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記者從揚鎮直流一期工程總結會上獲悉,我國首個“交流改直流”輸電工程——揚州至鎮江±2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簡稱“揚鎮直流一期工程”)已安全穩定運行滿一年,為江蘇電網電力保供、清潔能源消納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積極作用,全面提升了揚州地區風光新能源裝機及鎮江地區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有效驗證了“嵌入式”直流推動電力資源高效配置。
近年來,揚州高郵地區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逐漸成為江蘇長江以北重要的新能源發電基地。2022年12月,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正式啟動揚鎮直流一期工程建設,將原有的交流線路改造為直流線路,變原有高郵地區綠電并入大電網后隨機消納,為“點對點”輸送至長江天塹對岸的鎮江,相當于在四通八達的電力網絡中“嵌入”了一條綠電專供線路,大大提升了高郵地區新能源的消納水平,給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工程起于揚州高郵、止于鎮江經開區,全長約110千米,于去年4月底建成投運,輸送容量由50萬千瓦提升至120萬千瓦,在電壓不變的基礎上輸電容量增加近1.5倍。據測算,投運一年來,日均輸送新能源電量約600萬千瓦時,累計輸送新能源電量近22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約6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60萬噸/年。“揚鎮直流一期工程投運以來,累計輸送電量62億千瓦時,能量可用率96.63%,年利用小時數5167小時,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國網江蘇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三級職員李海峰說。
揚鎮直流一期工程將江蘇南北網架緊密互聯,可根據電網需求,自主靈活的安排0千瓦至滿功率120萬千瓦的運行方式。當前,根據全省新能源發電規模和蘇北新能源裝機結構,風光出力大時,揚鎮直流一期工程運行功率為108萬千瓦至120萬千瓦,風光出力小時,工程運行功率為60萬千瓦至72萬千瓦。據統計,投運一年來,90%以上功率運行小時數2186小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榮表示,國網江蘇電力率先在區域內采用“嵌入式”直流,實現電力資源高效率配置的探索實踐,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揚鎮直流一期工程在提高電網輸送功率、提升運行靈活性、強化短路電流控制等方面為全國提供了示范引領。交直流混聯電網的建設,既能利用直流輸電的優勢高效配置電力資源,又能通過交流輸電的技術實現不同電壓等級的傳輸和分配,是一項值得探索的直流技術新應用。英國伯明翰大學電力系統首席教授張小平也對揚鎮直流一期工程建設成果表示高度贊賞:“這項工程從規劃設計到落地實施,充分展現了中國直流輸電技術的硬實力。更重要的是,工程通過現有電力流布局技術優化,實現了區域能源高效配置。”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電力與能源協會中國專業分會聯合會(IEEE PCCC)主席康重慶教授表示,“要總結以揚鎮直流系列工程為代表的先進輸電技術典型工程取得的成果,把江蘇主干電網格局從傳統交流電網向交直流混聯電網轉變的經驗介紹給全國,為國內能源轉型提供核心支撐,更為全球貢獻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8日召開的揚鎮直流一期工程總結會暨揚鎮直流二期工程SLCC(多源換相直流輸電技術)技術研討會上,國網江蘇電力還分享了江蘇交直流混聯電網規劃建設實踐與思考,電力領域專家學者圍繞“柔性交直流輸電技術”進行分享交流。會議累計發布了30余項專題報告,從學術、建設、設備等維度展示了江蘇乃至我國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成果。
據悉,揚鎮直流二期工程建設進程過半,將于2026年初具備直流系統調試條件。三期工程目前處于可研狀態,預計年內核準,2028年建成投運。
揚鎮直流二期工程將首次應用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源換相直流輸電技術(SLCC)。浙江大學教授徐政表示,“SLCC兼具LCC大容量傳輸及VSC快速無功獨立控制特性,突破了傳統直流對交流系統的剛性依賴,提高了抵御換相失敗的能力,可全面提升傳統直流輸電的涉網特性及設備安全性,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下一階段,國網江蘇電力還將規劃建設南通至蘇州過江直流輸電工程等多項“嵌入式”直流工程,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更多江蘇智慧,為解決輸電通道受限、短路電流超標等電網發展難題持續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戚阜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