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時代,主要依靠國內居民消費支撐經濟增長,居民存款就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核性因素。
我們從宏觀上來具體分析下當前中國居民存款的規模、結構、驅動因素和影響。
存款規模
總量方面:從2020年初到2024年1月,中國家庭凈存58.24萬億元,且約82%是定期存款,這相當于2009 - 2019年的新增存款總和。
截至2024年12月,國內存款類金融機構居民存款余額152.25萬億,居民人均存款已突破10萬元。
增速方面:疫情前,年新增存款規模在8萬億元左右,疫情后這一數字顯著上升。
2022年是有統計數字以來存款增長最多的一年,新增存款17.84萬億元;2023年新增16.67萬億元;2024年新增14.26萬億元,增速雖放緩但仍保持高位。
存款結構
定期與活期占比方面:住戶部門定期存款占比不斷上升,截至2024年10月末,住戶部門定期存款合計約108.9萬億元,占住戶部門存款比重的73.5%,相比2019年末上升了10個百分點,同期活期存款占比下降10個百分點至26.5%
區域差異方面:不同地區居民存款余額和人均存款存在較大差異。總量上,廣東(13.6萬億)、江蘇、山東、浙江四省存款余額超10萬億;
人均方面,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領先,如北京人均存款達32.5萬,是全國平均值的3倍左右,而一些欠發達地區可能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更低。
人群差異方面:不同年齡、職業、收入水平的人群存款情況不同。40 - 60歲人群儲蓄率最高,他們大多處于事業穩定期,子女教育支出高峰期已過,同時又面臨養老儲備壓力;
30歲以下年輕人普遍儲蓄較少,很多人甚至負債,主要與購房、結婚等大額支出有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國企職工等穩定性較高的職業群體儲蓄率較高;
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收入波動較大的群體,儲蓄水平相對較低。高收入行業從業者如金融、互聯網等,儲蓄絕對值明顯高于其他行業。
驅動因素
驅動居民存款增長的首要因素是收入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6.1%。從2012年到2022年,扣除價格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83%。
其次源于居民風險偏好的降低和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增強。
2022年,隨著房地產行業進一步調整,居民購房資金占比下降,疊加理財凈值化之下波動放大,居民資金運用中存款的比例明顯擴張。更多人愿意將錢放在更保險的銀行存款里,而非用于購買房產或有虧損風險的理財投資。
此外,疫情及經濟不確定性促使居民更傾向于儲蓄,以應對潛在風險。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二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5%,相比2019年末上升15.8個百分點。
影響
居民高儲蓄,對于經濟社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都有。
積極方面,高儲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資率和資本積累率,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存款也為銀行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助于銀行維持流動性和信貸投放能力,增強經濟的穩定性
而消極方面,存款過多也可能擠占了消費和投資,導致消費需求疲軟,影響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綜合來看,疫情之后的中國居民存款增速顯著加快,且定存比例不斷提升,顯示居民對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經濟環境不確定性的深度擔憂,只能通過存量加以保障,這也加重了消費的低迷。
如何改善居民的預期,是擴大內需的關鍵,但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