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宜賓,突然剎車。
2025年一季度,宜賓GDP實際增速僅為4.0%,不僅遠低于綿陽的7.2%和德陽的7.5%,更首次跌破全省5.5%的平均線。
相比去年同期8.2%的增速,這座曾經的高增長城市更是陡然失速,創下非疫情期最低紀錄。
昔日的“優等生”地位正受到有力沖擊,“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局面已然形成。
十年前,宜賓幾乎憑一己之力改寫了四川經濟格局。從2015年到2024年,GDP從1525.9億元躍升至4005.76億元,一舉成為四川第三城。
這種增長速度,在全國地級市中都堪稱教科書級的“彎道超車”。
然而,輝煌是否已成過去?這是戰略性調整,還是根本性危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宜賓的“下一個十年”在哪里?
要理解宜賓當前的增長放緩,需先回顧十年前的轉型起點。
2015年的宜賓,是一座被“一黑一白”禁錮的城市。
白酒產業獨大,占據工業利潤總額五成以上。煤炭產業日漸式微,資源枯竭的警鐘已敲響。
除了五糧液、天原、絲麗雅這“老三件”,宜賓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現代產業名片。
關鍵時刻,兩大歷史機遇同時出現:
一是國家“中國制造2025”戰略全面鋪開,制造業升級成為國家意志;
二是東部沿海產業向西部轉移浪潮加速涌動,成本壓力推動制造業企業尋找新家園。
宜賓市委、市政府敏銳捕捉到這一信號,在2016年提出了“產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明確了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并行的發展路徑。
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基因移植手術,就此展開。
當其他城市還在爭搶頭部企業時,宜賓卻瞄準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方向——二三線手機品牌。
這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選擇:朵唯、蘇格、康佳……,沒有一家是行業巨頭,甚至有些名字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宜賓看中的,恰恰是這些企業所具備的特質:
它們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成型的生產線,是真正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引進成本相對較低,不會給財政有限的宜賓帶來過重負擔;
這些企業專注于制造業本身,不像一些互聯網企業那樣追求快速擴張和資本游戲。
2016至2017年,宜賓市出臺專項政策,成立智能終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規劃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園,通過與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等合作,成功將這些企業及其完整產線引入宜賓。
這一步看似普通,實則關鍵——宜賓通過這些企業,完成了對現代制造業基因的第一次植入。
智能終端產業從無到有,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更關鍵的是,宜賓培育出一支現代制造業技能的產業工人隊伍。
這支隊伍,成為宜賓下一步產業升級的關鍵籌碼。
2019年,震動產業界的消息傳來:寧德時代與宜賓簽約30GWh動力電池項目。
為何全球巨頭選擇這座西南小城?
三大優勢集中體現:水電資源帶來的低電價,0.3元的度電成本,僅為寧德時代溧陽工廠的一半;智能終端產業培育的技術工人,可直接為新能源產業所用;宜賓為新能源產業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寧德時代落地如同“頭雁”,引領整個產業鏈向宜賓集聚。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一條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迅速成型。
簽約產能不斷擴大,已達235GWh。宜賓工業經濟真正起飛。
2023年,宜賓動力電池銷量占全國15%以上、全省90%以上。
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成為繼白酒后的第二個千億產業。宜賓獲得“動力電池之都”新名片。
十年轉型,宜賓從資源型城市變身現代產業新城。GDP排名升至全省第3,超越德陽傳統工業強市。
宜賓走出一條獨特的三線城市產業升級路徑:“麻雀戰術”培育基礎,“頭雁效應”帶動集群。
然而,當成功模式初顯成效,增長放緩信號已現。
宜賓經濟為何突然“剎車”?數據拆解揭示了多重挑戰的疊加。
工業是首當其沖需要審視的領域。2025年一季度,宜賓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不僅低于四川省7.2%的平均水平 ,也明顯落后于綿陽市的11.7% 和德陽市的14.0% 。
從工業內部結構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8.9%,制造業增長6.3%,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僅為1.6%。制造業作為工業主體,其6.3%的增速是影響整體工業表現的關鍵。
更進一步看,宜賓工業的傳統壓艙石——白酒產業遭遇增長天花板。一季度增加值僅增長3.3%。
五糧液這一龍頭企業的成長曲線也在漸緩:營收增速從2023年的12.58%,降至2024年的7.09%,再到2025年一季度的6.05%。
這看似小小的下滑,卻影響深遠。要知道,2024年白酒產業約占宜賓GDP的23%。這個巨人腳步一慢,全城經濟立刻感受到震動。
消費升級、年輕群體偏好轉變、渠道庫存壓力……白酒行業面臨的挑戰從未如此之多。宜賓正急于尋找白酒產業增長的“第二曲線”。
另一方面,新興產業表現亮眼卻難挑大梁。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增加值增長55.1%,晶硅光伏增長37.5%,動力電池增長20.0%。
“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額同比暴增34倍,展現出驚人爆發力。
然而,高增長率背后是較小的基數。這些新興產業雖然前景廣闊,但體量和對整體經濟的拉動力,尚不足以完全彌補傳統產業增速放緩的影響。
這正是宜賓面臨的結構性難題:老動能減速,新動能尚未成熟,交替期的陣痛不可避免。
注:部分增長數據未在資料中明確,以“/”表示。傳統產業增長情況可參考工業用電量等間接指標。
宜賓經濟的另一大隱憂是投資活力的減弱。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3%,遠低于四川省4.0%的平均水平。
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4%,成為拖累整體投資的主要因素。這一下滑不僅影響建筑業,更波及全產業鏈。
工業投資僅保持微弱增長(1-2月僅0.9%),與四川全省18.1%的增速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宜賓產業轉型的內生動力可能正在減弱。
值得關注的是,宜賓一季度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2.7%,位居全省第一。這顯示出工業活動依然活躍,或許預示著未來投資活力的潛在回升。
宜賓經濟放緩,并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內部看,產業結構調整進入陣痛期;居民消費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企業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成本上升等經營壓力。
外部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對宜賓新興的外向型產業構成挑戰;國家政策層面的房地產調控、金融去杠桿等舉措,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地方發展。
這一切,都表明宜賓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戰略調整期。
過去十年靠“產業移植”取得的成功,能否在新的內外部環境下持續?如何在“老樹開新花”與“新樹長成林”之間找到平衡?
這是宜賓面對“下一個十年”必須回答的核心命題。
表面看,宜賓遭遇增長瓶頸。但深挖會發現,這座城市十年轉型累積了三大隱形資產,如同地下根系,正為未來蓄力。
一是人力資源。30萬熟練產業工人構成宜賓最寶貴的資源稟賦。他們形成典型的“滾雪球效應”—從智能終端到動力電池,技能不斷升級,吸引更多產業入駐,創造更多就業,再吸引更多工人。這支隊伍是宜賓產業向上躍遷的人力基石。
二是電價洼地。水電資源帶來的0.3元度電成本,僅為東部沿海一半。對動力電池、光伏等能源密集型產業,這是決定性競爭優勢。隨碳中和目標推進,此優勢將更加凸顯,成為吸引高科技產業的長期磁力。
三是交通樞紐。長江黃金水道的起點,為原材料和產品提供低成本水運通道。2019年開通的成貴高鐵,結束了無高鐵歷史,將宜賓與成渝、西南乃至東南沿海緊密相連。這種多式聯運優勢,大幅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增強產業承載力。
更關鍵是宜賓押下了一張王牌——“合肥式大學城”賭注。
2016年前,宜賓高校匱乏。短短七年間,一座36平方公里的大學城拔地而起。電子科大、四川大學等名校紛紛入駐,成為省內的教育新高地。
這一戰略意義非凡。首批大學畢業生已走出校門,為宜賓注入創新基因。從“產業工人”到“工程師紅利”的跨越正在發生,為宜賓從“制造”向“智造”奠定智力支撐。
合肥的路徑值得借鑒。一座曾經普通的工業城市,因中科大入駐,蛻變為創新高地,在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領跑全國。宜賓大學城埋下的種子,將是“下一個十年”最強勁引擎。
基于這些底牌,宜賓正加速從“產業移植”向“內生創新”轉型,未來十年,蘊藏著諸多關鍵增長機遇:
一是深化新能源全產業鏈優勢。依托動力電池的先發優勢,進一步整合晶硅光伏、新型儲能、氫能技術以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打造從材料、零部件、系統集成到應用服務的完整新能源產業生態閉環,爭取在全球新能源價值鏈中占據核心環節。
二是拓展數字經濟應用藍海。在已有的智能終端制造和信息技術服務基礎上,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數據標注與處理等高附加值數字服務,并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三是發揮人工智能的倍增效應。將通用人工智能輔助產業作為賦能引擎,推動AI技術在制造業、農業、服務業、城市治理等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四是培育傳統產業中的“新星”。在機械制造、能源化工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聚焦新材料、高端裝備、精細化工等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的新興增長點。
五是搶占綠色發展與循環經濟高地。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建材等產業,吸引相關領域的投資和技術,打造綠色低碳產業示范區。
六是借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更深度地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在產業鏈協同、市場共享、要素流動、科技創新等方面尋求更廣泛的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宜賓的下一個十年,大學城是催化劑,三大隱形資產是基礎。盡管當前數據放緩,中長期增長動能依然充沛。
一位產業觀察家道破天機:
宜賓不是斷崖,而是換擋。第一個十年打基礎,接下來將筑高峰。調整期正是檢驗發展韌性的關鍵窗口。
注:部分產值或增長數據未在資料中明確,以“/”表示。
宜賓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故事。它是中國產業變革的微觀鏡像。
從一個白酒煤炭依賴的西南小城,到躍居四川第三的現代產業高地。宜賓的十年蝶變,寫下了一座中國三線城市自我重塑的教科書。
這種轉型路徑的普遍意義在于,它勾勒出一個清晰的三階段發展模型:
第一階段:產業移植。從“麻雀戰術”引入中小企業產線,到“頭雁效應”吸引龍頭企業,實現產業基因的外部注入。不求規模最大,但求結構完整;不求品牌最響,但求技術踏實。
第二階段:生態培育。通過產業工人培養、基礎設施升級、大學城建設等系統工程,構建從物質到人才的全方位支撐體系。物質基礎有產線設備,人才基礎有技工與工程師,制度基礎有政府與市場的協同。
第三階段:創新裂變。當量變積累到臨界點,迎來質變突破。產業鏈從“嫁接”走向“生根”,創新從“引進消化”走向“自主研發”,一座城市的產業命運開始掌握在自己手中。
宜賓的樣本價值,在于它驗證了非省會城市產業升級的可行路徑。它既不同于省會城市依靠行政資源的發展模式,也不同于經濟特區依靠特殊政策的發展方式。它的成功更具可復制性——靠的是敏銳把握產業轉移契機,系統構建競爭優勢。
這對中國數百個尋求轉型的地級市而言,宜賓模式提供了可貴啟示:發展不必受限于資源稟賦,不必執著于歷史路徑,有戰略有方法,三線城市能重塑命運,野百合也有春天!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宜賓能否走得更遠?能否突破當前增長瓶頸,實現從“制造高地”到“創新高地”的再次躍升?能否成為“西南版合肥”?
答案仍在書寫中。
聯系電話:028-652581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