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讀道鄉村”關注
在政策東風勁吹下,鄉村振興已成為資本競逐的熱土。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和城鄉融合發展目標,全國鄉村振興領域投資規模預計突破2萬億元,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鄉村項目、文旅綜合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然而繁華背后暗藏隱憂——多地調研顯示,超90%的鄉村投資項目陷入"開業即虧損""三年必爛尾"的怪圈:智能溫室大棚空置率超過40%,億元級文旅項目淪為廢墟,甚至出現農民望著新建的智慧農業設備發愁"不會用、不敢用"的荒誕場景。這些困局的根源,在于多數項目忽視了鄉村振興的底層邏輯。
那鄉村振興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呢?首先,我們要明確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是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這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農村經濟層面的繁榮,更要深入挖掘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潛力。只有經濟、生活發展水平并駕齊驅,才能確保鄉村振興實現長足發展,而不是一時的熱鬧。
01
鄉村振興底層邏輯的
忽視與誤解
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內容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旨在指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總要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大潮中,無數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旨在激活農村經濟活力,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然而,細究不難發現,許多項目在光鮮亮麗的背后,卻隱藏著對鄉村振興底層邏輯的忽視與誤解。
忽視本土特色,盲目跟風
許多鄉村振興項目在規劃之初,便陷入了“復制粘貼”的誤區。他們沒有深入研究當地的文化底蘊、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等獨特優勢,而是盲目追求熱門概念,如鄉村旅游、農家樂、生態農業等。這種盲目上馬熱門項目的做法,不僅難以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反而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和同質化競爭。比如,一些地區本不具備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條件,卻強行發展民宿經濟,結果因缺乏特色而門庭冷落,最終只能演變為“空殼村”。
還有一些地方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跑偏苗頭,不自覺的套用了城市化思維。盲目地搞大拆大建合村并居,把農村變成了縮小版的城市,結果農民不滿意,城里人也不愿來,一個個鄉村變成了所謂的“樣板工程”,勞民又傷財。
另外,“要面子不要里子”也是盲目跟風的一大體現。一些地區為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表面建設的光鮮亮麗,房屋整齊劃一,道路四通八達,實 際卻華而不實,老百姓坦言深受其苦,房子建了五六年了連路燈都沒安裝,飲水問題也一直得不到解決。
其實,鄉村振興并不是不需要示范或樣板帶動。但有的鄉鎮看到別的地方樹立樣板,為避免“矮人一頭”,罔顧自身條件,“硬著頭皮也要上”,結果造成“樣板化”流于“同質化”,“鋪攤子”變成“爛攤子”的窘迫局面。
忽視可持續發展,追求短期效益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一些項目卻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例如,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引進高污染產業等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長遠來看卻會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鄉村要發展產業,一定要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其次才是賺錢。鄉村振興戰略中“五個振興”之一就是“生態振興”,強調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然而一些地區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搞招商引資,引進各種企業來村里建廠。雖然工廠為當地帶來了稅收和就業機會,但其排放的廢水廢氣卻嚴重污染了周邊的環境,導致村民生活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受損,甚至引發了健康問題。
缺乏民眾參與,忽視主體力量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而非外部力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項目卻忽視了這一點,將農民置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項目規劃、實施、評估等環節往往缺乏農民的參與和意見,導致項目內容與農民實際需求脫節。這種“自上而下”的推進方式,不僅難以獲得農民的支持和配合,還可能引發抵觸情緒,影響項目的順利進行。
在政府強力主導、公司強勢執行之下,農民群眾的意見在一些地方鄉村建設中“被絕緣”。 村民沒有參與感,自然也難以體會到獲得感。政府認為,村民都忙著在外打工掙錢,指望村民配合很難,況且一些規劃思路農民也不懂。 村民認為,重金打造出來的村容村貌、大鋪攤子搞出的政績項目,與他們沒什么關系。由此便引發了“干部干、群眾看”的尷尬現象。
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足,有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的責任。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強勢介入基層自治事務,鄉村基礎建設、公共服務難以走出大包大攬的思維方式,“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往往只剩下“政府主導”式的單打獨斗。
振興鄉村,農民其實有強烈愿望參與其中,但一些地方未能正確處理以政府為引導、以農民為主體的關系,缺乏有效措施,農民參與不進來,其積極性自然也就發揮不出來。
缺乏系統思維,忽視綜合效益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然而,一些項目卻缺乏這種系統思維,只關注某一方面的效益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影響。這種“單打一”的做法,往往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當前,廣大鄉村地區存在若干短版和弱項,比如基礎設施落后、產業支撐不足、人才流失嚴重、公眾設施不完善等,如果在推進鄉村振興時,過于注重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而忽視了全局規劃,結果只能造成“短板效應”, 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鄉村振興 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這個“總”字,就體現了這是一個系統的戰略思維,而不是見子打子的碎片化思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就是要實現中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進而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02
鄉村振興要
正確處理的五個關系
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建設“美麗鄉村”到建設“和美鄉村”,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因此,鄉村振興要正確把握和處理以下五個關系。
城鎮化與逆城鎮化
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著眼點是推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持續發展,由此解決城鄉不平衡發展問題。然而,農村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農村,還離不開城鎮的助力。對我國而言,鄉村振興和城鎮化不是沖突對立,而是彼此嵌套、相互促進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雙重動能。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人口對農村食品、生態、文化等產品的需求在持續提高,城鎮產業為農村勞動力等要素再配置提供了更多選項,城鎮化推動的經濟增長也為政府財政能力增強、向農村的轉移支付增加創造了條件。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必須把握城鎮化與逆城鎮化相輔相成關系,在城鄉協同的大框架下推進鄉村發展行穩致遠。
工商資本與農業農民
鄉村振興既蘊藏著巨大商機,又需要有巨大資本投入,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矛盾突出,工商資本進入“三農”領域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趨勢。客觀地看,工商資本參與鄉村建設,具有雙重效應,既可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三農”發展,又可能為謀取高額回報,出現違規違法圈地、侵害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權益等問題。
為此,必須正確處理工商資本進入鄉村與保護農業農民利益的關系,既要支持工商資本“上山下鄉”,發揮其對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又要設立必要的“防火墻”,保護農業農民的利益。一方面,堅定實施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方針,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破除工商資本進入的制度障礙,暢通渠道,調動工商資本到農村投資興業的積極性,推動鄉村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法律規章制度建設,堵塞法律和政策漏洞,保護工商資本合法利益,穩定預期,同時引導工商資本兼顧社會效益,與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建立聯結緊密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保障農業農民利益。要加強監管,防止工商資本搞“跑馬圈地”,防止其侵害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利益。
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
我國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由此延伸開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關系是鄉村振興實踐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
從邏輯上說,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前者是指農村產業具有高生產率和強競爭力,側重于產業或經濟維度;后者是指農村居民生活具有高水平、高品質特征,側重于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維度。前者能夠為后者提供生產力條件,后者可以為前者創造有利環境。但在我國實踐中,這兩者之間還存在不平衡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但農村社會治理也面臨諸多新情況,這意味著農業現代化并不直接等于也并不必然導致農村現代化。由此,我們必須關注這兩種現代化之間的復雜關系,既強調兩者之間的雙向發力、相互促進,又要關注兩者之間事實上的差異,通過多措并舉來彌補兩者之間的結構失衡。
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
推動鄉村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正確把握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既打好攻堅戰,又打好持久戰,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一方面,要科學統籌和增強各方面措施的關聯度、耦合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防止畸重畸輕、顧此失彼。另一方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首先尋求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突破,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發展。要吸取大干快上搞建設的歷史教訓,避免大拆大建,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珍惜鄉村的地域特色、民族差異、文化個性,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等,注重體現鄉土風情,保留原生態,護好鄉村之“魂”,讓人們有鄉味可思、有鄉愁可品。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
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和展現點,二者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相互間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于綠色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生態保護支撐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一方面,要遵循經濟規律,科學開發土地、礦產、山水、林木、自然景觀等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探索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遵循生態規律,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走種養循環化、投入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的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生態化、無害化和綠色化,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要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決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老路。
03
如何真正把握
鄉村振興的底層邏輯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為了真正把握鄉村振興的底層邏輯,首先需要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和任務。 鄉村振興旨在推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的底層邏輯需要準確把握。
以人為本
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需求,更多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服務于民,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注重培養農民的主體地位和意識,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這就需要基層工作創新群眾交流通道,打造百姓參與平臺,建立基層服務機制。 需要提供更多條件,給農民賦權、放權。 政府重在把握宏觀方向,具體規劃建設、上項目,可由市場與村民自主銜接。 這既可避免鄉村“千村一面”,又能激發村民的首創精神和內生動力。
具體措施上,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做好充分的宣傳動員工作,讓農民對項目實施有一定了解并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另外引進競爭機制,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競爭定村、競爭選項目、競爭采購,不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還提升了農村的組織管理能力。第三,印發操作手冊,規范農民參與流程。詳細的操作流程手冊,為項目中各類主體的行為決策提供了技術指導,便于規范農戶的參與過程。第四,配備駐村協助員,幫助農民科學決策。缺技術、缺人才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配備駐村協助員引進外部智力是一項重要制度創新。第五,構建多層監測體系,保障農民參與權利。為保障一般農戶的參與權利,從組織構建、決策流程、項目驗收等各環節都設定具體的農戶參與要求,通過多類主體對項目進行監督,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系統性思維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領域和方面。因此,需要具備系統性的思維方式,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時,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確保各項工作的協調性和整體性。
這是因為,當下階段推進鄉村振興不再是單一追求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和產業經濟的發展,而是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個方面的更綜合全面的振興和發展,是一種物質與精神并舉的振興。
產業振興是基礎,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人才振興是關鍵,要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通過政策扶持、事業平臺和情感紐帶培養、用好、留住、聚集人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文化振興是動力,要大力加強農村思想文明建設,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重構農民精神家園;生態振興是支撐,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生態化、綠色化轉變;組織振興是保障,要堅持以農村基層黨建為引領,選優配強村組織班子,把基層黨組織建成為堅強“紅色堡壘”。
因地制宜
中央1號文件指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 、久久為功”。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散落著眾多大小各異的村莊,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產業基礎和社會環境,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鄉村發展的底色和潛力。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每個鄉村的特殊情況,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模仿和復制。
因地制宜,意味著要深入調研,了解鄉村的實際需求和優勢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將鄉村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文化底蘊等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動力源泉,讓農民能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比如,對于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鄉村,可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農家樂等產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鄉村風情;對于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種植業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對于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區,可以充分挖掘和傳承鄉村非遺文化,通過發展非遺手工藝專業合作社等途徑,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不是孤立的,需要與城鎮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城鄉之間的互聯互通,促進資源、要素和機會的共享。通過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落腳點是要著力構建暢達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其一,城鄉要素優化配置體制機制,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其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其三,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重點加大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其四,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體制機制,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其五,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體制機制。拓寬農民增收就業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注重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以創新驅動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當前,國家農業發展還面臨著眾多“卡脖子”難題,部分農業前沿領域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動力不足,亟須提高農業科技供給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增強農業發展新動能。
一是積極發揮新興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作用。例如,依據系統測算的天氣變化、市場需求、疾病暴發等數據,幫助農村實時做出精準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決策,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著力推動農業機械裝備智能化發展。圍繞農業科技需求特別是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裝備及關鍵部件研發創制,補齊農業科技發展短板。三是加快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高校、研究機構與農村合作社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促進理論研究與產業應用的緊密結合。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而深遠的系統工程,鄉村振興項目要想取得實效,就必須深入把握其底層邏輯。這要求我們在規劃項目時充分考慮本土特色、民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系統思維等因素,以及準確把握幾個重要關系,確保項目能夠真正惠及農民、增強鄉村經濟活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偉大目標。
全國招募人力專線:王老師 13810112084
--THE END--
素材整理:讀道鄉村
素材來源:讀道文旅
版權聲明:我們致力于版權保護,轉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注明。源自網絡素材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鄉村振興丨
文旅項目
規劃投資運營熱線
王老師13263325579
點擊圖片了解
更多讀道文旅專業服務
不落地 不創意
不辜負每一塊土地的期望
不辜負每一位客戶的期望
為政府|企業創意奇跡、落地精品
鄉村振興|文旅項目全程設計服務
創意落地就找讀道文旅
能投資 幫融資
資源撬動資金|資產轉化經營
實現資源-資金-資產-資本四資循環
提供獎補、專項債、EOD申報服務
領先的農文旅融合項目投資機構
項目投資|資金申報就找讀道文旅
善建設 精工程
精品農文旅工程全案解決商
提供一站式工程建設全案解決方案
幫客戶實現OEPC運營導向工程建設
OEPC工程+運營就找讀道文旅
流量大 營收高
無流量 不運營|無盈利 不運營
提供景區|農文旅項目運營服務
實現景區流量增、回收快、盈利多
提供全程服務|助力項目高效運營
農文旅管理運營就找讀道文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