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晉為源頭的當代帖學新范式
當代書壇是一個多元繁榮的盛世時代。因文化自信的環境、學習資料的豐富、領軍人物的開拓、自由寬容的人文,使得眾多書家對于魏晉書法的研究有了較之民國、清代甚至明代更具開掘和拓展的顯然進步。
一、溯源與突圍:魏晉書風的當代性轉化
當代書法創作正經歷從"技法復刻"到"精神解碼"的范式轉型。浙人陳永軍先生在嶺南書界的探索,恰似一把打開魏晉書學寶庫的密鑰——他以二十年深耕,將二王體系的精微筆法與章草的古拙意蘊熔鑄為"新古典主義"書風。這種轉化絕非簡單的風格疊加,而是通過"筆勢考古學"重構書法基因:他的草書暗藏《十七帖》的使轉節奏與《急就章》的波磔韻律形成的時空對話,他的筆法隨處可見線條在方折與圓轉的辯證中實現"古質而今妍"的審美躍遷,他的風格往往是用最簡單的書寫輸出最干凈的線條,遂得古意簡凈、古風盎然之妙。
尤為精妙的是其對"筆意拓撲學"的運用。不同于時人機械拼貼古法,陳永軍通過"手勢記憶重構",將古人書寫時的呼吸頻率、腕部發力角度轉化為可傳承的視覺密碼。其行草作品中,起筆處暗藏章草"磔"的張力,收鋒時延續二王"衄挫"的余韻,形成"一筆三象"(形、勢、氣)的復合意象。這種創作思維,使作品既保有魏晉風骨的純粹性,又具備當代藝術的抽象。
二、書寫本體論:自然書寫的現代詮釋
陳永軍的藝術實踐,本質上是對"自然書寫性"的哲學思辨。他提出"三度書寫"理論:
"度古":以《平復帖》的筆意解構當代展廳效應,在八尺整紙上再現"錐畫沙"的原始書寫感動;
"度己":通過《半山陳》《登臨海江南長城》等自作詩詞創作,實現"書為心畫"的情感直呈;
"度時":將宋元文人書的構成意識注入章草,創造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的現代空間語言。
三、文化拓撲:地域書風的現代轉型
作為浙人入粵的書家,陳永軍創造出獨特的"嶺南帖學"個人范式:
技法融合:將浙派帖學的精致細膩與嶺南書風的雄渾蒼勁化合,形成"潤含春雨,干裂秋風"的筆墨質感;
美學重構:在《自作詞》系列中,可見嶺南紅棉的挺拔枝干轉化為草書使轉的力度美學;
哲學對話:以王陽明"心學"解讀書法,提出"心手雙暢,物我兩忘"的創作論。
這種地域性突破具有范式意義:它證明傳統書風非但不是桎梏,反而能通過創造性轉化成為當代創新的源頭活水。正如黃庭堅所言:"點畫信手煩推求",陳永軍的實踐印證了"法在筆墨,道在天地"的書學真諦。
四、當代啟示:書法教育的藝道傳承
陳永軍先生與學生們的交流中,經常提到以下三點:
(一)作品筆法結構和章法布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游歷大好河山時研習古人摩崖石刻,在流失民間的古人真跡中找尋原始的筆墨心跡。
(二)注重行氣和字形的輕重聚散。這是對魏晉手札作品的梳理和歸納最好的應用和嘗試。
(三)重視章法的布構。即對古人尺牘的積累及當時紙張使用規范的研究,要深研古代書家的歷史背景和作品脈絡并進行梳理歸納。
永軍先生認為,一位有學識的書家,只有重視古人作品筆墨之外的諸多元素,才能獲得更多別人所視而不見的內在精華,這大概就是永軍書法的文化內蘊之所在吧。
結語:書寫即存在
陳永軍的書法實踐,昭示著當代書家的歷史使命:在數字洪流中守護書寫的人文本質,在文化碰撞中建構東方藝術的書寫話語。這不僅是技法上的突破,更是對"書法何為"的當代回答。正如孫過庭預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陳永軍正用孜孜不倦的探索,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筆墨鋒芒。
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