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立夏的節氣本該是萬物生長的時節,可中國多地卻上演了魔幻現實主義般的天氣大戲:陜西、甘肅的冰雹如雞蛋般砸落,河北張家口山區突降初夏大雪,積雪厚度超5厘米;而云南元陽卻以43℃的高溫連續兩天刷新全國氣溫紀錄。這魔幻的場景,恰似老天爺在玩一場失控的“冰火兩重天”游戲。
5月的山西蘆芽山景區,游客們正穿著短袖拍照打卡,突然天空飄起鵝毛大雪,積雪迅速覆蓋了臺階,孩子們興奮地在雪地里打滾,大人們卻面面相覷——這真的是立夏,不是立冬?同一時間,四川日隆鎮某景區直播間里,主播裹著羽絨服對著鏡頭哈氣:“家人們,誰能想到我5月還在直播下雪?”彈幕瞬間炸鍋:“說好的全球變暖呢?”“這是要凍死在夏天?”
而在北方,吉林市街頭,出租車頂燈在風雪中閃爍,能見度不足50米;內蒙古大興安嶺,護林員測量著半米高的積雪,無奈搖頭:“這‘天然冰箱’的稱號,算是摘不掉了。”可當鏡頭轉向南方,湖南、江西的街頭卻是另一番景象:年輕人們穿著短袖短褲,汗水順著脖頸滑落,氣象局數據顯示,當地氣溫已飆升至30℃以上,儼然一副盛夏光景。
最魔幻的對比出現在云南元陽。
這個邊陲小城連續兩天以43℃高溫霸占全國“火爐”榜首,自動氣象站甚至測出45℃的極端值。當地居民苦中作樂:“我們這的雞蛋,不用鍋煎,放地上就能熟。”而就在數百公里外的四川、陜西,冰雹卻如天降隕石般肆虐。甘肅某果園里,直徑5厘米的冰雹將蘋果砸得千瘡百孔,果農蹲在樹下,捧著殘缺的果實欲哭無淚:“這哪是冰雹,這是砸飯碗啊!”
面對這魔幻現實,氣象學家們卻給出了一個更魔幻的解釋: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是北極“發高燒”。
“把地球想象成一個巨大的火鍋,北極就是鍋蓋上的出氣孔。”中國氣象局專家王明遠打了個生動的比方,“現在這個出氣孔被堵住了,熱氣在鍋里橫沖直撞,天氣能不亂套嗎?”數據顯示,過去40年,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40%,相當于每十年就消失一個云南省的面積。北極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這個“地球空調”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崩潰。
北極變暖的連鎖反應,首先沖擊的是大氣環流系統。正常情況下,赤道地區的熱空氣上升后向兩極流動,在北極冷卻下沉,形成規律的大氣環流。可如今北極自己都熱得冒煙,這個環流系統就像被卡住的傳送帶,在中緯度地區引發了劇烈的“交通堵塞”。
“冷渦”和“高原低槽”成了這場混亂的導火索。
在東北,高空冷空氣形成的“冷渦”像一只無形的大手,將冷空氣摁向地面,與暖濕氣流激烈碰撞,瞬間激發出暴雪;而在四川、陜西,高原低槽則像一臺巨大的抽水機,將冷空氣抽到高空,凝結成冰雹后傾瀉而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解釋:“這些天氣系統就像被激怒的野獸,在中緯度地區橫沖直撞。”
北極變暖的蝴蝶效應,正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颶風。研究表明,北極每變暖1℃,中緯度地區極端天氣風險就增加30%。2024年冬季,格陵蘭島單日融冰量達60億噸,這些冰水涌入大西洋,就像給大氣環流踩了一腳急剎車,進一步加劇了天氣系統的混亂。
全球氣溫上升讓整個世界深受其害,而中國由于極為復雜的地形和高度工業化,所以影響更為深刻。
我們有全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和青藏高原,自西向東分為三級階梯,地勢崎嶇,地形破碎,山區面積極為廣大,平原面積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形對于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地勢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約0.6度,而且地形對降水也有重大影響,迎風坡和背風坡迥然不同。中國極為復雜的地形增加了極端天氣頻發的概率。
14億人口要脫貧致富肯定要走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但問題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初級能源、鋼鐵和電力工業,肯定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不斷推進的城市化,到處聳立的高樓大廈可能會加劇這種趨勢!
沒有辦法,如果不走工業化道路,不要說富國強兵,就連生存都難以維持。大家一定清楚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我們只有8億人口左右,結果種的糧食有時候遇到天災竟然不夠吃,出現很大的饑荒。
后來我們大量施用化肥、改良品種和加強水利建設,才讓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讓大家不但有糧吃,而且還吃上了肉。
發展現代工業是我國不得不走的道路,而由此對氣候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
這幾年,中國的極端天氣確實越來越多了。
今年2月,中國就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氣溫波動。2月底,全國大回暖,北京最高溫飆至17℃,長江中下游多地突破30℃。可僅僅幾天后,寒潮來襲,華北南部降溫幅度達18℃,山東暴雪積雪18厘米厚。這種劇烈波動,正是大氣環流紊亂的直接體現。
“以前的大氣環流像高鐵,按固定軌道運行;現在像醉駕司機,路線飄忽不定。”王明遠如此形容。西風急流——這條環繞地球中緯度的“大氣高速公路”,本應規規矩矩地自西向東輸送天氣系統,如今卻扭曲成麻花狀。冷空氣不再乖乖待在北極,而是像脫韁野馬,隨時可能南下“掃蕩”。
如果說北極變暖是極端天氣的“導火索”,那么人類活動就是那個“點火”的手。工業化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讓地球像被裹在棉被里,熱量無法散發。數據顯示,2025年1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75℃。而《巴黎協定》設定的1.5℃控溫目標,早已被突破。
更令人擔憂的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副作用”也在加劇變暖。
20世紀中葉,大量氣溶膠排放曾像“遮陽傘”一樣為地球降溫,但隨著環保力度加大,這把“傘”正在收攏。2025年1月《科學》雜志刊文指出,過去20年全球云量減少1.5%,更多陽光直射地表,進一步推高了氣溫。
“我們正在玩一場危險的游戲。”綠色和平組織氣候專家李琳警告,“一邊是北極冰蓋消融,一邊是極端天氣頻發,地球的警告信號已經足夠明顯。”
面對失控的天氣,人類并非束手無策。從個人到國家,一場“氣候保衛戰”正在打響。
在個人層面,關注天氣預警、做好應急準備已成為新常識。河北張家口居民劉阿姨,在初夏大雪前收到了氣象局短信,提前儲備了3天的食物;陜西果農老張,在冰雹預警后給果園罩上了防雹網,雖然仍遭損失,但保住了大部分果實。
社會層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山東暴雪后,當地連夜出動除雪車,但狹窄的鄉村道路仍被困住;云南元陽高溫下,多個水庫接近死水位,農業灌溉告急。這些教訓警示我們:氣候變化面前,沒有地區能獨善其身。
國家層面,推進低碳轉型是根本之策。中國已承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并在新疆、內蒙古等地大力發展風電、光伏。但專家指出,這還不夠。“我們需要更激進的減排措施。”李琳強調,“比如加快淘汰煤電,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甚至考慮‘碳稅’等經濟手段。”
回到那個魔幻的5月:當山西蘆芽山的游客在雪地里嬉戲,當云南元陽的居民在高溫中煎熬,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現實——這樣的極端天氣,未來只會更多、更猛。
但希望并非渺茫。
正如北極海冰消融警示我們的那樣,地球的每個變化,都是人類活動的鏡像。少開一天車、調高一度空調、選擇綠色出行……這些微小舉動,匯聚起來就是改變的力量。
“下次再被大風吹得站不穩時,想想北極熊在融化的冰面上掙扎的身影。”王明遠說,“這不僅是天氣異常,更是地球在求救。而我們,就是那個能按下‘停止鍵’的人。”
我們無法左右地球內部的一切,也無法改變宇宙的軌跡,更無法對抗生老病死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我們看似偉大的創造,包括我們的一生,在宇宙當中其實非常渺小,敬畏天道,人心向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是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