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法
身法分上、中、下三盤。上盤包括頭、頸,中盤是軀干(又肩到胯),下盤是由胯到腳。共有九點要求:
1、松肩
松肩的方法很簡單,即意想肩井穴,肩關節就松開了。在技擊中,即便是用肩直接去靠擊對方,也必須松煎,那樣深沉勁才會釋放出來。
2、墜肘
老拳譜上說:“肩松氣到肘,肘沉氣到手,手心一空,氣貫指稍。”無論是出拳或發掌,都必須松肩墜肘才有內勁。墜肘的目的和作用與松肩同。習練墜肘的要訣是,意想曲池穴從肘外下去找少海穴即得。
松肩、墜肘應時刻注意養成習慣。
3、涵胸(含胸)
例如貓竄,當其胯膝足關節卷曲之后,還必須涵胸,其目的就是要使身弓有彈性。涵胸的訣要也是很簡單的,意想鎖骨放松即得。
4、拔背
拔背在技擊上也屬于身弓。其位在大椎處,面積約10厘米見方。拔背的方法就是意想大椎及其周圍約10厘米面積的皮膚與內衣一貼即得,不是故意拔,用意大了也不行。拔得太過了身體就會搖晃。在推手發勁時用拔背,即所謂“力由脊發”,就是從大椎這點發出來的。
5、裹襠
裹是包裹的意思,目的是為了收縮括約肌(肛門處肌肉),不使中氣從肛門處跑掉。要中氣不散,則須“夾起尾巴”來。意想尾閭一收則得。
6、收臀(斂臀,也叫溜臀)
收臀是指臀部不可突出。臀一收,脊柱也就正直了,身體四周面積(場)也就大了。使身體中心微微下移,使臀大肌松弛下去即得,收臀就是為使臀跟脊柱保持垂直一線。突臀則氣涌胸膛,溜臀則氣沉丹田,所以應該放松臀大肌。
7、松腰
腰很重要,腰字的結構,就是肉月旁一個要字,它是一塊重要的肉(部位)。松腰不可想腰,一想腰,腰部肌肉反而緊張,松不開,松腰的訣要是意想收肚臍,腰部的肌肉就松開了,腰部肌肉松開,還有助于溜臀,二者有著密切的連帶關系。
8、抽胯
抽胯是補松腰的不足,胯是底盤,能掌握步法的大小一致。如開胯時,則左胯抽一抽,右胯挺一點。反之亦然。腰子(內腎)同時也轉動。胯的動作好,則骨盆能托起脊柱來。換步時要注意抽胯,以保持身體正直,既穩定又靈巧。抽胯與松腰、溜臀都有密切的連帶關系,三者符合要求,那么“身隨步轉,步隨身換” 也就容易了。
9、頂頭懸
首先須做到尾閭中正,“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二目向前平遠視,使頸椎七節松開,百會穴微微有點感覺就夠了,到此就不再注意它了,若用意過大就不穩了。
以上所講的九個部位,九點要求,也就是九項規則,這九點互相之間都有連帶關系。上述九點都做到了,全身上下也就活了,這樣就可以練到摸哪兒哪兒沒有東西,叫做“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二、修拳要在“似”中求!
這個“似”字,它涵蓋了拳中之妙。
這個周日,整整一天,我和父親沒有離開“似”這個話題。晚飯后,父親依然用“拳要摸”的方法,讓我在與父親的摸勁中,去體認拳中“似”的真實感覺。他自然垂立,讓我把他的雙手臂連同身體,整個用力抱緊。當我告訴他已經抱緊了的同時,奇妙的現象出現了:明明被我抱死的雙臂和腰身,似乎連骨帶肉在向內縮,越縮越小,我則越抱越空,腳下開始打晃;可父親的身形絲毫沒有改變。我的雙手好像什么也抱不住了,雙手沒有了抓弄,卻更加使勁地抓抱,腳下似乎踏在了萬丈深淵的邊沿,眼前一片虛空。此刻,即使有一株稻草也會拼命地去抓。這時,只聽父親輕聲地哼出一聲:“走”!只覺父親周身一抖,我一百多斤的身體被雙腳離地抖起在半空中。
接著,父親又耐心而詳細地給我講解了與人打手時,不要固執眼見為實,切忌以是為是。因為你看見的實有,很可能是似有實無。被你抓住的手,是實,也不一定是實,而是似實非實,因為拳中之實,實則似是而非,實中有虛,實而能虛。你實實在在抓住的手,說實即實,說虛則虛。抓住的實手瞬間變虛手,必跌落虛空之中。雖然每次和父親摸手,都會體會到落入虛空的感受,然而這一次讓我真正明白了其中之妙就在這個“似”字之中。
他又一次給我講解了拳架中的起勢。他說:“起勢,起勢,妙在似起非起,起中有落。起為形之動,是起勢的外在表現。起加上了似,變成了似起;似起就在形起中蘊含了難起之意;難起即為落。起為形,落即意;起為實,落則虛。起現而落藏,起中有落,似起非起,實起虛落,一實一虛,一現一藏,一起一落,起落相合,虛實同一,形意俱妙。“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個起勢,似起似落,即彰顯了拳中之動靜開合。在我的印象中,父親說拳,常用起勢為例。但這次的似起非起之論,讓我對一開一合即為拳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打這兒以后,我把“在似中求”做為修煉的重要法則。在求中悟,在悟中求,使我越來越體悟到拳中似之要,感受到拳中似之妙。以前父親反復強調:樁功是修拳之基礎,站樁關鍵在于“似站非站,站似坐。”話雖聽過多遍,但并不真能理解“站似坐”之義。總也不明白站怎能似坐呢?在明白了拳中似字的真義后,才真切體悟到站樁中:站為形,為外,為顯,為實,為有;坐為意,為內,為隱,為虛,為無;形站而意坐。只有把坐之虛意,坐真了,坐實了,形則實而有虛,意則虛而實之。“虛虛實實神會中”,似站非站,假而修真,似有似無,內外相合,形神俱妙。“實實虛虛功不空”,真正懂得了站樁站似坐之真義,也就明白了用力抱緊父親身手,雖不用形變,卻落入虛空,父親輕輕一抖,即被發打出去的內涵之理了。
所謂六球,即兩個眼球、兩個腰子(腎臟)和兩個睪丸(女子為兩乳頭)。眼球為上球,腰子為中球(女子兩乳居中),睪丸為下球。
一、人體六球與四肢的關系:睪丸——肩跨:腰子——肘膝;雙眼——手足腕踝。
兩睪丸的開合管兩肩、兩胯之松緊、剛柔。當意想兩睪丸內合向下丹田靠攏時,兩肩、兩胯自然是松柔無力的;意想兩睪丸外展離開下丹田時,兩肩、兩胯自然是膨脹有力的。
兩腎球(腰子)的開合管兩肘、兩膝之松緊、剛柔。當意想兩腎球內合向中丹田靠攏時,兩肘、兩膝自然是松軟無力的;意想兩腎球外展離開中丹田時,兩肘、兩膝自然是膨脹有力的。
兩眼球的開合管兩手、兩足之松緊、剛柔。當意想兩眼球內合,看兩大眼角,即向上丹田靠攏時,兩手、兩足自然是松軟無力的;當意想兩眼球外展,看兩小眼角,即離開上丹田時,兩手兩足自然是膨脹有力的。
二、六球運用法舉例
1.動腿想睪丸。例如,踢腿時,意想同側睪丸飛揚,則踢腿輕快,且高,心花怒放,連續踢擊而不累;提膝時(如做金雞獨立式),想同側睪丸向上抽提,如此,則連支撐腳亦有離地起飛升空之感。即所謂“獨立如日升”是也。因睪丸通陰蹺、陽蹺二脈,管人體升降;屈膝下蹲時,想睪丸收縮(龜縮),起立時,想兩睪丸橫開,如此,感覺肩井穴與環跳穴飽滿、來勁,于是就立起來了;進步或退步時,想實腿側睪丸抽提,則另腿會自動進退,當人坐在靠背椅子上,欲要站立起來時,兩眼球必須向前移至與睪丸上下成垂直,提一下睪丸,然后往前一看,才能站立起來,否則,任何人都站不起來。
2.動臂想腰子。出手時,意想手是長在同側腰子上的。諺語云:“手從腰出,勁大如牛”是也。出手后,腰子要跟著手向前進。“腰在手后跟,勁大如雷霆”是也。人是手腳并用,意在實側腰子即可。
3.身體俯仰屈伸、左旋右轉用眼球。眼神視線俯視,則身向前俯,仰視則身向后仰,左顧則身向左旋,右盼則身向右轉,平視凝視一點,則立身中正,平衡穩定,即如軍人隊列口令:“立正!向前看”然。身為主體,眼為先鋒。諺云“身為主,眼為先,眼神一走周身轉”是也。
手與眼神的配合;眼往哪兒看,手往哪兒伸,手追眼神,準是對的。
腳與眼神的配合:眼忘哪兒看,腳往哪兒踢,看準了再踢,不盲動,不妄動。
人體之六球,與八卦之坤卦相對應。即下爻為兩睪丸;中爻為兩腎臟;上爻為兩眼球。坤卦在八卦中的地位為老母,屬老陰,性至柔。也就是最為靈活,且活動無常。六球活動,影響四肢百骸。歌曰:“坤屬老陰體內長,六球體內動無常,扭轉乾坤四球掌,上有兩球佐朝綱。”
睪丸為藏精之所,是謂“精”;腎臟為藏氣之所(腎氣),是謂“氣”;眼球為藏神之所,是謂“神”。三者合而謂之“精”、“氣”、“神”。人在母體中時,頭朝下,其精在上,降生后直立,則精處于下方。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人的精、氣、神飽滿,則身體健壯,精、氣、神耗盡,則死亡。人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六球打拳練功,實際就是煉精、氣、神,使之常新、常旺。學會運用六球,則長功夫,進步快,健身效果也好。練精則化氣,練氣則化神,練神則還虛;恰如丹道功夫相近。順乎自然,身心健康。
三、內勁與發力
1、氣
養氣的人擅長豎勁,因為氣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發,可打雙手勁;練氣的人擅長橫勁,內氣出入丹田,貫通手足,丹田勁就是腰力,腰帶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橫就可以輕易破開對方的手,滾動進去力如巨蟒,是因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橫勁的好處是大吃小,因為腰比手粗。豎勁的好處是意在先,因為能發豎勁,表示氣已沉至足,槍聲一響就可以蹬地跑出,氣若不沉,還須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橫勁破勢,是得心應手。用豎勁攻敵,是勢如炮竹。而萬一橫勁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轉圈再進橫勁,就又是纏絲勁。
縮谷道使丹田之氣經過聚煉,達到一定能量,通過縮谷道,使氣通過此處,上行于后督脈,過此關以便達到小周天的運行,體內陰陽二氣的和合,產生出內勁,此勁發放出去,似驚雷,威力無比,卻又不傷肝。提肛幫助腰馬合一,能令全身結構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馬步時放松,從而使整個身體達到高度警戒和完備的狀態。
入門以先修外家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有此基礎未來入了內家,先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猶有內功一法,在松靜中求養,此時周身越自然越好,無拘則自然易入道。直入內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線成長,其關卡甚多。故古之學武者無論內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藝,幾年后再入內功,內功成熟圓融即是內家,茍有道心再參道門。內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練法才能打人,凡認為不練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內家心法者。
2、走架
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腳,所有活動全由腳底涌泉帶動,全身全部松掉,此時是全身舒服暢快,氣機騰然,做的好時,有時置身空山靈雨,每腳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發勁全部動力,只在腳底涌泉,走化腰胯帶動,全身放松不施絲毫之力。
應敵時,敵若推之,則把力量導引道腳底涌泉,如泥牛入海,應拳擊腳踢,則迅速欺身向前,如發箭沖進對方門戶,在對方力量還沒發出(還在根節)就將對手發放出去,如果對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觸面,即用此接觸面將對方發出。
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腳上,左右旋轉,起落鉆翻,如龍卷風,如水之漩渦,氣沉入腳涌泉,以重心在左腳為例,身體向下向左鉆下,乃接地之力,身體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氣,此時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腳底涌泉,故其酸楚無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極,故打人發人,如水如風,無形無象,無有招式,對手在毫無感覺不見招式下,如被風刮起,被水沖走。經內功訓練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規矩,而重內在氣機鼓蕩的感應。
吸氣入丹田,同時神貫注氣走滿入全身脹如氣球。蓄存氣不出,神感覺全身外面皮膚接觸空間之氣流或溫度。吐氣身體感覺體內萎縮向丹田,而氣體由各毛孔泄出。空體無氣尚未進氣,要感覺體內有萬千氣流在體內,亂闖鉆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術驚炸力和穿透力基礎都是整勁,練整勁中長力氣,并非是為了練力氣而去練力氣,為練勁而去練勁,就把勁練拙了,這樣練出來的勁用處不大。練拳拼命的發勁,練拳太猛力,容易傷害自己身體,只要一動起來渾身都有那個意思,就起到作用了。
剛勁與用拙力求迅猛是兩碼事,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松、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體會把勁含在身上練拳的感覺。多看孫祿堂先生的照片,多體會拳中的意和勁。練拳要明拳理和含義,不然和做體操沒區別。練內家拳可以治好近視眼。
3、內功
內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勁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勁,有了根勁更放松。
放松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應手的事就會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遠,蹦得高,動作快了,別人一拳打來,要躲要打隨心所欲,心情當然不緊張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腦,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態也變化,內功讓人沉著,思維敏捷,用在打斗中遠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貴。內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訣竅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勁,碰撞時骨頭一轉,看是兩個人碰骨頭,其實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頭一轉就把橫向的來力變成了縱向的力通過骨架傳走了,縱向承力再大骨頭都不會斷的。對方骨頭若是不動,只有吃打傷了。
腿之根在胯,內家高手勁路打通,外形不動,身勢一沉腳就上去了,根本不須擺腿加速,力量還大得很。最關鍵是這種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遠踢丈外,任何距離都發得出勁,讓人無法阻擋。不懂內勁的人發腿很難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腳最終擺開掄圓的時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對手膽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內家發腿在未起腳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過程。想去堵內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槍口上。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實戰中把勁路打通。實戰時,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勁找到了。根勁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覺地生出豪氣,遇事臨敵眼毒神聚、毫不慌亂,每每有英雄之舉。
4、練勁
橫勁是一種全體擰轉的裹合勁,起手時有橫,入手時有橫;身起時有橫,身落時還有橫;足進時有橫,足退時也有橫。周身橫勁為先天之橫,太極稱為周身掤勁,練內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極,可護體,兼以虛實虛靈之用,即變成極善沾粘。
吞吐以胸腰,進退以步,此即善化善護之功。氣動即軔,指相互間之運動,即使不動,敵人快速打來,碰著身間架骨棱,亦如中鐵骨鐵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軔勁拳掌臂足,揮向刺向敵手,稍近即可傷之。
絕勁,稱為寸勁、抖勁、急剛勁、冷脆勁。
絕勁的主要來源在于龜尾之急劇轉抖和丹田之氣的集聚吐發,抖絕在臀。翻浪勁理很簡單,波浪拍岸的勁力很強,但它的勁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運動,活躍轉化于海洋中層,進而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勁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傷人,而是以柔掌發人,已周身整勁且神氣純,能震身猛抖而發跌人。更上即為分勁,功夫火侯更純故,微顫不見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顫。此勁打的是陰陽返復勁,其發人能讓人雙足同時離地。抖震勁可在一接手以內勁破開對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勁還有防守功用可以將來力滑開。
內家功夫以松柔為本,混身肌肉一緊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閑庭信步,越戰越勇,打個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難練的,腰胯上的肌肉,沒練到時,感覺不到,怎么能讓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別是腰下部和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在練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練到之后才知道原來那里也是可以動的,而且還力大無窮,內功的力量全是從那幾塊脊椎上來的。人體是個大彈簧,就是說的那幾塊脊椎上的肌肉。這幾塊骨頭有了開合,動起來了,人就能生出膽色,碰著老虎都敢咬一口。
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勁路打通。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后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里蘊含著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有了這種力量作后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形意拳講龍虎二氣,這龍跟虎,最強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
5、發力
丹田發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這個球狀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像鋼球那么堅固(骨架之功),所以內家一脈,首重丹田開合,所謂“一年打死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化訓練這個部位。有丹田之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開合,才能談到胸背、四肢的外開合,沒有丹田開合帶動全身內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絕的翻浪力。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勁掛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內里深入。
圈內打人,圈外推人,所謂圈內,即盤骨發力范圍,所謂圈外,即盤骨發力范圍以外。力量的終極來源, 就是盤骨,古說腰胯只是籠統的講法, 實則只指盤骨。就是用盤骨來打你,這個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開胯,以盤骨的收束,開張以致旋動來發力,帶動通身骨骼出擊,那么纖纖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盤骨的發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對手被打得折肢斷臂, 仍不知何事。成人的盤骨,尤其是男人,已經硬化,其構合縫隙的軟骨, 也已鈣化, 連成一起, 所以成年後才學太極, 不易開胯。兩年而能開胯,已經算快。學懂用盤骨運動來發力,還同時要學脊骨的節節用力, 節節貫通。由盤骨帶動脊骨, 再帶動四肢筋骨發勁。
真正的內家發力,內壓集中點在腹部,以髖關節帶動下半身、腰椎骨節帶動上半身的運動帶動全身的運動。關鍵在于腹部的摶氣,腰腹肌均衡收緊,內壓增大,給腰椎的內動提供一個有力的內在支撐。尾椎的驚乍,以骨盆為輪,脊椎為軸的發力,腰、腹、股肌肉搓動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傳至兩手。整體的感覺是勁力從尾錐或是叫襠內像龍卷風一樣升起來,兩腿的筋被抽緊,兩只腳不得不抓住地,否則就要被這股力量給帶的騰起來。
這樣練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為止,就會出現《神運經》上的飛騰之功,或叫輕功。像鬼魅一樣飄忽、野獸一樣協調的身法。
內家暗腿就是指開發出這種力量后,貼著地走就是步,腳一離地就是腿,力量來源于腰際。所以有前輩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換。但這種用力方式,對身體的綜合要求極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襠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節間關節囊的韌性強度,要達到內在的骨架貫通。隔膜要下沉,襠胯要上翻,腰椎要拉開、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內實,就像兩胯之間夾了一個充足氣的大皮球,這個球又抱著肋骨。這樣髖關節,腰椎的運動才會有可支撐,力量才能上肩背,貫四梢,身法運動才能涵上勁。
招法會因人而異,不切實用,故強調找勁、發勁,做到自然合諧,才能使外形合順,勁從中來,內質中和,氣自然生,四肢百骸氣質歸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門派真傳功夫都是一氣所成,內勁所成,此為本。至于應用手法,有了完整圓融之內勁,簡單手法即可成極高妙之手法。
按規矩操練,逐步找出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先天真勁。使人身散亂之氣,納入丹田,運之周身,成為完整一氣。以身體中心為活動起點,能使整體力量連貫運作,使身體每一部份都擁有整體力量,使對手與自己身體任何一點接觸,都受到整體力量的反擊。當整勁沒有練到自如的水平時,實戰時就要放棄練拳時練習整勁的要領,怎么好打怎么打。
內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極。 勝敗不在招式,只內勁飽滿否,問都問不動,才算入門。 內家功夫本一,任何門派真傳功夫,都是一氣所成,內勁所成,應用手法有了完整圓融之內勁,簡單手法即可成極高妙之手法。 內勁飽滿圓融故出手變化莫測,形意一動即如虎撲羊,一雄獅瞬間撲向鬣狗,一撲及地,鬣狗已頸椎折斷。
6、傳勁
化槍為拳,人的骨架就是大槍,特別是脊椎,經過內功訓練,如同白蠟桿般堅韌、充滿彈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發,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如同槍法里的絕技金雞亂點頭,腰胯勁傳導到槍頭,化成槍花。但這必須借助大桿的彈性,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桿子,發勁也是循著槍訣,沾實始吐力,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意。
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挺拔如槍桿,有些人總覺得形意重拳和頻率不能兼顧,是內功未到,難得真傳,雖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還有關節還在打軟,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從關節漏掉了,發勁做不到冷彈脆快,只好憋一口氣在胸口或丹田,去掄、推、搡、撞。骨力在實戰中的運用實際與兵器無二,這身骨頭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槍拳,太極、八卦是刀劍拳,通臂、披掛是鞭子拳。循著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勁訣就通了。
練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來練,不要管手腳,立丹田、較丹田、翻浪勁、抖絕勁就是從這里面出。天長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條大龍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對敵。骨盆有了感覺,各種丹田功就沒有奧秘可言了,不過就是各種腰腹筋肉的鍛煉而已。這兩個地方出了感覺,就不想掄拳頭了。對拳里的蹭勁就有了體會,見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這就是骨力。
骨勁在身上而不外顯,自身身體既是拳頭,骨架生棱,骨力如刀劍。變化皆在骨架上。形意以槍化拳,槍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純以骨架傳勁走勁。身體骨架即是刀槍劍,是最佳最好的傳勁工具,不是發勁工具。
既然是傳勁,自然是越結實越好。骨架結實就在一個整上,全身整合,周身關節無斷之處,一透到地,即是最佳,但凡身上有一處不能松透之處,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真正的整,是周身無時無處不是處在自然的整之狀態,整勁是指由整的架子傳過來的勁。最后打成一個整,打出來整勁等等說法仍然還是在跟自己較勁,全浪費在自己身上了。
槍“滑 ”桿“抖”槍之說,滑者主直勁,勁在脊椎,帶周身直進。抖者主螺旋轉勁,勁在腰胯,帶周身擰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直勁者,直進也,孫存周前進一丈,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用以傷人,疾打疾進,其威可怖。抖者,轉勁也。腰胯左轉右轉不斷相連即成抖。所謂胯骨即是大轉子,道理在此。直勁,勁在脊椎,曰龍勁,取“龍形搜骨”之意。抖勁,勁在腰胯,曰虎勁,取虎腰胯之功。
六部劍,顧到上下左右前后,無劍時手臂即是劍。手臂一出就要帶鋒,這是骨力透體的一種體現。用骨頭打人固然是一種修煉心法,也是一種挨打的感覺,被人拿骨刀捅了似的,這把劍是真劍,六面帶刃,手往那里一擺,六面顧到。不能只會往前打,左右上下來了就只會撥了,上下左右來了照樣打,走刀劍訣里的削、帶、砍。骨頭是帶刃的,不能只有拳頭有殺傷力,小臂也是武器。手臂是劍,劍刃就是小臂的螺旋,加了螺旋力的小臂打在身上,痛到骨髓。要練出隱藏的劍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鋒。手臂上不帶鋒,手臂上掛不上勁不行。
一開始練拳,是手臂掛在身子上,身體是不會動的;后來,是身子掛在手上,手臂小動,身體大動。這時手上才能掛上勁,才能支起三關。但這還不夠。最后渾身通透,無所謂哪里掛哪里,這才有成。練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練,一個鉆拳出去,在練的時候,不是只沖敵人的下巴,全管。這樣才能隨機應變。有的拳師教徒弟,讓他們先傻練著,漸漸有體會后,教劍法時,再把這個四維上下的道理點透。
骨,骨髄飽滿,骨生棱,常人與之輕觸即如鐵石軔刀痛入骨髄,此腎氣飽滿象,其人內勁必暗、必寸微動即可摧人;易筋,真傳內家者整身以精氣神充滿一身如桶,此為身筋手臂大腿,以精氣充滿整手臂整腿都是無形之筋,周身如一體之韌,周身精氣充添全角如筋,故曰周身一太極,周身一丹田,其人沾人即跌,周身一如也;洗髄,周身精氣不只充沛更飽滿,至無微不至,其氣滲入骨髄,飽滿骨髄,更飽滿上丹田神室,破初關,過重關,由拳入道,而有神鬼靈感與超人之身法,騰挪變化,靈知如神,身形如鬼魅。
四、內功之妙,妙在陰陽
一、松分陰陽、先后
內家功夫,練的時候緩慢悠長、狀若半醒,但用起來,與人生死斗,卻是天下最快、最剛猛的。何以能如此,全因分了“陰陽”。“人身處處是陰陽,總此是一大陰陽”,“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一拳打前,傾全身之力以赴,無羈無絆,等這一拳出去了,“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正好回來打后面,中間只要腰胯一轉,想打哪就打哪。全身就象彈簧連著的兩個鐵球,彈簧壓緊,一放,一個鐵球不動,另一個鐵球就沖出去;沖出去的鐵球不動,原來那個鐵球就跟上來;跟上來一壓,又能再沖出去。
肌肉只須在彈簧一壓一張時加把力,象蕩秋千一樣在一起一落時蹬一下,就能保持能量不減,兩個鐵球便能如此往復,永世不竭。內家拳打斗時,全是以陰陽為本,氣往下行,勁向上走,一開一合,一沉一浮,根催梢,梢領根,前后左右,勢如連珠炮,挑打八方,內力生生不息,以一敵萬。別人看得驚心動魄,自己如閑庭信步,越戰越勇,打個通宵都不累。所以不累,蓋因內家功夫以松柔為本,混身肌肉一緊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休息得好,一舉一動沒什么虧欠。
松并非無力,不能全身都懈了,每時每刻總有一處肌肉在緊張做功,也只有一處。與做功的肌肉相連的骨骼和肌肉是靜止的,為得是讓做功的肌肉使上力,下個時刻便輪到這塊肌肉工作,剛才的那塊就可休息了。每塊肌肉只工作一點點距離,只增加一點點速度,一動就歇,全身從腳、膝、腿、腰、肩、到手,一節節上來,加起來速度就大得不得了,還一點都不累。此所謂“節節貫串”是也。太極處處分陰陽,兩塊肌肉決不同時運動,總是有先有后,你推我,我拉你,都動卻都不累,合力還最大,陰陽之妙,一至于此。
二、松而不懈
內家拳處處講“松”,李雅軒更是說要“大松大軟”, 松得如“皮里包骨”。但松和懈,有何區別,卻沒人知道。分陰陽才是松,全身處處的肌肉都要輪流工作、輪流歇著才是松,松的時候必須還有一點緊的苗子在里面,就象一蠕蟲,從頭到腳運遍全身;如果肌肉全都緊或者全都歇了,就是懈。緊和懈是一回事,沒人是超人,誰都得休息,連休息都不舍得,要不了多久就該全玩完了。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眾平臺!
關節、肌肉都分了陰陽,用上力了,不須很多就那么一點點,加起來自然就力大無窮。所以,內家高手平時看著都是懶懶的,滿臉平靜,從不動怒,一但下了決心,則動如脫兔,立取首級!
三、松開腰跨上的肌肉
松是很難練的,腰胯上的肌肉,沒練到時,感都感覺不到,怎么能命令它松了。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別是腰下部和髖關節附近的肌肉,我在練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練到之后才知道原來那里也是可以動的,而且還力大無窮,內功的力量全是從那幾塊脊椎上來的。人體是個大彈簧,就是說的那幾塊脊椎上的肌肉。丹田的這幾塊骨頭有了開合,動起來了,人就能生出膽色,碰著老虎都敢咬一口。勇敢可不是憑空來的!
四、松從力中來
松軟也是一把力氣,是分了陰陽的力氣,松要從力中來,這是不傳真訣。李雅軒的“大松大軟”那是說給入了門的聽的,是功夫上高檔次的手段。入門的時候可以搞點亂七八糟的東東,但往上走只有“大松大軟”才是正道啊!李雅軒是個老江湖,什么都講,偏就不講最基本的入門練法,不過入門也的確講不出什么普適性的東西,全看個人悟性和機緣,入門的練法得因材施教。
五、意在勁先
內功力大且持久,更妙的是反應奇快,與人斗每每站盡先機。何以能如此,全是“意在勁先”之妙。意和勁也是一對陰陽,有先有后,互為因果補充。內家拳勁去如射箭,有去無回(回的時候已經是第二箭了),對方在躲避這一招時,我的“意”已經在根據他的動作準備下一招了。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眾平臺!這下一招,用的就是剛才那招回頭的勁力,正好來的急。拳經上講“往復須有折疊”,就是說靠關節的轉換把這回頭的勁變個方向再打出去。內家拳以懂勁始,等有了勁力了,再往上全是練敏感,練觀察,練這個“意在勁先”。
內家拳,勁意分陰陽,敵人只逮得到過了時的“勁”,永遠也逮不到因敵而動的“意”。內家拳敢號稱不敗,全在于此。和高手過招要分外小心,體要松,神要聚,聽不到勁也不能慌,萬萬不能妄動、現了明勁。只要不妄動,就是打到眼前了,還有一絲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對方聽著勁打進來,就好似空有雄兵百萬在外,卻被人劫了中軍帳一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戰陣上沉著是最重要的,越是十萬火急,越要沉著。此乃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智慧,道家哲學和內家功法:道之玄妙,妙在陰陽!
五、練拳需體悟
晚練拳,忽然明白了“蛟龍歸海”一式的用法,一個字,狠!兩個字,真狠!
1、拳要看,要聽
拳要看。看什么?看人家是怎么起勢的;看從起勢到收勢,是否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無缺陷、無凹凸、無斷續;看是否總須完整一氣;看一舉動周身是否輕靈;看一舉手前后左右是否全無定向;…… 總之,內觀神意氣,外看筋骨皮;看門道,看氣勢,看神韻。
把前輩盤拳走架揉手聽勁時的舉手投足與形意神韻,深深印入腦海,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拳要聽。“內勁有得,先要聽得。”讓在身上各個部位去聽:聽勁的來去,聽勁的輕重,聽勁的轉換……。太極拳的內勁看不見,卻聽得到。當然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身心感受去聽。“拳論中的'著熟’非'招熟’也。”太極拳真正的修為在內不在外,在心不在體。
2、重勢不重式
“楊家自己練,與教別人練,在方法上是不同的。楊家自己練拳是要'勢’而不重'式’!這才是內家的根本。”
起勢要有起有勢,如用扁擔挑起水桶。如果起勢僅有形體的動作而沒有挑起重擔之意,就是有起無勢。起是外在之形,勢則是內里之意。名為起,要有落;欲起先落,落中寓起,起中有落。
太極之妙,妙在魚眼。太極拳修煉就是要能在黑魚中尋到白眼,在白魚里點出黑睛;如此才能動中有靜、靜中寓動,陰極生陽、陽極歸陰;這白眼與黑睛,即動靜相生之機,陰陽變轉之始。起勢中,上起之形如為白魚,則下落之意即為黑睛;變手時,下落之形若為黑魚,則上起之意就是白眼。這真是:一起一落即太極。虛實不分是雙重;有分無合也是雙重。有形無意是雙重;形意無差更是雙重。
3、勁從力中來
太極拳所求之整的“五不”法則,即:神不外溢、意不顯形、形不破體、氣不上浮和力不出尖。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既然不用力,既然沒有力,何言力不出尖?心與意合、意與氣和、氣與力合。既然不用力,那氣與力合之力又是指什么? 力不是勁、勁和力二者具有對立關系。力與勁除了不同而對立的關系,還存在著深層的內在聯系,這就是:勁由力生!如同先煉鐵,再由鐵煉成鋼;鐵是鋼的原料。同理,力是勁的原料!也可以說沒有力就沒有勁!
因此,把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理解為太極拳不要力、沒有力,這是非常錯誤的!太極拳神奇的內勁,實質是力在神、意、氣的中和作用下,經過變性的錘煉過程而生成的一種新的能量元素。許多修煉太極拳很多年的人不得內勁入門,不是僵力周身,就是疲軟懈松,正是他們對力與勁的關系上理解得不全面所致。
4、要完整不要僵整
拳論所說: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六面皆俱,統合而一,即為立身。這是拳譜立身須中正安舒所論立身的深一層含義。立身更深層含義還有氣立、意立和神立等不同層次。
“六面俱合不是周身一塊;'屈伸開合聽自由’是周身一家。要完整而不要僵整!”“太極拳就是至大至極而無極限!你把自己融進了這無極限中,才會感悟到拳的無極限之妙。”人身猶如一列火車,是由一節節的'車廂’連在一起的,這頸、脊、肩、肘、腕、腰、胯、膝、踝九大關節就是人體車廂的主要連接處;人體各個部分各自相對獨立而靈活地連接在一起,再在神、意、氣有機統領下,協調一致,動則俱動,靜則俱靜。這才是太極拳所求的完整。《拳論》言: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
六、心會要訣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猴頭為第二之主宰,地心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掌指為第二之賓輔,足指為第三之賓輔。
1、腰脊為第一之主宰
腰為二腎之府,為太極源動之處,為勁之樞紐,其功用如「十三勢訣」:「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十三勢論」記載:「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之「用武要言」戰斗篇言:「腰要豎起,丹田要運起」。陳長興認為發勁時,腰要豎起,丹田也要配合的運起,方能將體內之勁打出。為何要「豎起」,作者解釋之:含胸時腰脊成微弓,此時臂在彎屈蓄勁。當拔背時,腰脊轉動拉直,臂趁機「屈中求直」,配合「腰要豎」打出。
先賢有所謂「觀師訣」,即「觀師默相」。意為從師習武,雖老師傳你習武要領,但你在從師首日起,必隨時留意觀察「觀師默相」,反復注意老師身背言行等,并從其身影體會太極味覺。老師怎么練,你就怎么練。初期學其形式,進而學其神采,師范老師之味道,時日一久,老師動作神韻烙入腦里,深植大腦中。某日老師離開了,你擺起架子演練套路,一想起老師就有了「老師味」,舉手投足之規矩準繩,自會如影隨形,練出功夫。
2、猴頭為第二主宰
「猴頭」又稱「百會」。拳經所言:「虛領頂勁」,將頭部上頂直豎,能提挈一身之精神。頭頸端正,則身形自然不偏不倚。而其功用如陳鑫所言:「頭為六陽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以此為向背」。
近代太極名家吳圖南與熊養和,均將「猴頭」稱之為「喉頭」。喉頭有準,即喉頭勿拋。
3、地心為第三之主宰
「地心」原指「涌泉」,但此處之「地心」,應視為「心地」,方為貼切。心地堅毅,心地有恒,正是習武成功之要訣。
4、丹田為第一之賓輔
丹田為人體「真元」貯存處,為氣海凝聚之重地,亦是男子精囊及女子產門所在。
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
王宗岳著「十三勢行功歌訣」中之「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王宗岳著之歌訣要后人刻刻留心腰間之轉變,并使腹部松凈,使氣能轉化行走。陳長興「用武要言」中「丹田須運起」清楚表達發勁時丹田須配合身軀之轉動。武禹襄在其「太極拳論要解」,更明白提到:「腹松,氣斂入骨」。武禹襄認為腹部松凈,方能氣斂入骨,行于四肢骨節。
「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說明以發「哼哈二氣」配合「丹田」之收縮來發勁。
尾閭是修練內家人士必須十分注意的關竅。李仲軒老人就有驚尾椎子的說法。尾閭中正神貫頂也是說明尾閭的重要。
這里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氣沉丹田是習練時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人體的生理機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種特征。而人體生理機能的最重要支撐就是人體的脊柱。當人體脊柱舒展到最佳狀態的時候就跟貓科動物的脊柱一樣是耷拉著的。尤其象貓在蹲著的時候,背是圓的。不要以為這是駝背,其實這正是傳統武術中要求習練者所必須達到的含胸拔背。
而溜肩圓背則是一種最佳狀態,它是先天功能在人體生理改造上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在拳譜中有熊蹲虎坐,鷹眼猿神,雞腿蛇身的說法。對于這些老話萬不可忽視,也不能只當作是一種形象上的比喻。
在人體的所有關節當中尾閭這一節是最難打開的,當尾閭被打開之后其他關節均已被打開。在這種狀態下尾閭與兩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萬向軸。各項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轉換。
所以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把兩跨與尾閭稱為一身之根節。當習練者達到了一定層次,就可以在技擊當中,在身形不動或微動的狀態下使對方的力量通過與我的肢體接觸而使其化為烏有。
比如當對方用力推住我的雙臂或前胸時,對方的力量會自然而然的沿著我的脊椎產生快速移動,由脊椎骨的自行傳導下降至尾閭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時,我的力卻由腳根起經腿和腰傳送到接觸點作用在對方身上。
這在傳統武術中叫分陰陽。在這種生理條件作用下,不管對方有多用力,我的身體卻始終保持在松弛的狀態。對方推不動并不是因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體在做自然性的傳導。這正是傳統武術中無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技擊當中一定要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來搶占對手的重心。在進攻當中雙手一定要護住自己的頭胸部,防止對手突然襲擊。如果對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頭胸部發起攻擊的話。我雙手一定要打顧合一。在顧的同時直取對方的中線,給對手造成一種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覺,逼迫對手出力還擊。只要對手使出半數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會暴露無疑,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在對手與我的肢體任何部位發生碰撞的同時,對手發出的力量會經我的肢體收于脊背,經腰部下到尾閭。由尾閭的自動運動而使其來力化為烏有。
在此同時,我的力量卻從腳底經脊背而達于雙臂,發于指尖,直搗對手的重心。以此來破壞對手的身體平衡,產生拔根的現象。當然,這里還包括神氣的運動,也就是神氣要比對方足。否則,很容易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
還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只要功夫做對了,哪怕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來練習,也會受益無窮。最高深的武功也是由此而來。
七、再說尾閭
尾閭猶如古鐘中間的鐘錘,是練功的根本。尾閭所在的部位恰人體的上下的中點。人體身高約相當于七個半頭部的長度。下巴到膻中為一個頭部,膻中到肚臍為一個頭部。直立時,膝到地面為兩個頭部。從肚臍到大腿中部約一個半頭部。人體上下的中點約在恥骨聯合處,即尾巴尖兒那個地方。
松腰松胯跟尾閭有密切聯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雖小,卻氣機尚存。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里。這里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里面去了。尾閭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里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里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
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運勁時尾閭中正往下垂,發力時,尾閭就是那板機,一撮谷道,等于扣動了板機,尾閭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
泛臀與松開尾閭也有很大的關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開后胯的意思。腳尖往里扣,膝蓋往里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后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喜歡醞釀許久了,下筆(其實是敲鍵盤)仍有些躊躕,總怕有誤人之弊。然不吐不快,權當是醉人瘋語,勉為一閱吧。
此點或為“妙點”,其點妙在何處?先看肚臍,肚臍是人身上最為明顯的“點”。肚臍之妙,妙在0.618。前文已述,人的身高約合七個半頭高。從頭至肚臍恰三個頭高,算來正是0.618位置。此點就是黃金分割點。所以肚臍之重要不能小覷。所謂妙點,就是指黃金分割點。
關于黃金分割點,張志俊先生有所論述。(這是偷懶的做法,或可說是“借人之力”吧。)
人體的重心線是垂直上下穿過人體重心的那根無形的線,我們稱之為人體的重心線。直立運動中的人體由兩腿支撐全身的重量,并通過換步移動維持身體的平衡。也就是說要始終以重心線為中軸保持對稱與平衡。由于兩腿在運動中支撐全身重量的方式不同,則重心線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當人體雙腿并立時,兩腿承重均勻,重心線與中心線相吻合。
當人體的雙腿承受壓力不均時,即成為虛實步時,這時中心線與重心線相分離,一般來講我們稱那個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為實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為虛腿。按照力學原理,身體重量的重心線若位于兩腳間距離偏虛腳約三分之一強的地方,就可以使雙足踏地有力。
這個"約三分之一強"準確些可以用"黃金分割法"來度量:即從實腳到虛腳約0、618的地方;從虛腳到實腳約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線位置超出了這個范圍,即重心線位置小于了0、618或者說大于了0、382,就會出現虛腿過虛,實腿傾斜的現象。當一條腿支撐全部身體的重量時,這時的重心線自然是沿這條承重腿垂直向上。
以下引用汪永泉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中有“四段五點”之說,引用如下:
在盤拳架時,伴隨著動作的運行,意念在兩足開立的狀態下,要有相對穩定的落點。把兩足間的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便是意念下行時的著意之處。五點的具體位置是:前足為第一點,后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至第三點之中為第二點,第三至第五點之中為第四點。如在做弓步時,意念落于第二點處,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虛步時,意念落于第四點處,就能使后腿不滯。立身中正時,意念落于第三點處,周身內外便會不偏不倚、松靜自然。(引用畢)
這第二點和第四點也正是0.618位置。這是橫向的0.618。或可稱之為橫向“妙點”。橫向妙點之用,就是確定發力的時機。當我之重心落在前后兩個0.618范圍之內,也就是我的重心相對穩定,而對手的重心落在兩個0.618范圍之外,重心相對不穩定時,就是我出手的恰當時機。橫向妙點之用在“我”。
有橫向妙點,就有豎向妙點。橫向妙點在我,豎向妙點在“他”。
豎向五點為:頂點、上死點、靈活點、下死點、下垂點,是從喉到檔的一條生死線。
以下引用汪氏論述:
1、頂點:位于人的咽喉下方。
2、上死點:在頂點和靈活點之間。
3、靈活點:相當于人的心口處。
4、下死點:在靈活點和下垂點之間。
5、下垂點:位于兩胯之中。
各點的性質和作用:
l、頂點:乃點穴之門,故又稱絕命點。因它不易動轉,是權衡對方身體變動的準星。
2、上死點:因受頂點的牽連而活動范圍很小,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稱死點。
3、靈活點:是人身旋轉靈活、最難控制的一處。揉手時要由此點探出反應再擊死點。
4、下死點:由于受鐘錘下墜的影響,活動范圍不大,內勁向此點擊發易于奏效。
5、下垂點:位于垂直線最下端,是鐘錘所在處。此點在人的兩胯之中,因它一動便影響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為穩固下盤之用。
以上各點分布在一條垂直線上,相互間都有連帶關系。例如:上死點和下死點的中間是靈活點,因此這兩個點又都含有靈活性。一旦被擊時,都會受到靈活點的影響而變靈活。當對方的上死點轉變靈活后,其頂點就會僵滯,此時應向頂點擊之。若下死點轉變靈活后,靈活點就會僵滯,此時須向靈活點擊之。由于各點是在一條垂直線上,當某個點受擊時,必然牽扯到上下兩個點,垂直線也會因而變為弧形。此時要迅速脫離已經形成弧線的所在,使之恢復垂直狀,再向死點擊之。
橫向妙點決定出手的時機,豎向妙點決定出手的靶向。通俗地說,橫向妙點說明什么時候出手,豎向妙點說明出手時打哪里。應該說明的是,豎向妙點只是我們打擊的“意念”靶向,我們的意識的“落點”。實際操作中要和“接點”區別開來。 (本文完)
真正的武學,不可能普羅大眾,一直以來都是陽春白雪,是極少數人玩的東西。傳武,需要真正的傳承才行。已經開始招募,五月份開課,里面有很多各拳種優秀的功法,包括樁功、試力、內功、肩胯訓練、技擊、養生等,愿自己在武學路上少走彎路的朋友,請關注,可以加羅山主微信:18513683927進行交流。
附:
來源:傳統武學
請欣賞短視頻
投稿郵箱348132359@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