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 阿若
來源: 壹點靈心理
ID: yidianling0
你的伴侶也總在吃飯時玩手機嗎?
我在朋友聚會中拋出這個問題,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紛紛響應:
“我花兩小時做好一頓飯,他一坐下來就開始看手機,問他好不好吃也很敷衍,我心情一下down了。” “以前一頓飯我要跟他說好多次‘你能不能別玩手機了’,現在我也玩,懶得看他,眼不見心不煩。” “天天吃飯都看著他的手機殼,我對他的手機殼比對他的臉還熟悉。”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變化太快,曾經我們彼此問候“吃了嗎”,高興、不高興時,都會想和伴侶、家人一起吃頓好的。
如今我們很難再一起好好吃飯:一部手機、一次加班、一頓潦草的外賣……都把本該“一起好好吃飯”的溫馨時光,變成親密關系里的無言區。
從什么時候開始,「四季三餐兩人一生」不再是關系常態?
失去了一起好好吃飯的時光,又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響呢?
圖源:pexels
01
長期點外賣,????????????????????????????????????
關系注定不長久
電影《愛情呼叫轉移》里,有一幕非常經典的場景:
徐崢飾演的丈夫和妻子在家吃炸醬面,妻子嗦面的聲音、沾油的嘴角、發呆的狀態,都令丈夫感到窒息。
以至于他說出那句:“我們離婚吧。”
妻子瞠目結舌,以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但丈夫覺得:
你沒有哪里做得不好,只是我不想再跟你一起像這樣吃飯了。
圖源:電影《愛情呼叫轉移》
書籍《飽食窮民》里有一段描述:
在精神分析領域,食物具有“溫暖”、“有氣味”、“有味道”、“冒著熱氣”等屬性。
對于人類來說,具備這些屬性的食物,會給我們帶來和「母親」或「母親的身體」相同的感受。
也就是說,好好吃飯會帶來「母性體驗」。
一頓沒有氣味、味道、熱氣的飯,會令人覺得陌生、疏離、冰冷。
而這種母性體驗,又是造就伴侶間情感鏈接的一部分。
就仿佛吃飯之外的時間,我們都在離別,一起坐在餐桌上互動那一刻,心才真正聚到一起。
缺了它,再纏綿的關系都好像隔了一層。
圖源:pexels
一位剛剛經歷分手的來訪者說,她和前男友的感情淡得很突然。
剛在一起時,他們工作都不是很忙,會輪流做飯,每天下班后一起逛菜市場是她最喜歡的時間。
可隨著兩人工作越來越忙,對著電腦吃外賣的時間越來越多,她能感到,明明和男友生活在一起,感情也還是在,對方卻越來越不在她心里了。
她嘗試過溝通、改變,可男友覺得“過日子就是這樣”、“哪有時間天天一起做飯吃飯”。
兩人的關系其實沒什么大問題,以至于分手后,她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小題大做。
可回老家和父母一起吃飯時,她才明白這段感情真的不適合自己。
飯桌上,媽媽給爸爸添飯、爸爸給媽媽夾菜,偶爾聊幾句家常。
這尋常的一幕深深觸動了她,使她意識到,
自己理想的感情,無非是像爸媽一樣,每天和另一半一起好好吃飯而已。
從小感受著飯桌上的脈脈溫情長大,和敷衍疏離的用餐場景一對比,就能馬上體會到關系里缺了什么,而這部分又是如此重要。
02
好好吃飯
是情感溫柔的落點
哲學教授于小偉在訪談中說:
“食物最終指向的是人和世界的關系,包括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他人的關系,人和自己的關系。”
快節奏生活令人心浮氣躁,而一些具體的落點可以讓我們沉下心來享受當下,“一起好好吃飯”就是一個具體的落點。
這個落點,從兩個方面托舉著我們:
第一,滋養自我。
《弗洛伊德:欲望決定命運》一書中提到:“一個人要完成生存的使命,就必須去適應現實環境,從外界獲得所需的一切。
這種在人與現實環境之間的交往中,產生的新的心理系統,就是自我。”
一起吃飯,是人和現實環境最基礎的交往——
滿足了基本的進食生理需求,獲得了基本的人際互動需求,維系了基本的安全與歸屬感需求。
因此,想要塑造健康的內在,讓自我強大起來,“一起好好吃飯”就是最容易練就的基本功。
圖源:pexels
第二,充實心理能量場
有研究人員對比和分析了各類社交方式,發現,一個人線下互動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孤獨。
我們與親近的人面對面在餐桌上互動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活躍起來,這令我們更容易對他人的情緒、狀態感同身受。
因此,經常與伴侶、家人一起好好吃飯,會令我們感到,
“我真的有好好在參與生活。” “這就是平淡日子里的充實感。” “我被身邊人看見、接納著。”
進而,搭建出一個巨大的、豐厚的心理能量場,支持我們度過最難熬的時期。
就像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金明育兒時遇到挫折,媽媽在飯桌上對她說:
“你要把雞腿留給自己吃,想做什么就去做……
有一天,你會被你的孩子擺在最后,所以現在多做你想做的事。”
圖源: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
無論跟家人還是伴侶,飯間流露的真情,很多年后再想起來,也依然會是我們內心溫暖的支柱。
03
從現在開始
專心吃飯?????????????????
微電影《餐桌上的陌生人》里,妻子在吃飯時問丈夫:“你有沒有聽到什么聲音?”
邊吃飯邊忙著敲鍵盤的丈夫問:“你說什么聲音?”
妻子心酸地說:“就什么聲音都沒有,好安靜啊。”
圖源:微電影《餐桌上的陌生人》
她在餐桌附近撿到丈夫遺落的錄音筆,里面是丈夫在工作時順手放在餐桌上,誤錄下來的音頻。
出于好奇,妻子聽了筆里的錄音,卻越聽越不是滋味:
兩人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偶爾有幾句,也都是她單方面關心丈夫“先吃飯”“湯要涼了”,沉迷工作的丈夫說“恩”“知道了”。
大部分時間,餐桌上只有碗筷聲、鍵盤聲、電視的背景聲,卻沒有兩個人的交談聲。
她把錄音筆留給丈夫,仿佛在宣告她對這段感情的失望。好在,丈夫聽完錄音后做出了改變——
買了一臺投影儀,放下工作,和妻子一起邊看電影、邊享受美食。
當久違的笑聲重新出現在餐桌上,日漸疏遠的夫妻也重新擁抱在了一起。
圖源:pexels
“一起吃飯”寄托了我們對情感和生活的渴望,因此,我真心建議大家:
如果你覺得生活有些黯淡,就從好好吃飯開始提亮。
一周哪怕只抽一天時間,和伴侶一起搭伙做飯。
從買菜開始,有商有量地規劃這頓飯;到洗碗結束,一起回味剛剛吃的哪道菜特別可口。
整個過程,其實是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筆下的「成長型空間」,它打破了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使得思維和情感一起流動起來。
拋開個人的忙碌,專注關系的深度,人的空間并不會因此縮小,反而會被支撐得更廣闊。
除此之外,不妨在用餐期間增加互動。
家庭治療師Satir認為,互動是人應對環境的方式,不適應的互動會導致家庭功能的失調。
比如,一起吃飯時對另一半這樣說話:
“說了多少遍不要放味精,你聽不懂是不是?” “你怎么又忘記刷碗了?你的腦子能不能記點事?”
而“一起好好吃飯”,意味著創作更多好的互動,比如和另一半聊聊情緒:
“最近有遇到什么煩心事嗎?”
或者聊聊日常瑣事:
“我今天撞見隔壁小孩了,長好大了。”
又或者,聊聊另一半的優點:
“你今天廚藝發揮得特別好。”
如果不太想說話,也可以放下手機,給另一半夾菜、添飯、盛湯,用行動無聲地告訴對方:
我在關注你,我的心思都在你身上。
就像于小偉說的:“人生需要刻畫,而吃飯就是一種刻畫。”
情感并非放著不管就能生長,而是靠著一頓飯又一頓飯來深深嵌進關系里,成為關系的一部分。
如果你下次和另一半產生矛盾,或者感到家庭成員之間有些疏離,試著一起買菜、做飯、吃飯,并努力創造好的互動吧。
一餐一飯間,所有煩惱沖突都會落進胃里。
而一起生長血肉的你們,會締造更深厚的連理。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