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我國有很多“陽”城,而且相對于“陰”城更大、更多。而帶有“陰”字的地名相對較少,且并非所有都具備極高的知名度。以下詳細介紹9個有名的帶“陰”的城市
第九,湖南省湘陰縣
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因地處湘水之陰而得名,即湘江之北。南北朝劉宋后廢帝劉昱元徽二年置湘陰縣。湘陰是晚清湘軍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左宗棠、郭嵩燾等眾多湘系名臣,也是名震一時的風云人物。同時,湘陰文化厚重,岳州窯的青瓷也是世界聞名。
第八,河南省湯陰縣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因地處蕩水之陰而得名,即湯河之南。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置魏德縣,唐太宗貞觀元年改“蕩水”為“湯水”,并將蕩源縣改為湯陰縣。湯陰縣是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是武圣岳飛、文圣周文王姬昌、醫圣扁鵲的故鄉,被譽為“三圣之鄉”。
第七,山東省平陰縣
位于山東濟南市,因地處古東原之陰而得名,東原砥平,故名平陰,即平原之北。隋煬帝大業二年正式定名“平陰”。平陰縣氣候溫和,山陵平原兼得,物產富饒,被譽為“中國玫瑰之鄉”、“中國阿膠之鄉”。同時,平陰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和圣柳下惠就是平陰人,平陰也是柳姓的祖源勝地。
第六,山東省蒙陰縣
地處山東臨沂市,因蒙山之北而得名。漢高祖時設置蒙陰縣。蒙陰縣位于泰沂山脈腹地,自然風光優美,是著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境內景區眾多擁有19處A級景區。蒙陰歷史名人眾多,算圣劉洪、秦將蒙恬皆為蒙陰人。
第五,山西省山陰縣
位于山西朔州市,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七年定名山陰,即復宿山之北。古人將山之北稱為“陰”,故得名山陰。山陰縣是著名的產煤大縣,有“煤鄉”之美譽。山陰是連接華北和西北的咽喉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名將輩出,如米信、沙彥珣、豐玉璽等。山陰縣的燕麥是全國知名特產。
第四,陜西省漢陰縣
位于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名始于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因安康縣治所在漢江南岸,山南為陽,水南為陰,故改名漢陰縣。漢陰縣地處陜南秦巴山區腹地,不僅自然風光秀麗,同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是陜西的“富硒、書法、陜菜”之鄉。
第三,陜西省華陰市
華陰現為渭南市代管,因地處華山之北而得名。古人將山之北稱為“陰”,故有此名。春秋晉國設置陰晉邑,漢高祖時正式定名“華陰縣”。華陰是隋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天下楊氏出華陰”是楊姓的發祥地,隋文帝、隋煬帝、楊修、楊玉環等皆為華陰人士。西岳華山就坐落于華陰境內,當地還流傳著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眾多神話傳說。
第二,江蘇省淮陰區
淮陰因地處淮水之南而得名。按照古代地理觀念,水之南為陰,因而得名淮陰。淮陰歷史悠久,是淮夷文化的發源地。秦始皇滅楚后,設置淮陰縣。淮陰自古人人才輩出,漢高祖統一天下以后,淮陰人韓信戰功卓著,劉邦假借出游云夢,將韓信由楚王貶為淮陰侯。三國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也是淮陰人。
第一,江蘇省江陰市
江陰市簡稱“澄”,現由江蘇省無錫市代管,因地處“大江之陰”即長江之南而得名。古人將水之南稱為“陰”,故稱之為“江陰”。春秋時,為吳國延陵,南梁末年正式定名“江陰郡”,江陰之名沿用至今。江陰市的市花是芙蓉花,市樹是香樟樹。明代杰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是江陰人。如今的江陰已經是全國GDP排名第二的地級市。
本期就到這里!
關注小秀才,下期更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