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張樂)在張掖市甘州區三閘鎮雙河灣花卉果蔬產業園,連綿的溫室大棚如白色長龍盤臥戈壁。掀開棚簾,濕潤的空氣中浮動著玫瑰的甜香,向日葵的金黃花盤昂首向陽,工人們正麻利地將帶著晨露的鮮切花裝箱。28歲的丁希鑫蹲在壟間,手指輕捻土壤,動作嫻熟得像個老農:“我說這個土種了三年,沒有松過,他們都不信。”這位返鄉創業青年,用科技與堅守在西北旱塬上澆灌出“芬芳產業”,帶動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
破土:鹽堿地變身“鮮花溫床”
2021年,丁希鑫在雙河灣扎下第一座鮮花溫室時,土壤PH值高達8.3,板結如石。他帶領團隊開啟“土壤改良攻堅戰”:先深翻土地摻入沙土改善結構,再施用腐熟牛羊糞和秸稈炭提升有機質,最后通過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調控鹽分。三年間,土壤有機質含量從0.7%提升至2.1%,形成“上層松軟、中層保肥、下層透水”的理想結構。
“現在抓把土能捏成團,松手即散,比南方花卉基地的土還透氣。”丁希鑫驕傲地說,“改良后的土壤種植玫瑰根系長度達普通地塊的1.5倍,正是這樣的土壤才讓基地的‘洛神’玫瑰單支重瓣達50層,瓶插期長達18天,成為高端市場的搶手貨。”
精耕:科技賦能“鮮花工廠”
走進智能溫室,墻上的溫控系統跳動著實時數據:溫度恒定在28℃±1℃,濕度控制在65%±5%,光照強度隨日出日落自動調節。丁希鑫團隊獨創的“梯度環境調控法”,通過雙層保溫膜、微噴加濕系統,在戈壁灘上復刻出鮮花生長的“黃金環境”。
水肥管理更顯匠心。埋設地下的滴灌帶每天分時段精準輸送營養液,按花苗生長期動態調整氮磷鉀比例。病蟲害防治則構建起“預防+生物”雙屏障:棚間種植驅蟲菊形成生態隔離帶,定期釋放捕食螨等天敵,將農藥使用量降低60%。2024年,雙河灣基地的鮮切花優質品率達9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共富:家門口的“鮮花飯碗”
在包裝車間內,46歲的村民郭紅霞正麻利地為玫瑰套上保濕套。她高興地說:“以前外出打工顧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現在在這里干活不但能顧得上家里還增添了一筆可觀的收入。”雙河灣鮮切花生產基地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培養了一批技藝嫻熟的鮮花種植和包裝工人,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
目前,雙河灣鮮切花基地種植面積100余畝,玫瑰種植近50畝。基地常年提供剪枝、包裝、物流等崗位,培養出50余名技術工人,村民年均增收近4萬元。更可喜的是,有好幾名外出務工的青年陸續返鄉,想要跟著丁希鑫學習大棚溫控和水肥配比的技術,成為掌握溫室大棚種植技術的新農人。
未來:織就絲路“芬芳紐帶”
戈壁的風裹挾著花香掠過溫室,丁希鑫望向隨風搖曳的玫瑰輕聲道:“每一支從戈壁灘走出的鮮花都在證明,只要有科技賦能和堅韌的心,嬌艷的玫瑰也能盛放在西北戈壁。”這個扎根戈壁的青年抓起一把泥土,指尖摩挲著細膩的顆粒,他說:“鄉村振興不是口號,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變成孕育希望的沃土。”連片的溫室大棚扎根在土地上,反射著落日余暉,可明明是落日的余暉,卻宛如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出現在丁希鑫的眼睛里。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