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五月份,也正是榴蓮季,對于不少榴蓮愛好者來說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也紛紛開啟了榴蓮盲盒!上周我去水果店買水果,就看見一位大哥對著榴蓮犯愁:“這刺軟的是熟了吧?咋果肉稀糊糊的像壞了?”老板娘笑著搭話:“您這是買到濕包了,和干包不一樣呢!”這場面可把我樂壞了。好多朋友買榴蓮跟這位大哥一樣分不清干包榴蓮和濕包榴蓮,以為軟刺就是熟,硬刺就是生,其實人家是天生的兩種“性格”。就像有人愛吃脆桃有人愛吃軟桃,搞明白區別,挑榴蓮少花冤枉錢,吃得更舒心。
第一個,外殼不同
榴蓮攤前站久了就會發現,有的榴蓮渾身是硬邦邦的尖刺,活像穿了身鎧甲。有的榴蓮刺卻像牙簽尾巴似的細長尖利。這可不是品種差異,而是干包濕包的外殼表現不一樣!干包榴蓮外殼的尖刺排列緊密,根部粗壯,整體呈現規整的五邊形凸起。用手掌按壓相鄰兩根刺,能輕松靠攏的說明果殼開始脫水,內部正在形成干包特質。濕包榴蓮的刺更細長尖銳,類似松針排列,果柄處常有深褐色糖漬滲出,這是果肉高水分外溢的證據。泰國榴蓮商有個秘訣:底部呈明顯五角星紋路的,干包率高達70%。
第二個,果肉不一樣
干包榴蓮像是冰鎮過的糯米糍,表皮干爽不粘手,指尖按壓會緩慢回彈,表面結著薄薄糖霜。咬下去帶著脆勁兒,甜得清爽利落,吃完嘴里還能留點回甘。濕包的果肉軟趴趴裹著汁水,類似冷藏后的黃油,按壓時能留下指紋,果肉間有肉眼可見的蜜汁流動。入口直接化開像吃榴蓮冰淇淋,那股子濃香能竄得滿屋子都是,不過甜度反倒比干包低調些。馬來西亞果園主傳授的訣竅:用竹簽輕戳果肉,干包會有細微阻力,濕包則直接沒入。
第三個,產地不同
平時在超市看到的,90%都是干包,比如金枕、貓山王、蘇丹王,這些品種果肉緊實,耐運輸,適合冷鏈長途運輸。濕包多是“本地老品種”,像海南的文昌榴蓮、越南的青尼、泰國的長柄,果肉軟,成熟后容易壞,以前只有在產地附近能吃到,現在電商發達了,偶爾能買到標著“濕包現挖”的。冷知識:馬來西亞的榴蓮大多是濕包,因為當地等榴蓮自然成熟掉下來再賣,24小時內就得吃掉,不然會發酵。
第四個,吃法不同
吃干包最爽的就是直接用手掰果肉,整塊咬,不粘手,核也小,吃不完的用保鮮膜裹好,放冰箱冷藏3天還是那個味。濕包得用勺子挖,果肉容易粘在殼上,核相對大一些,而且不能久放,常溫下放6小時就出水,放冰箱最多2天,時間長了有股酒酸味。
第五個,做法不同
干包適合做甜品,比如榴蓮千層、烤榴蓮,烤完后更緊實,帶點焦香;濕包適合直接吃,或者拌酸奶、做冰沙,因為果肉軟,打出來的冰沙更細膩。我試過用濕包做班戟,包的時候得輕手輕腳,稍微用力就流汁,不過吃起來是真甜。
買榴蓮記住“三不買原則”:
1,刺尖發黑的不買(過熟)。
2,果形歪斜的不買(發育不良)。
3,氣味帶酸的不買(開始發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