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國建設報》
一版聚焦海淀
刊發文章
《北京:海淀區完整社區建設的“五維”實踐
——科技驅動、經濟筑基、自治聚力、文化傳承、規劃先行》
全文如下
北京市海淀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立足區位優勢,積極發揮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先行、示范帶動的作用,探索完整社區建設的“海淀經驗”。
堅持完整社區建設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
海淀區立足科技創新核心區戰略定位,創新構建“科技賦能社區”的融合發展新格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構筑社區建設的數據服務“樞紐”。在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中,華清園社區“關芯”AI智能服務系統、三里河路9號院智慧安防系統及育新花園“小和美”虛擬平臺,推動社區服務模式由“被動響應”向“主動治理”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通過“掌上海淀”客戶端構建起“數字孿生社區”,聚焦現實社區的人和事,重構社區居民生活方式和互動交流渠道,累計覆蓋327個社區,注冊用戶150.6萬人,年訪問量超過2800萬次,成為海淀區數字化治理的重要平臺。
堅持完整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協同互促
著力優化社區公共服務配套、構建全齡友好社區生態,通過“政府補助+市場化運營”模式,激發社會資本活力。2024年,累計完成適老化改造5410戶、新建養老服務中心15家、增設養老驛站25家、養老助餐點72家、普惠性托位4334個、老樓加裝電梯280部、充電樁4.5萬個。作為教育和科技大區,海淀區創新打造“安居+服務”雙輪驅動模式。面向青年人才推出“6年房租優惠+社區專屬服務”計劃,為國際人才搭建國際交流空間和文化沙龍平臺,通過構建“政策牽引—服務賦能—文化融合”的三維體系,增強了海淀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歸屬感,為海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堅持完整社區建設與居民自治實踐生動融合
海淀區堅持黨建引領社區建設,在北京市“接訴即辦”的基礎上,創新構建“大家商量著辦”“圍著基層轉”的多元共治模式,凝聚政府、市場、社會、群眾等多方力量,全覆蓋建成122個市區兩級社區會客議事廳,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向“共商共治、不訴自辦”轉變。2024年,海淀區累計安排“大家商量著辦”專項重點民生項目21個,實現“零訴求”目標社區(村)312個次。在完整社區建設過程中,依托“大家商量著辦”機制,實現了“改什么、怎么改”,讓居民說了算。構建“網格問題探頭—社區主動治理—街道資源下沉—區級吹哨報到”聯動機制,帶動居民業主、產權單位、責任規劃師、物業服務企業、社會企業、政府部門等多元主體深度參與到完整社區建設中去。
堅持完整社區建設與歷史文脈傳承創新
作為首都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海淀區系統推進社區歷史文脈的保護、傳承、創新,在空間形態上注重歷史建筑與現代社區的和諧共生,在文化內涵上強調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的交相輝映。三里河路9號院傳承大院文化,景觀設施中增加主題雕塑、工匠元素,保留文化交流活動場所,打造出了大院人的居住空間、生活空間。中關村東區改造以錢學森、錢三強等66位老一輩科學家曾居住過的“特樓”為樣本,將承載居民記憶的中心花園、建筑構件予以保留,實現新舊區域完美融合,延續了國家科技事業源頭地的記憶。
堅持完整社區建設與規劃引領緊密銜接
在推進完整社區建設中,海淀區明確“黨建引領、街道統籌、社區落實”的層級架構,建立由區級部門牽頭、多個委辦局協同的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形成“政策指導—項目管理—落地實施”的全鏈條閉環,自上而下,統籌落實。將社區作為落實區域規劃的基礎單元和重要載體,依托“1+1+N”責任規劃師模式,建立了全周期協同機制,積極探索出“黨建引領、規劃統攬、各方參與、為民服務”的社區規劃治理路線。2025年6月,發布《海淀區城市更新導則(2025年版)》《海淀區城市更新實施指引(2025年版)》,將完整社區建設列為重點工作,依托搭建的海淀區城市更新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大模型的系統平臺,分析街區指標實施情況,明確建筑規模彈性空間,為完整社區建設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決策。
來源:《中國建設報》
推薦 · 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