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個病——大隱靜脈曲張,這是下肢淺靜脈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主要表現為大隱靜脈及其分支的異常擴張、迂曲和扭曲。其核心病因是靜脈瓣膜功能障礙或結構缺陷,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回流至心臟,下肢靜脈內壓力持續(xù)升高,最終引發(fā)血管壁彈性減弱、靜脈擴張。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營養(yǎng)障礙、潰瘍甚至深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fā)癥。
順義婦兒醫(yī)院超聲科主治醫(yī)師許伶俐介紹,根據國際靜脈聯盟(CEAP)分級,大隱靜脈曲張可分為7個階段(C0-C6),不同階段的癥狀和危害程度差異顯著。早期可能僅表現為下肢酸脹或毛細血管擴張,晚期則可能發(fā)展為難以愈合的潰瘍。
一
哪些人容易患大隱靜脈曲張?
大隱靜脈曲張的發(fā)病與多種因素相關,以下人群風險較高:
1.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靜脈曲張病史者,患病風險顯著增加。
2.年齡與性別:中老年人群發(fā)病率較高,女性因妊娠和激素變化更易患病。
3.職業(yè)因素:需長期站立或久坐的職業(yè)(如教師、護士、司機等),下肢靜脈長期承受高壓。
4.肥胖與妊娠:體重超標或妊娠期子宮壓迫盆腔靜脈,阻礙下肢血液回流。
5.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導致腹壓增高的情況,也可能誘發(fā)靜脈曲張。
據統計,歐美國家下肢靜脈曲張的發(fā)病率高達20%~40%,我國近年來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二
大隱靜脈曲張可能引發(fā)哪些并發(fā)癥?
1.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血液淤滯導致下肢腫脹、疼痛,嚴重時影響行走。
2.靜脈性潰瘍:長期皮膚營養(yǎng)不良形成潰瘍,愈合困難且易復發(fā)。
3.血栓性靜脈炎:曲張靜脈內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并引發(fā)局部紅腫熱痛。
4.深靜脈血栓(DVT):血栓脫落可能引發(fā)肺栓塞,危及生命。
5.出血風險:曲張靜脈壁薄,輕微外傷即可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
研究表明,約30%的靜脈潰瘍患者合并深靜脈功能不全,需多學科聯合治療。
三
大隱靜脈曲張如何進行治療?
保守治療:適用于早期(C0-C2)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
1.壓力治療:穿戴醫(yī)用彈力襪(腳踝壓力20-40 mmHg),促進靜脈回流。
2.生活方式調整:避免久站久坐,抬高患肢,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如步行、騎自行車)。
3.藥物治療:口服改善靜脈張力的藥物(如馬栗種子提取物),緩解癥狀。
手術治療:中晚期(C3-C6)或癥狀顯著者需積極干預,主流術式包括:
1.傳統高位結扎剝脫術:通過腹股溝切口結扎大隱靜脈根部,并剝離病變血管。
優(yōu)勢: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5年內復發(fā)率<10%)。
劣勢: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術后疼痛和皮下血腫風險較高。
2.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RFA):超聲引導下穿刺大隱靜脈,通過熱能閉合病變血管。
優(yōu)勢:微創(chuàng)、術后當天可下床,并發(fā)癥少,閉合率>95%。
劣勢:靜脈內徑受限制,靜脈直徑3-12 mm者效果最佳。
3.泡沫硬化劑注射:將硬化劑注入曲張靜脈,引發(fā)無菌性炎癥使血管閉塞。
優(yōu)勢:無需麻醉,操作簡便,適合毛細血管擴張或術后殘留曲張靜脈。
劣勢:需聯合其他術式治療主干反流,單獨使用復發(fā)率高。
聯合療法:射頻消融+硬化劑+點狀剝脫:閉合主干的同時處理分支靜脈,兼具微創(chuàng)與徹底性。研究顯示,聯合療法術后24小時疼痛評分(NRS)較傳統手術降低30%,住院時間縮短至3天以內。
四
術后如何進行護理及預防?
1.術后護理:彈力繃帶加壓包扎48小時,后續(xù)穿戴彈力襪至少2周;術后3天復查超聲,評估血管閉合情況。
2.長期預防:避免久站久坐,每1小時活動小腿肌肉;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減少腹壓增高因素;定期隨訪(術后1/3/6個月),監(jiān)測復發(fā)跡象。
大隱靜脈曲張并非單純的“美容問題”,而是可能進展為嚴重并發(fā)癥的慢性疾病,早期識別癥狀并科學選擇治療方案是關鍵。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射頻消融聯合硬化劑治療已成為主流,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高危人群,預防勝于治療,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定期篩查同樣重要。
文字|超聲科 許伶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