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婺源是個好地方啊,紅色的革命文化、綠色的原始生態、古色的文化底蘊,都讓這方土地處處充滿生機,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有幸讀到《詩詞里的中國故事》一書,讓我探知每首詩詞、每位作者背后的故事,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由于是同鄉,書中關于朱熹先生的故事令我印象比較深刻。讀了《道學先生》一文,我對朱熹的這一首《觀書有感》又有了新的感悟。這首詩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注入新鮮的“活水”,堅持讀書,不斷吸收新的知識的人,才會變得耳聰目明,洞察秋毫。作為繼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學問之大自不必說,可這首詩還是朱熹晚年所作,便顯得難能可貴了。連朱熹這樣的大學問家在古稀之年都說要活到老,學到老,何況我們呢?
朱熹不僅學問大,且德高望重。《道學先生》一文講述了關于朱熹的三則小故事,其中有一篇說到,朱熹到女兒家中找學生兼女婿蔡沈探討學問,許久未見,女兒便想著怎樣款待父親,可是卻發愁做不出什么好吃的。朱熹便寬慰女兒說:我們家原本就家境貧寒,隨便吃點就可以。稍后女兒端出來了極為粗陋的蔥湯麥飯,朱熹卻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還立即寫了一首小詩:
蔥湯麥飯總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
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讀了此詩,我覺得,蔥湯麥飯滋味的“厚”或“薄”朱熹并未細細體味,有滋有味更無從談起,此時此刻他心中裝的,只有那些無米可炊的百姓啊!
管中窺豹,婺源文化底蘊之深厚,從大思想家朱熹身上便展現得一覽無遺。我的家鄉——婺源,我一定要好好了解了解......
婺源縣紫陽第六小學 四(1)班 董龔語 指導老師:江桂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