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凱 北京報道
5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官網發布消息,依據標準化工作的整體部署與安排,工信部現將申請立項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面向社會進行公示,廣泛征集各界意見。此次公示旨在匯聚多方智慧,確保該標準在制定過程中能夠充分考慮行業實際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從而為汽車車門把手的安全性能提供更為科學、合理、有效的規范依據。
據了解,此次《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匯聚了行業內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單位,包括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從項目建議書披露的主要內容來看,該標準對汽車車門把手的多個關鍵方面提出了詳細且明確的安全技術要求。在安裝要求方面,針對汽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標準明確了其安裝位置、安裝方式以及安裝牢固程度等具體指標,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車內人員能夠方便、快捷地通過該把手打開車門,保障生命安全。
車企為何鐘愛隱形門把手
近年來,隱藏式門把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設計的標志性符號。從特斯拉Model 3的電子彈出式設計,到蔚來ET7的感應式把手,再到小米SU7的半隱藏式方案,這一看似簡單的部件逐漸成為車企標榜科技感、爭奪用戶心智的“必爭之地”。然而,這一設計的普及并非全然受到用戶歡迎。有人調侃“開新能源車門前要經歷找暗門、摸機關、防夾手三關”,也有人抱怨“打車時因不會開門被后車狂按喇叭”。即便如此,車企仍對隱藏式門把手趨之若鶩。這背后,是設計美學、空氣動力學優化、科技儀式感與行業競爭共同驅動的復雜邏輯。
傳統汽車設計中,外露式門把手是功能優先的產物。但新能源時代,車企對極簡主義的追求達到新高度。隱藏式門把手通過消除車身的凸起結構,使車輛外觀更接近“渾然一體”的流線型設計。特斯拉Model S的彈出式把手、高合HiPhi X的按鍵式方案,本質上都是通過消解機械結構的“存在感”,營造未來座艙的視覺沖擊。
《華夏時報》記者翻閱汽車之家平臺發現,在該平臺篩選的14341款車型中,有1578款搭載隱形門把手,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高達74%。這種設計不僅呼應了電動車“去燃油化”的符號特征,更成為車企構建品牌辨識度的關鍵細節。例如,路虎星脈的隱藏式把手與其懸浮式車頂形成呼應,比亞迪海豹的彈出式設計則強化了海洋系列的靈動感。這也體現出,車企試圖通過門把手的“消失”,傳遞出“科技無需贅飾”的設計哲學。
此外,新能源車企對風阻系數的執著近乎“偏執”。隱藏式門把手可將車輛風阻降低0.01—0.03Cd,雖看似微小,但在電動車續航“分毫必爭”的競爭環境中,這一數值意義重大。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其0.23Cd的超低風阻中,隱藏式門把手貢獻了約4%的優化效果。對于一款續航600公里的車型而言,這相當于增加約15公里實際里程。盡管用戶質疑“增加的續航是否值得犧牲便利性”,但在行業同質化競爭中,任何能寫入參數表的優勢都不會被放棄。畢竟,當友商風阻系數多出0.01時,這就成為產品手冊上的“硬核賣點”。
隱藏式門把手還重構了人與車的交互儀式。當特斯拉Model S的把手隨鑰匙靠近自動彈出時,這種“迎賓式”互動讓用戶產生“被車輛識別”的愉悅感。蔚來ET7的感應式把手則通過微動提示燈,將開車門轉化為充滿科技感的“解謎游戲”。這些設計本質上是在販賣“數字時代的高級感”。正如智能手機用面部識別取代Home鍵,汽車也在用隱藏式把手完成從工具到智能終端的身份轉換。
這種儀式感背后是車企的用戶畫像策略。新能源主力消費群體多為35歲以下的科技愛好者,他們對“非必要但有趣”的設計接受度更高。汽車分析師田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些設計看似‘炫技’,實則是車企在智能化、電動化趨同背景下,爭奪用戶心智的‘鉤子’?!?/p>
需平衡創新、安全和體驗
雖然隱藏式門把手有著設計亮點和降低風阻系數的優點,但也暗藏著一系列安全隱患。從極寒天氣下的門把手結冰失效,到碰撞事故后的斷電鎖死,再到涉水環境中的電子系統故障,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缺陷逐漸暴露,甚至成為危及生命的“隱形殺手”。
2024年4月,山西侯平高速發生事故,某品牌車輛因碰撞導致電源切斷,電動門把手無法彈出,救援人員被迫破窗啟用機械應急裝置,延誤的黃金救援時間最終造成3人遇難。類似案例在特斯拉、小米SU7等車型中亦有發生,美國消防協會數據顯示,電動車事故救援時間因此類設計平均延長25秒,遠超傳統燃油車。
對此,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播的時候表示:“隱藏式門把手有不少缺點。首先,它重量大,無形中就給車增加了負擔。其次,密封性也怎么樣,密封不好,噪音就大。它還得靠電驅動,要是車沒電了,或者出事故撞了,這門把手很可能就彈不出來了?,F在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都是電動車。”
環境適應性缺陷同樣不容忽視。2025年1月哈爾濱極寒天氣中,多輛新能源車因門把手結冰無法彈出,車主被困車內;廣州暴雨期間,某品牌車輛涉水后電路短路,電子門把手失效導致乘客無法脫險。這些事件揭示了隱藏式門把手在低溫、高濕等復雜環境中的脆弱性。更隱蔽的風險在于心理安全感的流失,光滑車門表面缺乏直觀操作指引,緊急情況下用戶常因找不到應急裝置而產生恐慌,科技感瞬間異化為“被機器支配”的無力感。
田力表示,隱藏式門把手的核心問題源于其過度依賴電子控制系統。傳統機械門把手通過物理杠桿原理實現開閉,而隱藏式設計普遍采用電動彈出機構,這種技術路徑在常規工況下雖能維持流暢體驗,卻在極端場景中暴露出致命短板。
同時,田力進一步指出,除了隱藏式門把手,車內交互系統的設計也容易衍生出安全隱患。例如,取消物理按鍵導致盲操困難、中控大屏棱角尖銳增加碰撞傷害風險、緊急停車按鈕位置隱蔽等。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指出,過度電子化設計使駕駛員分心指數提升40%,緊急狀態下誤操作率上升27%。
面對輿論壓力,車企開始探索改良方案。長安UNI-T采用半隱藏式設計,保留流線造型的同時提供物理抓握點;極氪X為電動門添加語音提示功能,降低操作認知門檻;部分車型在B柱增設熒光應急拉環,通過顏色對比強化識別性。這些嘗試證明,安全與美學并非零和博弈,關鍵在于建立系統化的冗余機制。
此外,工信部的新標準制定恰逢其時。該標準聚焦三大核心領域:機械冗余要求門把手在斷電、碰撞等場景下仍能通過機械結構開啟;標志統一規范應急裝置的位置標識,確??梢娦耘c易操作性;強度測試強化門把手在高溫、擠壓等極端環境中的結構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標準特別強調“防誤觸”設計,防止車輛翻滾時門把手意外觸發造成二次傷害,這一細節體現了標準制定者對復雜事故場景的前瞻考量。
隱藏式門把手的流行,本質上是汽車從機械產品向智能終端轉型的縮影。它承載著降低風阻的工程追求、構建品牌差異的營銷訴求、滿足用戶情感體驗的產品邏輯。或許正如喬布斯所說:“設計不只是外觀和感覺,設計關乎它如何運作?!碑斳嚻髮W會在炫技與實用、創新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時,隱藏式門把手才能真正從爭議走向經典。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