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這樣一個國家,它80%以上的領土都是肥沃、平坦的沖積平原,本該物產豐饒,人民安居樂業,可它卻被認為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它的首都面積有360 平方公里,卻也擠著210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垃圾遍地,臭氣熏天,是全球最不宜居的城市。
它的生命之河(布里甘加河)里,除了病菌沒有其他任何生物。這里盛產美女,連掌權者是女性,可這個國家女人的地位卻極低。
乍聽之下,你可能認為我說的是印度,但其實它是在臟、亂、差各方面都全面碾壓印度的孟加拉。
近些年來,孟加拉的經濟增長勢頭迅猛,但這背后其實依靠的是皮肉生意和血汗工廠。
之前我們已經做過兩期視頻來聊印度了,羊毛不能逮著一只羊薅,今天我們來聊聊,比印度還奇葩的孟加拉。
開掛火車
每年一月,孟加拉首都達卡會舉行朝圣節,其規模是世界上僅次于沙特阿拉伯麥加朝覲的穆斯林大聚會,舉辦朝圣節主要是向普通民眾傳播伊斯蘭教的信仰和精神。
屆時,千百萬的穆斯林信眾會從孟加拉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如潮水般涌向達卡,等到朝圣節結束后人流又像潮水般退去。
中國的春運曾被網友們戲稱為「地球上年度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但殊不知春運在達卡朝圣節面前就是個弟弟。
孟加拉全國范圍內延展著近3000公里縱橫交錯的火車線路,它們將首都達卡與東南部大港、西南印度加爾各答相連。
這套鐵路運輸系統大部分由英國殖民者建造,在1860年左右開始運營,比孟加拉國獨立時間還早將近一百年。
鐵路年久失修不說,每年還在超負荷運載。火車分為空調車廂、一等車廂和二等車廂,但每逢一些盛大的節日,坐票是不可能搶得到的,就連車頂也是一席難求。
達卡朝圣節期間,孟加拉的火車可以說是「開了掛的」,里外上下都掛滿了人,車箱間的聯軸上、火車側邊護欄上,以及車頂上,到處都是掛票,場面十分震撼。
因此達卡朝圣節也被網友們戲稱為「火車節」。
這種乘車方式看起來很危險,實則一點也不安全。遇到下雨天,車頂變得很滑,容易跌落不說,火車每次穿過橋洞或者鐵架時,搞不好還會給上面的人來個滅頂之災。
每當進站停靠,車站里等候的乘客就會一擁而上,車站管理人員高喊的「注意安全」的聲音瞬間就會被淹沒在人群的喧鬧聲中。
有時候甚至連「掛票」都一席難求,這就催生了一種獨門生意---租梯子。
一些小販拿著梯子,等候在火車站,只要20塔卡(合約1塊2人民幣),乘客就能用他們的梯子迅速爬上車頂。如果幾個人組團使用梯子的話,還能享受個團購價。
孟加拉的國土面積為14.76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安徽省稍大一些,總人口為1.7億。
這兩個數字單獨看,哪個都不至于讓人目瞪口呆,但組合在一起就造就了驚人的人口密度。
孟加拉的人口密度約1150人/平方公里,是中國人口密度的9倍。在人口過億的非袖珍國中,孟加拉國的人口密度是最高的。
這樣的人口密度導致了孟加拉高度阻塞的交通環境。達卡,是孟加拉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里面積360平方公里,卻生活著超過2100萬人口,交通擁堵狀況堪稱世界之最。
毫不夸張的說,達卡街上的行車速度幾乎和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了,各種卡車、小汽車、人力車、板車混在一起。
除了車速慢,交通還毫無秩序可言,你敢想象一個人口2100萬的城市只有60個紅綠燈嗎?而且這60個紅綠燈還形同虛設,根本不會有司機按紅綠燈的指示開車。
經常到孟加拉出差的英國商人大衛.吉丁斯表示,他有30年駕齡了,但根本不敢在達卡開車。
擁堵的交通催生了一種別樣交通工具---人力三輪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包車。
達卡是世界上人力三輪車最多的城市了,甚至有「三輪車之都」的稱號,200萬輛五顏六色的人力三輪車每天穿梭在達卡的大街小巷,成了城市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些人力三輪車是沒有專用車道的,它們只能擠占機動車道,使交通擁堵雪上加霜,還常常發生刮蹭事故。
車夫帶著乘客見縫插針地快速向前沖,似乎隨時可能與迎面過來的車輛相撞。而人力車夫費勁蹬上5公里,最多也只能賺40塔卡,合約5塊錢人民幣。
達卡一年中有近10個月的時間是夏季,氣溫經常保持在40攝氏度左右。在這樣的天氣里,什么都不做,也會渾身冒汗,更別提在強烈的日光下拉著乘客狂奔了。
2020年,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中,達卡在140個城市中排139名,僅險勝常年戰爭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
而人力車夫也只是孟加拉眾多廉價勞動力中的一種罷了。
糞水淘金者
午夜時分,三個黑影出現在了達卡金店一條街的小巷子里,他們中的領頭人名叫老加,只見老加命小沙熟練地打開了下水道的井蓋。
不過大家別誤會了,這三人并不是什么偷井蓋的毛賊,而是孟加拉的「糞水淘金者」。
「科比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而我壟斷午夜三點的步行道。」這句話可能是糞水淘金者日常工作最真實的寫照了。
這條街上有很多黃金首飾店,黃金在加工處理中會出現損耗,損耗的黃金可能存在于車間廢水中,也可能漂浮在空氣里。
達卡白天的氣溫很高,金店工作人員會頻繁的洗手洗臉,流入下水道的這些金粉就成了無人認領的寶藏。
淘金工作只能在晚上進行,因為下水道的惡臭會引來街上商販和行人的抱怨。
只見小沙身手敏捷地跳入下水道中,先把淤泥踩實,方便之后的打撈。這些淤泥是街道垃圾和人體排泄物的混合,氣味讓人終身難忘,但顯然小沙已經對這味道習以為常了。
數小時的打撈工作讓他們收獲了2大桶泥漿。由于條件有限,小沙只能在井邊簡單地沖洗身子,等回家后再洗澡。
接下來的提煉工作是更耗時的步驟,先用水過濾出有價值的雜質,然后在一間小屋內把雜質倒入強酸中,進行腐蝕。其他金屬雜質會被腐蝕掉,最后只剩下黃金。
在這個過程中,強酸釋放的有毒氣體會傷害人的眼睛和肺部。最后,還要使用水銀這種劇毒物質。
把一滴水銀倒入強酸腐蝕后的殘渣中,黃金會吸附在水銀的表面。再把吸附了黃金的水銀球放入炭火中加熱到400攝氏度,水銀蒸發,留下一顆米粒大小的黃金。
這個過程中釋放的汞蒸氣也是有毒的,會損傷人的腦組織和肝臟。而這顆米粒大小的黃金就是老加一行三人忙活了幾天的收獲,那么他們能得到多少錢呢?
老加將黃金拿到金店出售,稱重后的結果是0.35克,老板以純度不夠為由,只給了他不到1200塔卡,合約71人民幣。
這錢將由三人平分,也就是說每人只能分到400塔卡,約23人民幣。
老加從事糞水淘金這行已經超過30年了,如今隨著下水道內殘留的金粉越來越少,淘金者的人數也在急劇減少。目前,在達卡只有不到50人還在從事這項工作。
除了人力車夫和糞水淘金工,孟加拉還有一個特殊的工種「死亡拆船工」。
死亡拆船工
孟加拉國最大港口城市吉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船墳墓,每年都有大量的商船從世界各地來到這兒,被大卸八塊。
上世紀60年代,一艘希臘商船遭遇風暴,被困在了吉大港斯塔昆縣的海岸,而后作為報廢船被買下進行拆解,從此拉開了孟加拉國拆船業的序幕。
如今全球每年有近千艘商船報廢,其中三成船只的歸宿在孟加拉。
對于外國船東們來說,廢船是累贅,但如果讓他們把廢船開到孟加拉,他們不但可以繞開國際法,不清理有毒有害垃圾,還能按照船舶的大小,拿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的收購價。
對于拆船公司來說,這也是一筆利潤可觀的買賣。
平均耗資500萬美元購得的廢船,在三到六個月內可以回收大約600萬美元,也就是產生了100萬美元的利潤。
船嵌入泥地后,里面的液體馬上被抽出,包括殘余的柴油、機油和消防藥劑,然后轉賣出去。
之后拆除機械和配件,出售給回收商,從巨大的引擎、電池、發電機、幾千米長的銅線,到船員床鋪、舷窗、救生艇以及駕駛臺上的電子儀表,這些東西統統都可以二次出售,其中最值錢的自然是輪船的引擎。
內部被拆除干凈后,在絞盤和焊槍的協助下,船只的外殼也會被鋸開,每一塊鐵皮都會被賣到鋼鐵企業回爐重造。
在吉大港,有5萬多名工人行走在危險的泥灘,與商船的尸體為伍。有經驗的工人會在開拆之前,將活雞放到船艙或貨柜之中,以便檢測里面的環境是否安全。
因為很多廢船往往沒有經過任何清理,就開到了吉大港,萬一里面還有殘留的燃料或者有毒垃圾,那么工人們將會面臨爆炸、火災甚至中毒的威脅。
為了最大程度的榨取利潤,很多拆船公司都不會給工人配備任何防護裝備,連一雙像樣的鞋都沒有,工人們都是徒手赤腳在海灘上作業的。
瓦斯爆炸、鋼材滾落被砸傷、船體猝然垮塌等事故時有發生。
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外傷,商船中廣泛使用的絕緣材料石棉,以及油漆中的鉛化物、汞和砷,會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長期腐蝕拆船工的健康,讓他們患上石棉肺、鉛中毒或者腎病。
那么這樣一份拿命換錢的工作能夠工人們帶來多少收入呢?
資料顯示,孟加拉拆船工人主要有三個工種:焊切工、纜繩工和搬運工,內部又分為4個級別。
其中焊切工的平均工資最高,一個高級別的老焊切工一個月最高能領到32000塔卡的薪水,合人民幣不到2000元。
搬運工則大多數是一些由學徒升級而來的低級工人,他們的月薪最高只有16000塔卡左右,合人民幣不到1000元。
而搬運學徒的待遇只有每月1500塔卡左右,大約相當于人民幣不到100塊。
孟加拉國從事勞動力服務的工人們,平均月收入在800~1000元人民幣的水平,可以看出拆船工的工資的確要高一些,但依舊與他們所付出的勞動和面臨的危險是不成正比的。
除了被壓榨的工人,船只拆卸過程中產生的含有汞、砷、鉻、氰化物、黃磷等可溶性劇毒物的廢渣,會被直接排入海中,或者埋入地下。
所以有環保和維護工人權益的民間組織稱「如果可以無須顧忌滲入土地的有害物質,也能做到對寡婦們的哭聲充耳不聞,那么孟加拉拆船的確聽起來像筆好生意。」
2009年,韓國導演樸奉南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鐵烏鴉》,反映了孟加拉拆船工人的辛酸,引起了強烈反響。
2014年,美國《國家雜志》又發文《鐵與血之歌》,批評孟加拉拆船業對工人權益的侵害。
而國際海事組織更是早在2009年便已推動數十個國家締結條約,要求不得采用「擱淺法」報廢船只,這樣會嚴重破壞港口和附近海域的環境。
然而,多年來,孟加拉政府很難下定決心「壯士斷腕」,整頓拆船業,因為拆船商們給政府創造了大量稅收。
而那些拆船工人們也因為有家要養,無法放棄高薪工資,就這樣把命堵在了泥濘的海灘上。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孟加拉仍然有18.7%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但你敢相信嗎,歷史上孟加拉地區曾經是南亞最富裕的地方。
曾經的輝煌
孟加拉國處于恒河和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非常適合進行農耕生產,這在農業主導的古代社會,是絕好的「帝王之基」。
人類掌握造船技術后,密布的河、湖又會成為古代高速公路,帶來交通優勢。
相傳,曾經的孟加拉先民兵強馬壯,坐擁數千頭戰象。公元8世紀~12世紀,孟加拉地區存在著一個繁榮的佛教政權---波羅王朝。
9世紀時,這一王朝的疆域達到極盛的狀態,一度統治尼泊爾地區及恒河流域中部,擁有千萬以上的人口。
波羅王朝雖然沒能統一印度次大陸,但卻給孟加拉地區帶來了安定與繁榮,波羅王朝與西藏、東南亞、阿拉伯地區的政權交好,貿易極為繁榮。
作為印度次大陸最后一批佛教政權,波羅王朝還修建了大量佛寺,并贊助那爛陀寺、超戒寺等佛學研究所。
波羅王朝覆滅之后,孟加拉地區依然有著雄厚的貿易基礎。11世紀,伊斯蘭勢力入侵印度次大陸,孟加拉地區的民眾開始改信伊斯蘭教。
16世紀,莫臥兒王朝的蒙古鐵騎征服了孟加拉地區,此時這里已經是印度次大陸上,人口最多、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了。
但這也是孟加拉最后的余暉了。到現代1971年,孟加拉國宣布獨立時,該國有80%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人均GDP排名世界倒數第二。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呢?答案是英國殖民。
1857年,莫臥兒帝國被英國攻占,淪為殖民地。很快,船堅炮利的英國人又接著統一了印度次大陸。
此后一直截止至1947年,這塊龐大的陸地被稱作「英屬印度」,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時的印度次大陸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庭抗禮,水火不容。
二戰以后,全球各地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屬印度也順應時代的潮流,獨立運動此起彼伏。
英國一看印度獨立的勢頭已經壓不住了,只能順水推舟于1947年8月15日,承認印度獨立,但英國人撤出前,在印度埋了一顆雷。
駐印總督蒙巴頓利用印度由來已久的宗教沖突,提出了「蒙巴頓方案」,該方案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把原英屬印度分裂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而巴基斯坦又被分為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以下簡稱東巴和西巴)。
大家看地圖就可以發現,雖然同屬一個宗教,但這兩塊地不僅完全不挨邊,中間兩千多公里還硬生生隔著一個印度。
東巴和西巴雖然信仰相同,但在文化和語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西巴說烏爾都語,東巴說孟加拉語,而西巴以「主體」自居,牢牢把控著巴基斯坦的各項權利和資源。
比如官方語言以西部為準,國家財政支出大部分被西巴拿走,東巴種黃麻所產生的收益也被用來開發西巴。
長此以往,東巴人民心中的不滿情緒不斷堆疊,東西兩邊的對立之勢已經昭然若揭。
印巴分治后的印度,被兩個伊斯蘭國家包圍著,心里也不是個滋味,看著東巴和西巴「窩里鬧」,內心一陣竊喜。
1971年,在印度的支持下,東巴獨立戰爭(或者說孟加拉獨立戰爭)爆發,孟加拉地區再次陷入動亂。
1972年1月,東巴基斯坦得以獨立,改稱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獨立之后的孟加拉,依然是苦難深重。可以說被英國殖民后,一直到近現代,印度次大陸一直深陷戰亂之苦和宗教沖突中,百姓民不聊生。
再加上剛才我們提到,孟加拉國80% 的陸地由肥沃的沖積低地組成,河湖密布,這在農業時代是上好的良田,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孟加拉境內的230條河流占到了國土面積的10%,而孟加拉國大部分地區的海拔又處于10米以下,一旦遭遇暴雨,洶涌的洪水會席卷全國。
不僅僅是洪水,海水倒灌、熱帶高溫、印度洋颶風都是困擾孟加拉國的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災害,不僅僅給當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并且嚴重拖慢了孟加拉國的發展。
而且作為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孟加拉的農業技術卻極其薄弱,科技上不去,只能靠人力從地里刨食,所以孟加拉的先民們普遍傾向多生孩子以提高生產力,這就導致了人口急劇地增長。
無限增長的人口數量又反過來又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說完了孟加拉國貧窮的歷史根源,我們再來聊點輕松的。你知道嗎,印巴分治無意中還造就了全球最奇葩的國界。
這是印度和孟加拉曾經的國界,這里有著全世界最大的「飛地群」。所謂飛地就是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于他地的區域。
印孟邊境的印度境內有71個孟加拉飛地,孟加拉境內又有102個印度飛地。更奇葩的是,這些飛地中還有飛地,就是所謂的二級飛地,三級飛地。
達阿拉卡各布列就是全球唯一的三級飛地,它在孟加拉境內,由印度所有,走兩步出去是孟加拉,再走兩步是印度,再走兩步就來到了孟加拉。
那么這么奇葩的飛地群究竟是形成的呢?相傳,17世紀末,統治當地的比哈爾邦和蘭格普爾邦的兩個土邦王公,曾用飛地作為下棋打牌的籌碼。
兩人每次見面,打牌或下棋前,都將各自屬地一些村莊的名字寫在一張小紙條上。誰輸則將籌碼交給對方。
一來二去,造就了百余個留在對方土邦國內的飛地。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歷史傳聞而已。
17世紀的印度還沒有現代國家的邊境概念,飛地居民可以不受影響的進出飛地。但在歷史的演進中,飛地問題變得復雜起來。
印巴分治,后來孟加拉又獨立后,飛地的存在,常常給這里的居民造成很多困擾。
比如僅僅隔著一條街,你可能會看見街左邊的伊斯蘭教徒開的肉鋪在賣牛肉,街右的印度教徒開的肉鋪在賣豬肉,兩家因為信仰的不同,一言不合就要開干。
居民看病、上學都要出國,去集市買東西,也算是走私。他們不得不賄賂邊境警察乞求開恩。邊境警察們倒是油水不少,但居民們怨聲載道。
不過,這些種種荒謬,終于在2015年結束了。2015年7月31日,印孟雙方簽署了一項歷史性的領土互換協議(《陸地邊界協議》)。
印度將獲得了51塊位于印度本土的孟加拉國飛地(7110英畝),孟加拉國獲得了位于孟加拉國本土的111塊印度飛地。如今的印孟邊境就太平多了。
在孟加拉還有另一個奇聞,那就是女性輪流執政。1974年,孟加拉爆發大規模饑荒,估計至少有100萬以上的人餓死,人民吃不飽,自然是要反抗的。
1975年,反叛軍將當時有國父之稱的孟加拉總理謝赫. 穆吉布.拉赫曼一家都屠殺了,但國父之女哈西娜當時在國外,所以幸免于難。
哈西娜在流亡中度過了六年,后來當選為其父親的政黨——人民聯盟黨的領導人,開始在孟加拉國的政壇上叱咤風云。
除此之外,前軍人總統齊亞·拉赫曼的妻子卡莉達,在齊亞死后,就代替丈夫的角色,領導著孟加拉國的民族主義黨在政壇上大殺四方。
這兩位女性一直都懷疑對方是殺死自己父親和丈夫的兇手,所以在政壇上一直爭鋒相對,經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1991年卡莉達成為孟加拉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五年后哈西娜打敗了卡莉達,成為新一任的女總理。時間到2001年,卡莉達又回歸女總理的寶座,任期至2009年。
這一年,哈西娜再次當選總理,一直連任到2024年8月,孟加拉國爆發政變,哈西娜被迫宣布辭職,并火速離境逃往印度。
這兩位女性掌權,可以被稱為孟加拉國歷史上女性地位最高光的時刻了。
大家肯定以為一個能讓女性掌權的國家,其國內女性的地位不會低到哪里去吧,事實可以說太出人意料了,孟加拉女性的生活完全能用「悲慘」2個字形容。
妓女島:無法逃脫的合法牢籠
孟加拉屬于伊斯蘭教國家,而且又是一個保守的農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女人地位極低。
偏偏孟加拉女人又長得十分漂亮,深棕色的皮膚,高鼻梁大眼睛,長長的睫毛,五官立體深邃,氣質出眾。
2000年時,為了發展經濟,統治者想出了一個一本萬利的方法:性交易合法。
此消息一度在孟加拉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一個由兩位女性輪流執政的國家,竟會出現這種荒唐的決定,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此后,孟加拉國女性性從業者的數量迅速攀升,如今已超過了10萬人。按照規定,性工作者必須年滿18歲,但這項規定很難落到實處。
坎達帕拉是孟加拉第二大的妓院,有200年的歷史,它位于首都達卡附近,處于全國的中心位置,可優越的地理位置并沒有幫助村民走出貧困,反而促進村子成為世界有名的「妓女村」。
在這個只有12英畝的小村子里住著1600名女性,她們每天需要接待3000名左右的嫖客。
這些女性有的是被家里人賣到這里賺錢養家的,有的是小時候被拐賣到這里的,還有的是被皮條客騙來的。
在坎達帕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只要進了妓女村,你就不可能再出去了,一輩子都得耗在這兒。
更讓人絕望的是,多數嫖客沒有避孕意識,這導致很多性工作者意外懷孕,甚至在懷孕之后,也只能挺著大肚子接客。
這種環境中出生的孩子,命運比他們的母親更加悲慘,如果出生的是男孩,很快會被賣掉,如果是女孩,等她們稍微長大一些,也會被迫從事和母親一樣的工作。
利益熏心的老鴇通常還會使用一種名為歐得樂爽的藥物催熟孩子們的身體,這種藥在其他國家常用于催熟大型牲畜,其副作用會給腎臟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而即使拼命接客,最終落到這些女人手中的錢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據英國衛報的報道,老鴇買下一個女人的花費大約是10萬塔卡(約6000元人民幣)。
此后每接一次客,客人會支付200-400塔卡(約12 ~ 24人民幣),這些錢中的大部分要上交老鴇作為伙食費和住宿費。
2014年,由于坎達帕拉的骯臟已經人盡皆知,當地政府認為這個村子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形象,下令拆除,并解救困在村子里的妓女。
村子淪為一片廢墟,被官員帶走的除了村子,還有性工作者的私人財物。但村子被夷平后,女人們并沒有馬上離開。
十幾年前,政府的一紙文書助紂為虐,十幾年后,又不經她們的同意,就把她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無情摧毀。
多年來,賣身已經成了她們賴以生存的唯一能力,外界社會也很難接納她們。
政府的霸道行為遭到了舉國上下討伐,無法從事其他工作謀生的女性干脆聯合起來將拆除村子的官員告上法庭。
在巨大的壓力下,政務只能妥協,后來村子在當地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下重建,女人「得以」,或者說她們「只能」,繼續回到村子里,靠出賣肉體,換來生存。
而類似這樣的村子在孟加拉有20多個。
南亞奇跡:掙扎與希望
2000之后,孟加拉經濟從以農業為導向,轉為出口導向型制造業經濟,GDP增長勢頭迅猛。
過去15年, GDP平均增長率均保持在6%以上,2019年達到7.88%的歷史最高水平。那一年孟加拉超過巴基斯坦成為了南亞地區的第二大經濟體。
2022年孟加拉GDP超過了4600億美元,增速達7.1%,人均GDP近2800美元,連續4年超過印度,連續8年超過巴基斯坦。很多印度人都不敢相信,原來的窮鄰居如今居然比我們還有錢。
從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發展到2015年的中低收入國家,孟加拉的變化在國際上被譽為「南亞奇跡」,而支撐孟加拉經濟騰飛的是紡織服裝業,其出口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0%。
孟加拉國紡織行業出口以服裝為主,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進口則以面料為主。
數據顯示,在孟加拉有500萬人從事服裝業,其中女性從業人員超過80%。在這些起早貪黑、拿著微薄薪水的女性工人們背后是無數血汗工廠。
由于孟加拉國勞動力充足,薪資水平又低,很多外國服裝廠選擇在孟加拉國落戶,雇傭當地人為員工。
這些員工的整體識字率只有50%左右,而服裝制造是一件低技術的工作,文化水平并不會影響工作效率,反而更方便工廠主人牢牢控制員工。
她們被圈禁在狹小昏暗的廠房里,用粗糙的雙手制造精美的衣服,身上卻穿著堪堪蔽體的布條。工廠規定的工作時間是12小時,但員工的實際工作時間要遠高于這個數字。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換來的薪水起初只有每個月7000塔卡(合約420人民幣),工廠還常常拖欠工資。
2014年8月2日,達卡一家服裝廠的1600名工人進行了五天的絕食抗議,要求支付3個月的拖欠工資及開齋節獎金。
此后抗議和游行活動幾乎年年都有,但服裝廠普通制衣工的薪水也只是象征性地被提高到了8300塔卡。
薪水低不說,工人們還可能面臨工作環境的安全隱患。很多服裝工廠非常簡陋,廠房就由幾層鐵皮,幾根鋼管支撐,沒有其他加固措施,也沒有疏散通道。
2013年4月24日,達卡的拉納廣場大樓坍塌,1134名工人被活埋,2500多人受傷,堪稱全球制衣業史上最慘重的工業災難。
這事兒發生在早上八點整,工人們剛進廠房,整棟大樓轟然倒塌,灰塵滾滾,慘叫聲此起彼伏。
生還者回憶,頭一天他們就發現墻壁裂了個大口子,可是廠長拍著胸脯保證「沒事兒,明天照常上班」,結果第二天廠房直接變成了亂葬崗。
不過,話說回來,孟加拉國的經濟騰飛吸引了很多外國投資者,也確實帶富了一小撮人。
達卡雖說人滿為患,房子蓋得比俄羅斯方塊還要緊湊,但依然有一些鬧中取靜的富人區,比如高爾山1區、高爾山2區巴拿匿。
這里的樓房視野好,環境好,與中國的高檔住宅小區并無二致,樓里光保安就配了十幾名,甚至電梯上都安排了專門的人來負責按按鈕。
在達卡,一杯咖啡能賣到500塔卡,合約三十塊人民幣了,價格跟國內的星巴克不相上下,在當地可謂天價。這大概是因為孟加拉人不喝咖啡,咖啡只賣給外國人的緣故吧。
《我不是藥神》里說,這世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為了治療「貧窮」這場病,孟加拉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在2024年,剛有起色的經濟還是接連遭遇了重擊。
先是2024年7月步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經濟失敗國家」的后塵,居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45億美元的貸款紓困。
接著,領導孟加拉國取得顯著經濟成就的哈西娜政府,在2024年8月因學生不滿公務員配額制的抗議,而慘淡下臺。
親印的哈西娜政府倒臺后,孟加拉與印度間的蜜月期也隨之結束。今后孟加拉是否能走出動蕩局勢,找到產業升級的新方向,并繼續保持經濟奇跡,答案只能交給時間了。
點擊此處觀看完整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