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歷史文化】探頤蜀道劍閣的故縣古城‖吳成 張忠仁

0
分享至

探頤蜀道劍閣的故縣古城

吳 成 張忠仁

劍閣,這座橫亙于四川盆地北緣的古老城邑,自古便是中原與巴蜀的咽喉。其境內的金牛道,作為古代蜀道的主動脈,見證了兩千年來王朝更迭與文明交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劍閣故縣古城作為蜀道文化的核心載體,其政區演變史映射出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時空邏輯;其鮮明的設置特點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彰顯出劍閣在地區政權政治中心的崇高地位。

一、劍閣故縣古城的歷史更迭

劍閣,古稱劍州。當前縣域面積3204平方公里。但在歷史上,劍閣地域面積更為寬廣遼闊,據雍正《劍州志》載,清代劍州地域“東西相距二百四十里,南北相距三百五十里”??h境內曾先后設置過“四州七郡十五縣”的縣以上行政治所的故縣古城,具體如下:

(一)故漢德縣

漢德縣是劍閣歷史上首次設立的縣級行政單位。據《晉書》記載:“劉備據蜀,分廣漢郡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縣,改葭萌曰漢壽,并設立漢德縣隸屬梓潼郡?!薄秳﹂w縣志》亦載:“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據蜀時,分廣漢郡之葭萌、梓潼、白水、涪縣置梓潼郡,并在今劍閣境內新設漢德縣,隸屬梓潼郡。”由此可見,漢德縣的設立標志著劍閣地區行政區劃的初步形成。

漢德縣治所在地為黃蘆城?!对涂たh圖志》描述:“漢德故城名黃蘆城,在普安縣東北四十六里?!薄端拇ㄍㄖ尽费a充道:“漢德縣在州東北四十五里,元和志一名黃蘆城,其城周圍百五十步,三面并阻絕澗,唯西南稍平?!备鶕耖g傳說,黃蘆城遺址可能位于今下寺鎮境內的梁門埡。梁門埡地處下寺鎮中心村,由兩個山包相對形成一個埡口,因當地居民多姓梁而得名。然而,該遺址已不復存在。

1987年,劍閣縣文物部門在劍門關鎮青樹子的墳林嘴、青樹梁、掏磚埡一帶發現了漢代古城堡及夯土城垣殘段,并發掘出漢代古墓群,遺址分布范圍約5平方公里。文物部門通過對5處遺址的考古發掘,采集了大量文物,推測青樹子可能為古漢德縣遺址所在地。若此推測成立,則從地理位置上看,青樹子的漢德故城處于金牛道、古來蘇路、小劍路的交匯處,且靠近劍門關,地勢高于劍門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按古代城池選址以軍事防御為主的慣例,漢德故城與劍門關形成相互呼應的軍事體系,成為劍門關軍事防守的可靠保障基地。



1987年劍閣劍門關鎮青樹村出土的漢代吹笙陶俑

據《劍閣縣志》記載,東漢末年(217)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453),漢德縣地域東北接漢壽縣(即昭化縣),西鄰梓潼縣,東南界巴郡閬中縣,西北連陰平郡、廣武縣(今江油、平武境)。其轄域大致涵蓋今青川縣的三郎、黃沙、馬鹿一帶,以及劍閣縣境內的普安、漢陽、劍門、下寺、江口及鶴齡、白龍、開封、柳溝部分地區。至南朝大明年間(457—464),漢德縣南部地帶被劃歸新設的南安郡,其轄域大幅縮小。

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劍閣地區的絕大部分地域已歸屬南安郡、扶風郡及僑治的新巴郡管轄,漢德縣遂廢。漢德縣存續時間約為260余年,其設立與廢止反映了當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遷,對研究劍閣地區乃至整個蜀地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故劍閣縣

東晉永和三年(347),劍閣首次以縣名形式見諸歷史文獻。《晉書?地理志》載:“桓溫入蜀后…… 于晉壽置劍閣縣,屬梁州;后孝武帝于梓潼北界設立晉壽郡,同時廢除劍閣縣?!贝舜卧O縣,是征西大將軍桓溫率軍入蜀滅“成漢”之后,分晉壽之地而新置劍閣縣。《劍閣縣志》對此有更為清晰的記述:東晉永和三年(347),于晉壽縣境新置劍閣縣,與漢德縣同屬梓潼郡,一直延續至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廢縣,存在44年之久。

東晉時期,劍閣縣治位于今劍閣縣下寺鎮大倉壩,因背靠小劍山,故而又被稱為“小劍故城”。南朝梁時,此地南部的劍溪口曾設有小劍戍,相傳這一戍所為三國時期諸葛亮所置。大倉壩地勢開闊,金牛道穿境而過,據傳諸葛亮北伐時在此設糧倉囤積軍糧,此后,這里便成為歷代重要的駐軍屯糧之地。其南側兩河口是大小劍溪的交匯點,即劍溪口,具有“明守大劍、暗守小劍”的戰略意義,軍事價值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東晉劍閣縣存在的時間較短,其具體的轄域范圍尚待進一步考證,相關遺址遺跡也未在當今留存下來。

(三)故普安縣?劍州

故普安縣,亦稱劍州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1560余年前。作為劍閣境內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過的著名山城,它不僅是劍閣古代政治權力的核心,也是經濟與文化的重要中心。



劍閣古城劍州古城(位于今劍閣縣普安鎮)

故普安縣治位于今劍閣縣中部偏北的普安鎮。據史志記載,夏商時期,普安屬梁州之域;西周時歸雍州管轄。春秋時期,此地為巴國領土,至春秋晚期及戰國時期則歸屬蜀國。秦朝時,普安屬蜀郡葭萌縣范圍;西漢時期劃歸廣漢郡梓潼縣?!蹲x史方輿紀要》載:“普安廢縣今州治,漢梓潼縣地?!睎|漢建安二十二年(217),該地成為益州梓潼郡漢德縣轄域的一部分。兩晉至南朝初期,普安仍隸屬漢德縣。

南朝元嘉年間(424—453),為避戰亂,甘肅隴西等地流民大量遷入劍境,因此從漢德縣劃出部分地域僑置南安郡,具體治所位置不詳,但推測可能位于普安一帶,亦有設于下寺、劍門等地之說。

南朝大明年間(457—464),南安郡由僑治轉為實郡,統轄南安、白水、華陽、梓潼四縣,其轄域涵蓋今日劍閣縣大部分地區以及梓潼縣城西北部。此時,南安郡與南安縣同治于今普安鎮,標志著“在漢陽山南麓臨聞溪河的坡地上壘土筑垣,建立城池”的開端(《劍閣縣志》)。這一舉措開啟了普安的建城史,并初步構建了古城布局的基礎形態,從而揭開了普安歷史新紀元。

南齊沿襲前制,未作改動。南梁天監二年(503),劍境內設南梁州,南安郡縣隸屬其中,且州、郡、縣治皆設于普安。至梁末,武陵王占據蜀地稱帝(552),改南梁州為安州,南安郡縣隨之納入安州版圖,治所位置保持不變。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安州更名為始州;同時因西魏統一蜀川,達到普天一統皆安定之意,南安郡縣遂被更名普安郡、普安縣?!端拇ㄍㄖ尽份d:“蕭齊置南安縣為郡治所……西魏廢帝三年改郡縣俱曰普安?!弊源?“普安”之名正式確立,并延續至今。始州、普安郡、普安縣三者同治于普安鎮。

隋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實行州縣兩級行政制度,始州統領普安、永歸、黃安、武連、胡原(后更名為臨津)、安壽(即梓潼縣)、陰平七縣。大業三年(607),始州更名為普安郡,普安縣歸屬其下,州(郡)與縣治所均設于普安鎮。

唐武德元年(618),普安復稱始州。先天二年(713),始州更名為劍州,劍州之稱由此沿襲逾千年,因而有“劍閣古稱劍州”之說。劍州統轄普安、黃安、武連、梓潼、陰平、臨津、永歸、劍門八縣,普安鎮既是劍州(普安郡)治所,又是普安縣治所在地,民間常以劍州城稱呼普安縣城。經隋唐兩代修繕擴展,至唐貞觀年間,普安城已初具規模,成為金牛道上的重要軍州重鎮。同時,普安設置驛站,名為劍州驛。

北宋乾德三年(965),普安縣隸屬于劍州普安軍。至太平興國六年(981),劍州統領普安(臨津并入普安)、普成、武連、梓潼、陰平、劍門(永歸并入劍門)六縣,軍、州及普安縣治所同設于普安鎮。宋朝時期,普安繼續保留劍州驛,延至明清時期。南宋隆興二年(1164),劍州升格為普安軍節度使;紹熙元年(1190),再次升格為隆慶府,普安縣隸屬其下?!端问贰さ乩碇疚濉份d:“隆興二年,以孝宗潛邸升普安軍節度。紹熙元年,升府。”隆慶府的級別和職權達到空前高度。然而,自端平三年(1236)至淳祐年間(1241—1252),蒙古軍隊沿蜀道攻蜀,隆慶府屢遭侵襲,寶祐三年(1255),隆慶府及普安縣治被迫遷往苦竹城(即苦竹隘)。寶祐六年(1258)十月,苦竹城陷落于蒙古軍,隆慶府遂落入元蒙統治之下。

元至二十年(1283),隆慶府更名為劍州,統轄普安(普成、劍門二縣并入普安)、梓潼(武連并入梓潼)兩縣,陰平縣因宋末戰亂荒廢而廢除。

明朝洪武六年(1373),普安縣并入劍州,《四川通志》云:“普安,明洪武中省入州。”此后,普安縣不再恢復建置,其文脈傳承由劍州延續。洪武十三年(1380)后,劍州統轄梓潼、江油二縣。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油縣劃歸龍州,劍州僅剩梓潼一縣,州治依舊設于普安鎮。明代歷經三次大規模修建劍州城,尤以正德年間知州李璧主持的大規模拓修最為顯著,奠定了現代劍州城的基本格局。

清雍正五年(1727),梓潼縣劃歸綿州,劍州不再統縣,成為單州,治所未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劍州下轄劍門、武連兩個分州。民國二年(1913),劍州改稱劍閣縣,下設武連、劍門兩個分縣。次年,劍門、武連分縣廢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六月,在劍州城(又稱劍閣城)設立劍閣專員公署,管轄劍閣、昭化、廣元、閬中、江油、彰明、平武、北川、蒼溪等九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青川、旺蒼兩縣劃歸劍閣專署,管轄范圍擴大至十一縣,普安古城因此躍升為川北地區政治、軍事與文化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普安繼續作為劍閣縣治所。2003年9月,鑒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等因素限制,劍閣縣治所遷至下寺鎮。至此,普安鎮完成了作為郡、州、府、專署及縣治的歷史使命,轉型為劍閣縣下屬的一級獨立建制鎮。

盡管今日劍州古城已非劍閣縣治所,但其作為劍州文脈的發源地、劍州文化的搖籃以及劍閣文明的重要源頭的地位未曾改變??h治遷移反而為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成為劍閣人民傳承弘揚古城文化的重要精神動力與持續力量源泉。

(四)故普成縣

普成縣治所位于今劍閣縣王河鎮。其地初設為華陽縣,后歷經梁安、黃安等多次更名,其中以黃安與普成名聲最顯?!蹲x史方輿紀要》載:“黃安廢縣,在州西南百四十里。本梓潼縣地,南朝宋僑置華陽縣,屬南安郡;梁改稱梁安;西魏易為黃安,并置黃原郡治于此。隋開皇初年,黃原郡廢,黃安縣隸始州;唐時屬劍州。至唐末,更名為普成縣,宋代沿襲,元代廢省。”《元和郡縣圖志》亦載:“黃安,中下,北距州一百四十里。漢梓潼縣地,南朝宋于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此外,《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史籍對黃安縣的設置與演變均有提及,但細節不盡相同。



劍閣故縣普成縣遺址(位于今劍閣縣王河鎮南華社區)

綜合史料分析,普成故縣沿革如下:

王河之地自古為梓潼縣轄域。南朝宋元嘉初年(424—453),因陜西華陽一帶流民大量遷入,遂在王河境內僑置華陽縣。大明年間(457—464),僑置縣改為實縣,并改屬益州南安郡,華陽縣正式劃歸劍地。其治所在今王河鎮南四十里(具體位置待考),轄境涵蓋今元山片區及梓潼仁和、大興、寶石、二洞等地,以及鹽亭北部部分地區。南齊沿襲不變。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改華陽縣為梁安縣,屬南梁州南安郡。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552年),改南梁州為安州,梁安縣隸屬安州南安郡。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安州改稱始州,梁安縣亦易名為黃安縣,并于黃安新置黃原郡,轄梁安縣與茂陵縣(由輔劍郡改隸),同屬始州。黃原郡與梁安縣治所皆設于王河之南。

隋代仍稱黃安縣。開皇三年(583),黃原郡廢,縣治遷至今王河鎮南二里許,隸屬始州。大業三年(607),黃安縣為普安郡屬縣。

唐代繼續置黃安縣。先天二年(713),改隸劍南道節度使劍州;乾元元年(758),復隸東川節度使劍州。唐末,改黃安縣為普成縣?!捌粘伞敝从跁x代真人李普成,其曾于王河駕鶴山紫霄觀修道。清同治《劍州志》云:“李普成,晉人,練形于劍州南山,與其弟普露、普濟白日飛升,普成縣因此得名?!蔽宕鷷r期,普成縣屬昭武軍節度使劍州。

宋代,普成縣先后隸于劍州、普安軍、普安軍節度及隆慶府?!对S九域志》載:“普成,中下,州東南一百四十二里。八鄉,五鎮:豐饒、馬迎、長興、茆城、香城。有柘溪。”可見其地域廣闊。

元至元二十年(1283),普成縣裁撤并入普安縣,屬保寧府劍州,此后不再復置。從最初僑置華陽縣起,至普成縣廢止,王河地區設縣治所840余年,其間還曾設立黃原郡,以“普成”為名的時間長達400年。

普成縣地處金牛道附近,歷史悠久,文教昌盛。據載,宋代普成縣進士達11人,貢士1人,孕育了黃裳、陳概、王省、何元寶、鮮于天一等歷史文化名人。清代,此地又涌現出嘉玉振、衛杰等耕讀世家。民國時期,書法大家何寅生亦誕生于此。普成故縣名勝古跡眾多,如集瑞堂、兼山墓、文廟、舊縣署、潔白堂、紫霄觀、懷素草書碑、玉虛觀、梓潼宮、貞節牌坊等,惜均已不存。此外,該地物產豐富,集市繁榮,清同治時期為劍州四十八場之一,是劍閣西南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五)故永歸縣

永歸縣設立于南朝劉宋時期,其治所位于今劍閣縣店子鎮大河村汞家壩。據《元和郡縣圖志》載:“永歸,中下等縣。西北距州五十三里。本為漢梓潼縣屬地,南朝宋時于此置白水縣,北周閔帝改名為永歸縣?!绷硪姟蹲x史方輿紀要》:“永歸廢縣,在州東南六十里。南朝蕭齊僑置白水縣,屬南安郡;西魏更名為永歸縣,隋唐隸始州與劍州。至宋初被廢省,今稱永歸壩。”

南朝宋大明年間(457—464),以梓潼縣部分區域為基礎,在今店子鎮汞家壩(又稱汞歸壩、永歸壩)設置白水縣,隸屬益州南安郡。其轄域涵蓋今劍閣縣東部鶴齡、楊村、樵店、羊嶺、錦屏、木馬、柏埡等鄉鎮,并包括昭化區、蒼溪縣及閬中市的部分鄰近地區。南齊沿襲舊制,至南梁時期雖仍維持原轄域,但改隸南梁州南安郡。梁末歸屬安州南安郡。

西魏廢帝三年(554),白水縣更名為永歸縣,治所與轄域均未變更,隸始州普安郡。北周承襲不變。隋開皇三年(583),廢除郡制后,永歸縣直屬始州;大業三年(607),始州改為普安郡,永歸縣隨之隸于普安郡。

唐武德元年(618),普安郡復名始州,永歸縣依舊隸屬之。先天二年(713),改隸劍州。五代十國時期,永歸縣先后隸屬前蜀、后唐與后蜀,皆隸劍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設劍州普安軍,永歸縣隸屬其中。乾德五年(967),永歸縣被廢并入劍門縣,此后不再復置。

永歸縣治遺址坐落于汞水河畔,該河為嘉陵江重要支流之一。距劍州城約五十里之店子口,與后來的劍閬古道相連,水陸交通便利。據傳,大河村后壩場曾為古白水縣與永歸縣城內的重要交易市場,聲名遠播。明清時期,集市遷至北側店子口,因臨近古驛道且客商往來頻繁,商業漸興,至清雍正年間發展為劍州著名場鎮。

從白水縣至永歸縣,建制存續逾五百年,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然因受亭子壩水利工程建設影響,汞家壩一帶古城遺址遺跡淹沒于水中,但民間還有諸多精彩故事與傳說在流傳。

(六)故武連縣

武連縣故址位于今劍閣縣武連鎮南五里,老武功橋附近。據《四川通志》載:“武連縣在州西南八十里。《元和志》載:本梓潼縣地。南朝宋元嘉年間于縣南五里僑立武都郡及下辨縣。”《太平寰宇記》亦云:“武連縣,西八十三里。舊十三鄉,今七鄉。漢為梓潼縣地,宋于此置武都郡,并設下辨縣,后改下辨為武功縣。北魏廢帝二年更名武連縣?!?/p>



劍閣故縣武連縣遺址(位于今劍閣縣武連鎮)

武連縣沿革為: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僑治武都郡及其所領武都、下辨兩縣(郡縣同治于今武連南老武功橋處),另設茂陵縣(位于今梓潼縣演武鄉上亭鋪)?!洞笄逡唤y志》載,元嘉二十九年(452),“以武都流人安置于下辨縣”,武都郡遂成實郡。其轄域為:武都、下辨兩縣統轄今武連、柳溝、開封、東寶、云集等地;茂陵縣則轄今梓潼縣演武、馬鳴、馬迎、上亭、建興、復興及劍閣縣馬燈、碗泉、公店等地。至此,劍閣境內形成漢德縣、南安郡與武都郡“三駕馬車”并存的局面,另有僑治的新巴郡(治于今青川縣馬鹿壩)。

南齊時期(479—502),武都郡改名為扶風郡,武都縣、下辨縣更名為武功縣,扶風郡領武功、茂陵、華陰(治于今開封鎮境)三縣,兼寄治漢陽、略陽、安定三縣。梁天監年間(502—519年),扶風郡更名為輔劍郡,領武功縣、茂陵縣兩縣,先后隸屬南梁州、東益州與安州。此間華陰縣廢止。

西魏廢帝三年(554),輔劍郡更名為安都郡,武功縣更名為武連縣。安都郡僅領武連一縣,仍隸始州,郡縣治地未變。茂陵縣改屬黃原郡,后廢。北周時期(557—581),安都郡領武連縣與胡原縣(治于香沉,由巴西郡劃入),仍隸始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制,武連縣成為始州領縣。大業九年(613),縣治遷至今武連場。

唐宋時期,武連縣為劍州領縣。元泰定年間(1324—1328),裁撤武連縣并入梓潼縣,置武連驛。梓潼縣為劍州領縣。明代沿襲。

清雍正五年(1727),武連隨梓潼縣劃歸綿州,仍設武連驛。乾隆三十五年(1770),武連驛復隸劍州。

民國元年(1912),設武連分州,屬劍州。民國二年(1913),改設武連分縣,屬劍閣縣。民國三年(1914),廢武連分縣,武連場屬明德團,隸劍閣縣。

故武連縣位于金牛道上,地理位置重要。自南朝宋至民國初年,一直設有郡縣、分州、分縣或驛站等行政與軍事機構。武連之名源于蜀漢屯墾。據傳諸葛亮在此地及開封、陰平、馬角、白龍、閬中等地設立屯將,開展屯田,與民耕作,生產糧食,支援前線。因武連地處蜀道要沖,諸葛亮以此為中心設武連屯,聯袂各屯。相傳武功老橋為諸葛亮北伐所修,且武連坡曾屯兵操練,留下諸多傳說與故事。

武連人文底蘊深厚,文物古跡豐富。據傳,武連為魏徵故里,元代廢縣時曾改武連縣學為文貞書院。武連科舉興盛,人才輩出,僅“宋紹興十四年(1144)武連進士題名碑”便有進士14人。古時武連縣城規模較大,建筑風格獨特,城內外有覺苑寺、武侯祠堂、倉頡廟、文廟、火神廟、三皇宮及武功橋等建筑,留存“文貞故里”碑、郭璞縣路讖石刻及《陸放翁詩碑》等歷代詩文碑刻與題刻。以武連為題的名家古詩文逾百首(篇)。同時,武連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商賈云集,市場繁榮。正如張政《武連驛柵門聯》所言:“千萬古不改溪山,是秦蜀通衢,晉唐舊縣;數百家自成村落,愿文貞再出,諸葛重來?!?/p>

(七)故臨津縣

臨津縣治所先后設于香沉與白龍兩地。據《讀史方輿紀要》載:“臨津廢縣,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梁置胡原縣?!奔茨狭何涞厶毂O十八年(519),于巴西郡閬中地境新置胡原縣,其治所在今香沉鎮群英村,隸屬南梁北巴州。至北周(557—581),胡原縣改屬安都郡(郡治武連南),縣治仍位于香沉,轄域涵蓋今香沉、羊嶺、錦屏、公興、白龍等地,自此劃歸劍地管轄。隋開皇七年(587),胡原縣更名為臨津縣,《太平寰宇記》稱其因俯臨津水而得名,先屬始州,后隸普安郡。



劍閣故縣臨津縣遺址(位于今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

唐乾元元年(758),臨津縣遷治于白龍鎮,隸屬劍州;五代沿襲之。北宋熙寧五年(1072),臨津縣被廢為漿池鎮,并入普安縣,仍隸劍州。漿池以其巖石壁下的一口天然古井聞名,井水冬溫夏涼,四季清澈,泉水汩汩如玉漿,且常年水位不變,久用不竭。井中生有一棵大樹,光照時映射五色光華,遂名“玉液瓊漿池”,簡稱“漿池”。此后,以“漿池”作為廢臨津縣為鎮之名。明代于此設漿池屯,后改稱白龍,相傳其名源于白龍廟。《劍閣縣續志》載:“《輿地紀勝》謂:廢為漿池鎮。明永樂年間,八姓屯田于漿池側,立廛交易,即今白龍廟,在縣南一百里?!睋?漿池原址位于今白龍青豐社區程家灣,現已無存。附近曾設有龍爪驛,后廢。

故臨津縣先后位于劍閣東南部邊陲及中南部地區,地處劍閬道旁,地理位置重要,素為劍地的重要糧倉和文化名區。前期縣治位于香沉壩,故址在香沉群英村王家河,此地曾存有刻“臨津”二字的石碑,后毀?,F存遺址包括縣壩頭(古臨津縣衙門所在地)、大堂包(傳為臨津衙門舊址)、學坪角(古臨津縣學堂所在地)、吊馬坪(古代訓練戰馬場地)、氈屋頭(古代軍營存放氈子之處)等。香沉場尚存建于元代的香沉寺,為四川省僅存的十余棟元代建筑之一,文物價值極高,香沉之名或源于此寺。

后期臨津縣治遷至白龍場,此地地勢開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市場繁榮。古跡有陜西會館、廣東會館、文昌宮(又稱青龍廟)、公輸橋、火神廟等建筑。古劍閬道臨津段設有古樓鋪、小埡子鋪、文林鋪、罐兒鋪等站鋪。白龍花燈、紙偶、山歌等民俗文化遠近聞名。

(八)故劍門縣

劍門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為蜀地,秦代歸入蜀郡,漢代則屬廣漢郡葭萌縣。至蜀漢時期,該地劃入漢德縣范圍,諸葛亮在此設立劍門,并派駐閣尉駐守,同時修筑了綿延三十里的劍閣道。東晉永和三年(347),于劍境大倉壩增設劍閣縣,劍門地區由此改隸劍閣縣。然而,晉太元十五年(390)劍閣縣被廢除后,其重新歸屬漢德縣。南齊時期漢德縣被廢止,劍門遂隸屬南安郡之南安縣。隨著南安郡的多次更名,劍門先后歸屬于南梁州、安州之南安郡以及始州之普安郡普安縣。南梁時,劍門設置了方期驛,“但尚未設關”。隋朝時期,該地仍隸屬于普安郡普安縣。

唐代武周圣歷二年(699),劍門正式置縣。《舊唐書》載:“劍門縣,圣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之地,于方期驛城設立劍門縣??h界有大劍山,即梁山;其北三十里處有小劍山。大劍山上有劍閣道,行至劍處約三十里,此地為張載刻銘之處。劍山東西延伸二百三十一里?!薄斗捷泟儆[》亦稱,唐代設置劍門縣,并于此初置劍門關。此外,唐代還設有大劍戍與小劍鎮。五代時期,董璋派兵扼守劍門關,構筑七寨。由此可見,劍門縣創立于唐圣歷二年(699),初屬始州,先天二年(713)起轉隸劍州??h治最初位于方期驛舊址(今劍門場以北,該驛站建于唐代之前)。不過,亦有觀點認為,縣治先設于下寺鎮境內或劍門關以北,直至北宋初期才遷至劍門關鎮。隨后,“唐代又于劍門關設立關卡”,首度建立行政機構并配置職官。據文獻記載,當時在縣署附近重建大劍戍(南梁時期曾在此設戍),并新置大劍鎮(具軍事性質,宋初廢止)。

五代時期,劍門縣先后為前蜀、后唐、后蜀所轄,隸屬關系未變。宋代繼續保留劍門縣建制。北宋乾德五年(967),裁撤永歸縣并入劍門縣。景德二年(1005),劍門縣改屬劍門關都監,次年劍門關直屬京師,知縣與關都監共同管理關務。熙寧五年(1072),關、縣分開治理,劍門關與劍門縣同隸劍州。元符三年(1100),朝廷敕令劍門縣統管劍門關事務。南宋紹熙元年(1190),劍門縣歸屬隆慶府。

劍門縣早期轄域涵蓋今劍閣縣北部,包括青川竹園、馬鹿及下寺、上寺等地;北宋乾德五年后擴展至劍閣縣北部與東部區域。

元朝初年,劍門縣仍存。至元二十年(1283),劍門縣被廢止并入普安縣,屬劍州,元末劍門關亦被廢止。明洪武六年(1373),普安縣并入劍州,自此劍門地區由劍州直轄。洪武六年,重立劍門關,洪武末年廢關為驛。清代在劍門鎮設驛丞。民國元年(1912)設立劍門分州,民國二年(1913)改設劍門分縣,翌年廢止分縣,直接歸劍閣縣管轄。

劍門設縣歷時較長,其自然生態獨特,人文景觀豐富,傳說故事眾多,詩文辭賦薈萃,歷史上發生過諸多重大事件,堪稱蜀道上的軍事要塞、重鎮與顯地。正因如此,歷代劍門關的政權機構設置,始終與“關”“戍”“鎮”“驛”等軍事機構相伴而行,圍繞護衛四川北大門這一核心目標展開運作;政權的核心依托軍事力量,在維護社會治安與保障軍隊糧秣輜重供給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如今,作為昔日劍門縣治所,劍門關鎮依然是川北最具盛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在蜀道文旅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劍門關鎮勇立潮頭,展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九)故梓潼城

梓潼縣建縣筑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兩千余年前,其間歷經多次縣治遷移與城池修筑。據《梓潼縣志》載:“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秦朝在蜀地推行郡縣制,置蜀郡,并劃分三十一縣,梓潼縣由此設立,隸屬于秦國蜀郡?!贝送?亦有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劉邦所置、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劉徹所置的兩種說法。其初治所在連枝壩(今梓潼文昌鎮境內),此地為梓潼縣最早的城池。關于“梓潼”一名的由來,一說源于古“梓潼(民族部落)國”之稱謂;另一說則見于《讀史方輿紀要》,認為因其“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分廣漢郡立梓潼郡,梓潼縣屬之,晉代沿襲此制。約至東漢末蜀漢初,縣治遷至牟家壩(今文昌鎮境內)。據載,西魏廢帝三年(554),于牟家壩置潼川郡(又名東川郡),并將縣治移至郡南三十里的稷連(今石牛鎮),同時改名為安壽縣,隸屬始州,自此納入劍地轄域。隋開皇三年(583),潼川郡被廢除,安壽縣治復遷回牟家壩,隸屬普安郡。大業三年(607),安壽縣恢復原名梓潼。唐、五代、兩宋及元朝期間,梓潼縣均屬劍州。元泰定年間(1325),武連縣并入梓潼縣。

因元末戰亂致使城池毀壞,明代遂在距牟家壩不遠的東壩與西壩交界處重新高規格修建梓潼縣城,該布局延續至今。原名為城關鎮,1992年更名為文昌鎮。自明代至清初,梓潼縣仍屬劍州。清雍正五年(1727),梓潼縣改隸綿州。作為劍州領縣之一,梓潼縣歸屬劍地長達1170余年。

歷史上,梓潼曾五度成為郡治,并在其境內設置多個縣級行政機構。最早的梓潼縣至少存在四處城池遺址,充分彰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與歷史的悠久性。目前,連枝壩、牟家壩、稷連古城僅存遺址,而明代重建的梓潼城逐步演變為梓潼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作為古金牛道上的重要節點,梓潼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包括蜀道文化、漢唐文化、三國文化、文昌文化以及“兩彈城”紅色文化等,這些文化元素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梓潼與劍閣山水相連,“世界奇觀”翠云廊西抵梓潼七曲山大廟,成為兩地不可分割的歷史見證。在劍州諸多領縣中,梓潼是唯一得以保存至今的縣級行政機構,現為綿陽市屬縣。

(十)故苦竹城

苦竹城,位于劍門關西的苦竹隘(亦名苦竹寨、苦竹崖,今稱朱家寨)。據史志記載,苦竹隘坐落于小劍山頂,山形呈四棱狀,四周斷崖絕壁,前臨深壑,僅有一道孤門可通行,地勢極為險要,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南宋時期,為抵御元蒙入侵,隆慶府依托此地天然絕壁修筑城池,憑借地形優勢御敵,并將隆慶府衙及普安縣署遷至山城內。由此,苦竹城成為抗擊元軍的“蜀中八柱”之一。《大清一統志》亦有記載:“宋末置戍于此?!?/p>

歷史文獻表明,南宋末年,蒙古騎兵突破宋軍設置的三道防線:外三關(皂郊堡、黃牛堡、大散關)、五州(階州、成州、西和州、鳳州、天水軍)以及內三關(仙人關、武休關、七方關),沿蜀道與嘉陵江直逼四川盆地,宋軍對蜀道的控制權基本喪失。淳祐二年(1242),南宋名將余玠出任四川制置使,借鑒巴蜀先民結寨守御的經驗,提出“議棄平土”的戰略,在運山(今南充蓬安)、大獲(今廣元蒼溪)、釣魚(今重慶合川)、白帝(今重慶奉節)、云頂(今成都金堂)、得漢(今巴中通江)、青居(今南充高坪)及苦竹等地構筑堡壘,號稱“八柱”,形成了一道無需主動出擊即可自守的軍事防線。這一防線在蜀道南段起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關鍵作用。其中,苦竹隘作為川北門戶,距劍門關僅3.8公里,二者互為掎角,共同構成扼守金牛道入蜀通道的重要關隘。小劍山頂部北高南低,周長約3500米,面積約0.96平方千米,四周絕壁高懸,崖壁高達數十米,形成了天然的城墻,是理想的防守堡壘。

據歷史文獻記載,后唐川東節度使董璋修建“劍門七寨”(包括老鴉寨、東山寨、雷霆寨、梁家寨、朱家寨、研石寨與雞心寨),構建起古代戰爭時代劍門關區域完整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因此早在端平三年(1236),南宋軍隊在苦竹隘構筑防御蒙古軍的臨時據點時,已有一定基礎。根據余玠的戰略部署,隆慶府對苦竹寨進行了全面增修,布兵遣將,逐步轉移物資和人員,并做好隨時遷移府治于山頂的準備,使其成為金牛道蜀口節點上兼具軍事與行政功能的堅固城堡。同時,還在劍門境內青虛山等處修筑山寨,以作長期抗戰之用。

寶祐二年(1254),鎮守苦竹寨的南宋將領南永忠舉城降蒙,致使苦竹寨被蒙古軍占領。次年(1255),宋將兼隆慶府知府段云鑒收復苦竹隘,對寨城進行整修,增建城門,進一步加固城防。同年,隆慶府和普安縣治所遷至苦竹寨。

寶祐六年(1258),元憲宗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苦竹隘。宋軍憑借天險頑強抵抗,堅守不降,但久攻不下后,蒙軍施以間諜計,買通宋裨將趙仲竊獻東南門(《元史》稱東門,即卷洞門),最終奪取寨口,苦竹隘陷落并遭屠城?!端问贰份d:“寶祐六年十月,蒙古蒙哥汗率兵渡白水,攻劍門,拔苦竹寨,守將楊立、張實戰死?!彪S后,蒙軍繼續圍攻劍門山區另一重要關隘長寧山。

苦竹隘之戰,實為宋蒙雙方爭奪金牛道控制權的最后一役。蒙軍取勝后,沿嘉陵江而下,相繼攻陷大獲、運山、青居等宋軍山城及米倉道沿線堡壘。自此,宋軍徹底失去對蜀道的控制權,加速了巴蜀地區的淪陷,最終導致南宋滅亡。

現今,苦竹城部分遺跡保存較好,包括一座城門、一處哨所、一條道路及六幅題刻,均集中于城門附近。城門即城東南側山腰近山頂處的“卷洞門”,系在天然石縫基礎上人工拓寬加工而成,主體為拱券形,由條石壘砌,高約2米,寬1.5米;門洞高1.71米,寬0.96米,進深1.65米,上方陰刻楷書:“寶祐乙卯七月吉日武功大夫右饒衛將軍知隆慶府事節制屯戍軍馬任責措置捍御段元鑒創建。”此外,還有明代知州李璧、高任重等人留下的唱詠題詩,另有一則題刻年代不明。該城門與其他現存南宋山城城門相比規模最小,但因其左倚絕壁,右臨巨石,上接虎口,下憑懸崖,控扼入城唯一通道,氣勢非凡。遺址地層中還發現大量宋元以來的瓦礫、陶片及明清青花瓷器殘片,表明苦竹隘在宋代后仍被多次利用。推測南宋歷時近20年修筑的苦竹城,地下應埋藏眾多文物。如今,面對神秘而魅力十足的苦竹城舊址,人們不禁感慨其承載的悲壯歷史記憶。2019年,苦竹隘遺址被列為四川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以上故縣古城外,劍閣歷史上尚存故華陰縣、故陰平縣、故始平郡、故茂陵縣、故晉安縣等故縣古城。

故華陰縣:位于今劍閣縣開封鎮境內。據《劍閣縣志》載,南朝齊(479—502)時期,“改武都為扶風郡,轄武功(原武都、下辨縣更名)、茂陵、華陰(今開封鎮境)三縣,并寄治漢陽、略陽、安定三縣?!敝聊铣禾毂O二年(503),因劍閣新設南梁州,華陰縣被廢除。由此可知,華陰縣存續時間較短,其具體治所位置尚待考證。

故陰平縣:治所在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秳﹂w縣志》載,隋開皇三年(583),陰平縣由龍州劃歸始州(即劍州)管轄。此后,歷經隋、唐、五代及宋,共約670余年隸屬于劍州地區。南宋開慶元年(1259)后,因戰亂而荒廢。在改屬始州之前,陰平縣與陰平郡的治地和轄區多次變更?!端拇ㄍㄖ尽贩Q:“陰平縣位于梓潼縣西北一百六十里,漢代置縣。陰平共有四處,此為梁州北部之陰平。晉時被氐族占據。梁天監十四年(515),北魏侵蜀,蜀將任太洪自陰平入魏晉壽以誘敵,氐羌斷絕魏軍退路。次年,將軍王光昭于陰平與魏軍交戰即在此地。后魏改設龍州,西魏置郡為陰平,縣為龍安。隋初廢縣,后復改為陰平縣,屬普安郡。唐代屬劍州,宋代沿襲,元代廢除?!薄洞笄逡唤y志》亦記述,陰平縣于“宋末廢”。

故始平郡:僑置于今下寺鎮境內。《南齊書·川郡志》載,南齊時期,在下寺鎮僑治始平獠郡,北魏更名為始平郡。蕭梁時期,始平郡從下寺鎮遷出,移治至三臺縣北花園鄉。始平郡在下寺鎮的具體治地尚未明確。

故晉安縣:治址位于今劍閣縣江口鎮,東晉時設立,隋代改為葭萌縣,元初并入昭化縣。然而,這一說法仍存在爭議,需進一步考證。

故茂陵縣:相關內容已在“故武連縣”與“故普成縣”部分有所闡述,此處不再贅述。

二、劍閣故縣古城的設置特點釋析

劍閣故縣古城的設置與演變,深刻反映了古代政治、軍事、交通和經濟的綜合影響,總體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依國家政局變化而設

劍閣故縣古城的設立與調整,緊密順應國家政治需求,既是朝廷政治統治的落腳點,也是經濟發展的示范點。東漢末年置漢德縣,東晉時設劍閣縣,南北朝時期相繼設立南安郡、武都郡等郡縣,隋朝始州統領七縣,唐代劍州領八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后劍州領六縣,南宋升劍州為隆慶府仍領六縣,明代劍州僅領二縣。這些行政區劃的調整,均是基于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變化及迫切需求而作出的。適時擇地設縣筑城,是朝廷維護以蜀道為主軸的川北重地——劍境安全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非戰爭時期,置縣筑城的作用尤為突出,故縣古城成為朝廷政治統治的重要依托。

(二)依地理環境布局而設

政權機構的設置與政區劃分,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古代設置郡縣講究依山傍水,尤其是擇水而置。劍閣境內的政區劃分往往依據地理環境進行,或以河流為界,或以山脈為界。劍閣共有三列山脈,均發源于五子山:北部為劍門山脈,逶迤連綿,七十二峰高聳入云;中部山脈經鹽店、龍源、金仙入南部閬中境;西部山脈經江油、云集于漏風埡,入劍閣東寶、尖子山、武連、瓦子埡,再分入梓潼南部鹽亭。劍閣境內的主要河流包括北部的清江河、東部的聞溪河與嘉陵江、西部的西河以及東南部的店子河與白龍河。歷史上,劍閣境內的故縣古城正是沿這些山脈與河流分布而設置,并通過蜀道和河流將其聯系起來,便于統治者對劍境進行全面而有效的控制,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和政權穩定。

有意思的是,劍閣故縣古城的設置與分布,集中于劍閣境內經濟最繁榮的區域。金牛道上的漢德縣、劍閣縣、劍州、武連縣、普成縣、華陰縣等,分別橫跨清江河、大小劍溪、聞溪河、西河;劍閬道上的永歸縣、臨津縣,則位于店子河(又稱汞水)、白龍河(又稱臨津河)及嘉陵江水道旁。這些地區人口密集,土地富饒,經濟文化交流活躍,縣城自然成為區域經濟中心。作為區域經濟中心,既可為區域內農副產品提供內循環渠道,又能為區域間經貿交流創造良好互動條件,加速外循環。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故縣古城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樞和示范點,還具有較強的輻射與引領作用。時至今日,盡管這些地方的縣級行政機構因種種原因早已不存,但其所形成的區域經濟中心地位依然被保留下來,仍然是現代劍閣經濟發展勢頭較好的地方。所謂“一元二開三白龍”“一元二開三金仙”等民謠,正是對此現象的最佳詮釋。

(三)依軍事防御需要而設

在國家穩定時期,政區設置往往持續時間較長;而在戰亂頻繁、政局動蕩之際,則更替變化較快。劍閣地處金牛道核心區域與關鍵節點,劍門關作為蜀道絕險的最重要標志,不僅是金牛道必經的關鍵隘口和命門,更是承擔繁重軍事防御任務的重要樞紐。因此,其縣治選址及筑城規劃尤為考究。一方面,古代郡縣設置與城池構筑的原則首先強調軍事功能,即行政機構的布局必須服務于區域戰略防御,滿足當地軍事防衛、作戰保障及戰守需求;另一方面,還需兼顧國家整體軍事戰略的實施,服務于全局軍事斗爭需要。如,漢德縣城設于青樹子,與劍門關形成掎角之勢,不僅增強了對漢德縣境尤其是劍門關的軍事防御能力,還對金牛道的整體控制具有重要軍事意義。東晉時期,劍閣縣設立于大小劍溪交匯處的大倉壩,這一選址對支持劍門關的防守及有效控制小劍路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價值。同樣,南朝宋大明年間在普安設置南安郡縣并構筑城池,其首要目的仍是圍繞劍門關與金牛道的軍事需求展開。劍閣境內多次出現的廢縣、并縣以及縣治遷移現象,無不與政治、交通特別是軍事需要密切相關。正如前述,古代縣域轄域較小,但在征糧、征兵、征稅及勞役攤派等方面更為高效,朝廷旨令能迅速傳遞至基層百姓,從而為戰爭提供及時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見,郡縣規模雖小,卻有其獨特優勢。

與其他地區類似,在國家政局穩定時,劍閣境內的州、郡、縣存續時間較長,如蜀漢及唐、宋、明等朝代的故縣便是如此,這對朝廷的政治統治、軍事斗爭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均大有裨益。相反,在政權更迭頻繁、戰火連綿不休的南北朝時期,劍閣境內政區設置興廢無常,僑實雜置,隸屬關系多變,先后設置四州七郡十五縣(含同名州郡更名情況),許多郡縣存續時間極短(如置于開封境內的華陰縣僅存在約20年)。戰爭無疑是導致這些政區興廢更替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因天下大亂、烽煙四起而引發的眾多州、郡、縣的設置與變更,卻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擴展了劍閣地域范圍,奠定了該地區轄區規模較大、行政機構多點高配的基本格局。

(四)依金牛蜀道走向而設

劍閣故縣古城大多沿金牛道及其支線劍閬道分布。盡管劍閣境內郡縣的設置與政區劃分受山脈、河流等地形走向的影響,但最根本的依據仍是古蜀道的走向及其輻射范圍。這些故縣古城與官驛大道構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如,漢德縣、東晉劍閣縣、劍門縣、普安縣(劍州)、武連縣、梓潼縣、茂陵縣及僑治的始平郡,均位于金牛道上;普成縣與華陰縣可沿西河上行抵達武連進入金牛道,同時普成縣亦可經土門、碗泉至梓潼演武上金牛道,或經八廟埡、七里扁、馬迎寺、鐵匠河至梓潼再入金牛道;華陰縣也可經碗泉至演武上金牛道;古陰平縣可從小溪壩向東經江油河口鎮達東寶(今劍閣縣轄鎮),進而通過秀鐘至垂泉上金牛道,或直達武連進入金牛道;苦竹城本身位于金牛道側;永歸縣與臨津縣則位于劍閬道旁,可沿此道直抵劍州城并與金牛道連接。這種布局方式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為確保古蜀道暢通提供了維護與管理方面的支持,同時也便于朝廷對劍地進行有效掌控與治理;其二,促進了蜀道沿線經濟活力的提升,為行人提供休息與補給場所,并為官方信息傳遞提供便捷條件。故縣古鎮修筑于驛道(官道)邊,便于商品流通,有利于商業發展與城鎮擴張,為蜀道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反之,若城鎮遠離大道,則物資(商品)的管理與運營成本將顯著增加,從而影響商業繁榮。此外,這些故縣古城往往是過往官民休息、換乘馬匹的重要地點,同時也是信息傳遞與物資轉運的關鍵節點,其作用至關重要;其三,在國家處于動亂或戰爭時期,能為國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撐;其四,隨著故縣古城逐步形成規模,它們逐漸成為區域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成為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流交融的具體落腳點。其所興修的文化載體、開展的社會文化活動及形成的獨特文化習俗等,為蜀道文化的豐富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依地理幾何中心而設

歷史上,劍閣故縣古城以劍州古城為中心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劍州古城于南朝蕭梁天監二年(503)被設為南梁州治所,自此逐步衍變為劍閣境內(一度成為川北)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唐代是蜀道上的“軍州重鎮”(《劍閣縣志》),南宋在此設隆慶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夏,又成為四川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保安司令部治所,劍州城名揚天下。

劍州古城之所以能成為劍閣境內的核心,是其交通、軍事、政治、經濟以及風水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首先,從地理位置看,劍州城地處劍閣金牛道中段,金牛道穿城而過。同時,州城又是劍閬道的起點,北接劍門關,西通成都,南達閬中,自古便是“入蜀孔道”“川北要沖”?!秳χ葜尽贩Q:“三代以還,劍代為要害地。”這賦予了劍州先天的交通優勢。其次,在軍事方面,劍門關距劍州城約70里,二者在地理上形成相互呼應、不可分割的整體關系。劍門關作為軍事前沿陣地,而劍州城則承擔著后勤保障基地的功能,因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軍事價值。正如《劍州志》所言:“自古用兵者必出劍閣,則州為首害之地。”

此外,從風水學角度分析,普安六山環抱,聞溪河蜿蜒于漢陽山、鶴鳴山與臥龍山之間,自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山環水繞、龍纏虎眠、龍虎相依的地勢特征,堪稱“上吉之地”。

圍繞劍州城這一核心,沿“人”字形分布的劍境蜀道逐步設置了郡縣體系。通過蜀道與河流網絡將所轄各縣緊密聯系起來,州城得以成為整個行政體系的中樞,進而在政治上實現對所屬各縣的有效管理與領導,在經濟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文化上傳承教化功能,并在軍事上提供快速的人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作為蜀道沿線的重要節點,各縣在經濟和文化上為州城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在政治上服從管理、暢通政令,確保朝廷政策和州署任務的具體落實??傮w而言,劍州城與所轄各縣之間形成了眾星捧月的有機整體,實現了“一盤棋”的治理效果,既有利于鞏固政治統治,又促進了文化的浸潤與教化,推動了全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劍閣故縣古城的價值探討

劍閣故縣古城,作為承載劍閣千年文明的“活態史書”,其多元價值在歷史長河中積淀深厚,以下從四個維度解析其獨特魅力。

(一)讓劍閣縣千年政序綿延不絕

劍閣歷史悠久,其先民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創造者之一。根據現有考古資料可知,最遲在新石器晚期,劍閣土著部落便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并與巴、蜀二族先民相互融合,共同開拓發展,形成了劍閣文明的源頭活水。隨后,他們借助蜀道與川北中子、寶輪等地以及川西、漢中地帶的先民連成一片,構建起獨特的巴蜀文化圈。在長期交流交融實踐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巴蜀文明。劍閣故縣古城設置時間早,縣以上的行政機構從未中斷,這不僅增加了劍閣的歷史厚重感,也拓展了文明的維度。尤其是劍閣故縣古城在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大交流、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大融合、南北人口的大遷徙、中原地區與巴蜀地區的商貿大流通、巴蜀民俗文化的大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為劍閣文脈、文運的長久綿延奠定了堅實基石。

(二)讓劍閣縣成為政治顯地

自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劉備在現劍閣境內設立漢德縣開始,劍閣故縣古城在歷史長河中多次成為縣、郡、州治地。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設立漢德縣,標志著劍閣地區正式進入縣以上行政建制的歷史階段,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建置沿革。東晉時期增設劍閣縣,開創了“一境兩縣”的獨特格局;南北朝時期機構設置更加龐雜,雖興廢頻繁,但級別逐步提升,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奠定了轄區規模及多點高配行政格局的基礎。唐代開元年間(713—741),劍州下轄8縣,共設25鄉;元和年間(806—820)增至85鄉;宋代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劍州7縣共分74鄉,后合并為60鄉。明代初期,劍州編制3里,每110戶為1里,里以下每10戶為1甲;清雍正年間(1723—1735),劍州下設普成、廣義、劍門3鄉,每鄉設4甲。宣統二年(1910),推行地方自治時,劍州自治區劃分為1城、2鎮、4鄉;民國時期(1914),劍閣縣成為四川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保安司令部所在地,管轄11個縣……這一現象在整個蜀道沿線區域中極為罕見。由此可見,劍閣故縣古城的政治作用一直以來都十分突出。

總體而言,劍閣歷史上的行政配置在多數朝代遠超普通縣級單位,長期統轄多個下屬縣份,管轄范圍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期均大于現代縣級行政設置。因此,其所能調動的人力、物力資源不僅限于劍閣一地,而是涵蓋周邊相關縣份乃至整個川北片區。在某些特殊時期,為滿足國家防衛需求,其上一級行政機關乃至中央政府對劍閣的重視程度往往超過周邊其他地區,在行政級別、權力分配及職官配備方面存在明顯傾斜。特別是在戰爭等緊急情況下,國家甚至可能調動其他地區的軍隊與物資以支援劍閣。

(三)讓劍閣縣成為重大歷史事件頻發之地

在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劍閣憑借其險要地勢,屢次成為國家政治與軍事布局的重要節點。歷代王朝均在此設置行政與軍事機構,并構建以劍門關、劍閣道為核心的樹狀網絡式道路體系。其中部分支線間道在特定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或改變戰場格局,或影響過往人物命運,從而推動國家發展進程。

《劍州志》載:“三代以降,劍地代為要害之地?!本唧w而言,先秦時期開辟的金牛道必經劍門關、劍閣,該地歷經上百次較大規模戰事,成為維護國家統一的生命線與重要樞紐。尤其在“戰時”,其戰略地位顯著提升,成為全國關注焦點。例如,秦將司馬錯經石牛道過劍門入蜀,確保伐蜀成功,奠定國家大一統的堅實基礎;劉備占據劍閣,諸葛亮修筑劍閣道并練兵武侯坡,為北伐中原、護衛蜀漢奠定基礎。此外,前秦苻堅遣軍攻破劍門關進而進軍成都,西魏尉遲迥開辟平道奪取蜀地,唐玄宗駐蹕普安頒布制書,五代王建閉關謀求帝業,宋孝宗趙眘因登基前受封“普安郡王”而升劍州為隆慶府,宋元兩軍在苦竹隘鏖戰十余年,李璧拓城修道植劍柏,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攻克劍州成就大業,紅四方面軍在縣城學街召開“劍閣會議”……無數杰出人物在此風云際會,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戰斗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最終推動國家統一與社會發展。劍閣不愧為入蜀孔道、兵家必爭之地,堪稱中國歷史上的奇跡。

(四)讓劍閣縣成為多元文化高地

劍閣奇特的地質生態、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厚重的歷史積淀,以及俊彥賢者的輩出與精英人物的風云際會,共同孕育出多元而燦爛的劍閣文化。各類文化形態交相輝映,包括但不限于蜀道文化、交通文化、關隘文化、三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詩文文化、名人文化和紅色文化等。其中尤以蜀道文化(涵蓋三國文化、交通文化、關隘文化)、詩文文化、生態文化最為突出,展現出非凡的文化魅力。留存至今的古道、古關、古柏、古城堡、古石刻、古壁畫、古橋梁、古寺觀及古風俗、古賢哲等“十古”文化獨具韻味,差異性顯著,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此外,劍閣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與強大的融合能力,且在歷史動蕩時期往往表現出更為繁榮的態勢。例如,劍門關隘口對于金牛道開通所發揮的無與倫比的交通作用,對國家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三百長程十萬樹”的種植、保護與傳承,則豐富了生態文化的內涵;“興實在德”的千古名言,則是對國家治理哲學的高度概括。還有作為蜀道重要節點和中華文化的南北分界線與交匯點,劍閣無疑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走廊,對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融交流與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劍閣歷史上的故縣除梓潼縣外其余全部撤銷不存了,除劍州古城、梓潼城外,其余古城池僅存遺址遺跡,但它們在歷史上曾經崛起過,繁榮過,就應當成為不可抹滅的歷史文化記憶。事實上,從縣境內保存延續下來的一個個區域經濟中心的尋根和現實發展中,從劍州古城仍然是今天劍閣的經濟文化中心的繁華景象中,我們能真真切切地觸摸到劍州城與其轄縣昔日的輝煌之脈,感悟到它們強大文化基因的傳承之魂,它們已經是劍地百姓心中永遠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吳 成(四川省蜀道研究會理事,劍閣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副縣級宣傳員,出版《翠柏常青》《劍閣歷史文化名人黃裳趙炳然李榕評傳》《蜀道名邑劍州古城》《劍閣歷史文化名人傳略》等多部著作,論文及專著榮獲多個省市獎項)

張忠仁(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主任,四川省蜀道研究會理事)

供稿: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波音給中國回信了!要求中方接收飛機,還聲稱要再給中國一個機會

波音給中國回信了!要求中方接收飛機,還聲稱要再給中國一個機會

歸客歷史
2025-05-08 08:35:08
李寧教科級翻臉!全紅嬋徹底破防了!陳芋汐也很尷尬

李寧教科級翻臉!全紅嬋徹底破防了!陳芋汐也很尷尬

西樓知趣雜談
2025-05-08 12:47:10
兩場末節12中1,卻拿3.5億頂薪!季后賽退步最快超巨,你該出局了

兩場末節12中1,卻拿3.5億頂薪!季后賽退步最快超巨,你該出局了

老梁體育漫談
2025-05-09 00:05:22
突發!比爾蓋茨宣布20年內捐出幾乎全部財富

突發!比爾蓋茨宣布20年內捐出幾乎全部財富

YOUNG財經
2025-05-08 20:51:38
紐約這晚成“照妖鏡”,沒了濾鏡和美顏,LIsa,吉娜個個丑出國際

紐約這晚成“照妖鏡”,沒了濾鏡和美顏,LIsa,吉娜個個丑出國際

逍遙史記
2025-05-08 11:08:58
小米汽車深夜致歉

小米汽車深夜致歉

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2025-05-08 07:37:41
趙心童父母曾經的同事:趙父曾任醫院副院長,但兩人都退休好幾年了

趙心童父母曾經的同事:趙父曾任醫院副院長,但兩人都退休好幾年了

紅星新聞
2025-05-08 23:08:08
劉國梁辭職24小時驚天反轉!四條內幕條條致命,國乒進入新紀元

劉國梁辭職24小時驚天反轉!四條內幕條條致命,國乒進入新紀元

曉風說
2025-04-25 08:42:49
中央決定:公職人員出差伙食費、交通費、住宿費、會議費標準!

中央決定:公職人員出差伙食費、交通費、住宿費、會議費標準!

小江網評
2025-05-07 22:59:08
成都網約車人證暴增達31萬個!市場嚴重飽和,相關部門發出警示…

成都網約車人證暴增達31萬個!市場嚴重飽和,相關部門發出警示…

火山詩話
2025-05-08 12:22:47
從33樓換到4樓后,我終于明白,樓層低的居住感受,兩者差別很大

從33樓換到4樓后,我終于明白,樓層低的居住感受,兩者差別很大

小談食刻美食
2025-05-06 18:42:36
29國領導人齊聚莫斯科,普京給中國統一大業,備好一份意外驚喜?

29國領導人齊聚莫斯科,普京給中國統一大業,備好一份意外驚喜?

蘭妮搞笑分享
2025-05-08 15:06:42
人要壞成什么程度,才能堂而皇之地在陽光底下做惡!

人要壞成什么程度,才能堂而皇之地在陽光底下做惡!

胖胖說他不胖
2025-05-07 16:49:17
大跳水!今夜,無眠!

大跳水!今夜,無眠!

中國基金報
2025-05-08 00:11:27
孫儷開300萬邁巴赫逛街被偶遇!新造型陰森壓抑,瘋狂購買奢侈品

孫儷開300萬邁巴赫逛街被偶遇!新造型陰森壓抑,瘋狂購買奢侈品

八星人
2025-05-08 15:13:46
朱俊龍傷情更新!許利民喊話北汽 廣廈傳4壞消息,讓王博如履薄冰

朱俊龍傷情更新!許利民喊話北汽 廣廈傳4壞消息,讓王博如履薄冰

后仰大風車
2025-05-08 07:20:06
天選蘿卜崗,全國符合條件的只有3人,還不如直接點名算了!

天選蘿卜崗,全國符合條件的只有3人,還不如直接點名算了!

小人物看盡人間百態
2025-05-08 09:31:22
詹姆斯談膝傷:即使我們贏下了首輪G5,我也會缺席后面的比賽

詹姆斯談膝傷:即使我們贏下了首輪G5,我也會缺席后面的比賽

懂球帝
2025-05-09 00:40:16
黃金突然直線大跌!

黃金突然直線大跌!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5-05-08 16:32:21
湖南美女干部因被查引發關注,生于1969年師范畢業晉升迅速。

湖南美女干部因被查引發關注,生于1969年師范畢業晉升迅速。

兄弟養牛
2025-05-08 22:12:29
2025-05-09 01:15:00
方志四川 incentive-icons
方志四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網易號
5669文章數 15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美財長:特朗普考慮豁免部分商品最高145%關稅

頭條要聞

美財長:特朗普考慮豁免部分商品最高145%關稅

體育要聞

面對一群天賦怪,阿森納只能接受失敗

娛樂要聞

劉畊宏老婆補刀 清場風波口碑翻車!

財經要聞

57政策解讀:力度空前的系統性穩增長舉措

科技要聞

理想L煥新版來了,輔助駕駛芯片全系升級

汽車要聞

昨天李想點評了AI 今天我讓AI點評了理想

態度原創

教育
數碼
游戲
家居
公開課

教育要聞

都不想出去玩了,躲在被窩里面做題目,卻感覺越來越難

數碼要聞

雷蛇喬羅金蛛無線鍵盤發布:374g & 16.5mm 輕薄機身,999 元

新《戰地》中國區注冊開啟 注冊流程公開

家居要聞

侘寂美學 樸素而有生機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东乌| 固原市| 麟游县| 大洼县| 石楼县| 南康市| 海兴县| 通化县| 望城县| 大洼县| 花莲市| 桓仁| 鄂托克前旗| 延吉市| 台前县| 孝感市| 卢氏县| 章丘市| 云和县| 乾安县| 米脂县| 墨竹工卡县| 屯门区| 资阳市| 河源市| 河南省| 南通市| 阿鲁科尔沁旗| 兴城市| 邢台市| 城固县| 洛浦县| 南川市| 永嘉县| 屏边| 邻水| 黎川县| 洛扎县| 隆安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