備菠菜、面粉、鹽、雞蛋、蔥、姜、生抽、香油適量。菠菜洗凈后放入榨汁機中,加入適量清水榨成菠菜汁。將菠菜汁倒入面粉中,加入少許鹽和一個雞蛋,揉成光滑的面團,醒發片刻。將醒好的面團搟成薄片,切成面條。鍋中加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撈出。蔥、姜切成末,放入碗中,加入生抽、香油,用煮面的湯沖開,制成調料汁。將面條放入調料汁中,攪拌均勻即可。
4、豆沙青團
豆沙,細膩香甜,如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青團,翠綠欲滴,象征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用艾草汁與糯米粉制成青團皮,包裹著香甜的豆沙餡,在“風神誕”這一天品嘗豆沙青團,不僅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更是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
做法:準備艾草、糯米粉、豆沙餡、白糖適量。艾草洗凈后放入鍋中,加水煮熟撈出,放入攪拌機中,加入適量清水攪打成艾草泥。將艾草泥倒入糯米粉中,加入白糖,揉成光滑的面團。將面團分成小塊,搟成薄片,包入豆沙餡,捏緊收口后搓成圓形。將青團放入蒸鍋中,大火蒸15分鐘左右即可。
做1事:祭風神,祈豐年
農歷四月十二“風神誕”這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莊重的祭風神儀式。人們早早地來到風神廟,擺上豐盛的祭品,有新鮮的水果、美味的糕點、香醇的美酒等。他們懷著虔誠的心情,焚香叩拜,向風神訴說著心中的祈愿,希望風神能夠保佑麥收季節風調雨順,讓莊稼茁壯成長,顆粒飽滿。
祭風神的習俗由來已久,它承載著老百姓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里,這些傳統習俗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來自古老文化的溫暖與力量。
讓我們在“風神誕”這一天,遵循傳統習俗,品嘗美味佳肴,虔誠祭祀風神,共同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讓生活充滿希望與喜悅。
感謝閱讀文娛紀,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期待與您在文化的世界里再次相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