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淀區培星小學四年級語文組聚焦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開展集體教研成果展示。姚傳英、周文靖老師深度說課,田晶晶、劉娜老師分享研究歷程與思路,牛思佳老師呈現精彩課堂,多維展現教研團隊的智慧結晶。黨員教師田晶晶、姚傳英與入黨積極分子牛思佳同志主動承擔教研任務,骨干教師劉娜、周文靖積極參與,以務實行動詮釋教研中的責任擔當。
錨定學情與課標 敲定教研方向
教研伊始,團隊緊扣2022版課標中對于中年段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的要求,針對“古詩理解難、情感體悟淺”的學情痛點,選定第七單元“人物品質”主題下的古詩學習為研究對象。
作為培星小學整本書閱讀名師工作室的核心成員,田晶晶老師結合工作室內積累的“大單元整合”經驗,提出“從單篇到群像”的互文閱讀思路,建議將《芙蓉樓送辛漸》與《墨梅》中詩人的品格納入“中國文人精神脈絡”中解讀,為教研注入立體化視角。團隊最終打破“單篇逐首教”的常態模式,以《芙蓉樓送辛漸》為主、《墨梅》為輔,通過互文性閱讀搭建“品格共鳴”的學習脈絡。
多輪磨課促優化 明晰教學路徑
初定思路:在互文與梯度中尋方向
團隊研讀文本發現,兩首詩雖一“入世”一“出世”,卻同顯高潔品格。入黨積極分子牛思佳主動承擔試講任務,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初定“一首詩—一個人—一群人”的教學框架,同步設計“眼前景—身邊境—心中志”的學習方法,為高年級古詩學習奠基。
試講調整:在問題與研討中優設計
首次試講后,針對“資料龐雜”等問題,四年級組語文教師和延慶四海老師開展線上共研。田晶晶老師借鑒名師工作室“精準閱讀”理念,帶領團隊以核心意象“冰心”“玉壺”“清氣”為錨點篩選史料,如聚焦王昌齡“清廉為官、屢遭貶謫卻不改其志”的經歷,讓資料補充緊密圍繞“品格感悟”展開,避免脫離詩句的淺層解讀。之后,四年級組語文教師經過數次研討,同步優化預習單設計,引導學生課前自主梳理舊知,為課堂探究鋪路。
專家指引:在“入境入情”中深體悟
本次教研得到了中關村一小張海宏副校長的精心指導。專家指出學習路徑應更貼合詩歌本質,先通過畫面想象體會情境,再結合關鍵詞語感悟情感,最后借助資料走進詩人內心。因此,團隊將學習路徑調整為“入境、入情、入心”。牛思佳在二次試講中,以王昌齡“清廉為官、屢遭貶謫卻不改其志”的史料為切入點,通過“情境接讀”讓學生感受詩人堅守品格的精神,課堂呈現出“從字面到意象,從情感至精神”的清晰梯度。
課堂實踐展成效 素養提升顯亮點
經過反復打磨研討,四年級語文組最終確定教學思路,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節。姚傳英和周文靖老師以“點滴生活憶平凡經歷,一言一行悟非凡品質”為主題進行說課展示,從單元和課時設計兩部分,分享研究成果。田晶晶、劉娜兩位老師以“重學情、理路徑、打造高效課堂”為題,匯報團隊研究思路,清晰呈現組教研過程,得到學校領導和聽課老師的高度認可。
此次教研成果展示,不僅是《古詩三首》教學的階段性總結,更是培星小學四年級語文組“以研促教、以教提質”的縮影。黨員教師立足育人高度把控方向,青年教師聚焦課堂實踐創新方法,名師工作站團隊賦能智慧引領。正如參與教師們總結所言:“每一次磨課都是一次成長,而育人的初心,正是我們教研路上最堅實的指引。”未來,培星小學四年級團隊將繼續深耕課堂,讓集體智慧與育人初心在教學中持續綻放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