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存是電腦最重要的數據、指令“交換場所”,它的三大技術指標——容量、速度和延遲可以直接決定電腦的性能。無論是玩游戲、剪視頻,還是刷網頁、寫代碼,這三個指標都在幕后發力。當然,這三個指標各有側重、適應的場景也不盡相同,所以那種因為某一個指標就貶低一個類型內存的方式并不可取。
內存容量:裝得多、干得歡
內存容量決定了能緩存多少數據,容量越大電腦同時處理的數據就越多——畢竟對于CPU的計算能力以及L1~L3的緩存速度來看,內存速度無論如何也是趕不上的。
舉例來說,在Windows 11下8GB內存剛剛滿足看網頁、寫文檔類似的基本需求,但想開十幾個瀏覽器標簽、運行Photoshop再聽歌,后臺掛著微信、飛書等等,16GB才不卡頓;對于日常辦公、看視頻,8GB內存勉強夠用,但如果你是游戲玩家、視頻剪輯師,或者跑虛擬機、做3D建模,32GB、48GB甚至64GB才是標配——例如剪輯4K視頻時Premiere Pro(乃至其他視頻編輯軟件)會吃掉大量內存,容量不足時加載、輸出時間會大幅增加,而且軟件也容易崩潰。簡單總結,內存容量直接影響執行任務的能力,決定了電腦能“干多少活”。
內存速度:跑得快、體驗爽
內存速度是指數據在內存中傳輸的快慢,通常用MHz或MT/s(每秒傳輸次數)衡量,例如DDR4 3200MHz、DDR5 6400MT/s(注:從DDR5起內存廠商使用MT/s作為速率標稱單位)。
圖片來自金士頓官網
速率更快的內存就像高速公路,數據能快速“進出”CPU,減少等待時間,這對需要即時響應的場景很關鍵。比如,玩《賽博朋克2077》這種高畫質游戲,高速率內存數據吞吐能力(即內存帶寬)能讓場景加載更快,畫面更流暢不掉幀;程序員編譯大項目時,低速率內存可能讓等待時間翻倍,效率大降;對于普通用戶,內存速率看似影響不明顯,但類似使用Excel處理大數據時,高速內存會讓操作更順滑,那一刻你就知道內存速率的重要性了。
現今主流DDR4內存速率維持在3200MHz~4000MHz,DDR5則輕易達到6000MT/s以上(目前市售最高8400MT/s)。不過需要注意,內存和不同平臺的CPU“搭配”很有講究,例如AMD的AM4平臺DDR4 3200就是最完美的搭配、Intel LGA1700使用DDR4內存時搭配DDR4 3600就是最好的選擇;AM5平臺使用銳龍 7000、8000系列CPU時,使用DDR5 6000MT/s就正好,搭配銳龍9000系列時就建議使用DDR5 6400MT/s速率內存了;至于Intel LGA1700、LGA 1851搭配DDR5內存時,前者最高搭配到DDR5 7200MT/s,后者搭配到最高DDR5 8400MT/s,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平臺性能。
內存延遲:反應快、效率高
內存延遲(CAS Latency,簡稱CL)是內存接到指令到執行的“反應時間”,延遲越低,響應越快,性能越好。
低延遲在電競類游戲中很關鍵,玩家需要極快反應,延遲高可能導致操作卡頓,影響對戰。另外服務器和數據庫也看重延遲,比如電商網站處理海量訂單,低延遲內存讓頁面加載更快,用戶體驗更好。普通用戶可能感覺不到延遲差異,但在科學計算、高頻交易等微秒級場景,低延遲是核心需求。日常環境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電競游戲玩家對DDR4內存的低延遲津津樂道。但要注意高頻≠低延遲,例如DDR5 7200 CL36實際延遲(36/7200×2000=10ns)與DDR4 3600 CL18等效,所以千萬不要誤認為內存延遲DDR4<DDR5。
因需而選 各有千秋
內存的容量、速度和延遲像一個團隊,各自擅長不同領域——容量決定干多大的活,速度影響效率,延遲關乎反應快慢。用戶日常選擇內存,最低起步也要16GB、但是建議最好是32GB,如果可能48GB是當前比較理想的的容量選擇;內存速度上,前面也講過了,大致參考前面的內容就好;電競游戲玩家和專業人士可考慮延遲更低的內存,例如現在高頻DDR5的內存延遲經過優化都有不錯的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