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陽光正好,出游正當時。5月1日上午8∶30,記者在武侯祠博物館門口,看見觀眾早已排起了長龍,他們一邊搜索參觀攻略一邊交流對三國文化的看法,等待進入館內一探究竟。
走進武侯祠博物館,就像步入了一個充滿驚喜的非遺大觀園,觀眾邂逅各種互動體驗與演出。隨著一陣熱鬧歡快的鑼鼓聲,一群身著古裝的演員從博物館西區走來,排頭踩著高蹺的“三國武士”尤為引人注目。這是“蜀漢百景集”活動的開場,活動以“青梅煮酒話英雄”這一典故為切入點,不僅活化了三國文化,還精心構建了多層次文旅消費新場景。
與此同時,比武招親互動熱烈,吸引眾多游客圍觀;三國評書現場開講,帶領觀眾穿越歷史;民間雜耍絕活不斷,掌聲此起彼伏。由非遺魚燈、古風雜技等組成的戲劇巡游穿梭館內,以沉浸式表演串聯三國歷史與成都民俗,讓觀眾在互動中感受古今交融的獨特魅力。
連續5天,武侯祠博物館內的非遺集市成為熱門打卡點。剪紙、年畫、紙鳶等10余種非遺項目集中亮相,不少攤位還設置互動體驗環節,觀眾可參與剪紙、制作糖畫,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當非遺遇上科技,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模式吸引了眾多目光。AI小諸葛機器人成為集市上最受小朋友喜愛的“明星”。4位小諸葛機器人擅長各類棋類競技活動,吸引眾多小朋友爭相“與它一決高下”。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武侯祠博物館接待觀眾約45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0%,文創銷售額同比增長超50%。這個“五一”假期,“古風場景+非遺集市+沉浸演藝+交互體驗”多元一體的創意活動和涵蓋文物美學、生肖文化等方面的精品展覽,以及以人為本的暖心服務,讓武侯祠成為熱門打卡地。傳統文化“可觀賞、可體驗、可帶走”的消費閉環,更是為成都文旅注入了強勁動能。
游客說
浙江杭州游客小周:武侯祠博物館最讓我驚喜的是非遺集市里的綿竹年畫體驗。遠遠望去,色彩濃烈的年畫在木架上舒展,古樸線條勾勒出三國典故與民間傳說。我小心翼翼地將油墨涂抹在雕版上,再覆上宣紙。揭開宣紙的剎那,色彩艷麗的年畫躍然眼前,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完成了一次與古老技藝的對話。工作人員笑著告訴我,當天已有上百位游客參與體驗,不少人還將作品當場裝裱帶走。非遺體驗拉近了傳統文化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技藝融入生活。
戲劇巡游 武侯祠博物館供圖
稿件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王雪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