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小(左三)、王汝芳(左四)、陸亞云(右一)等首批取得長期照護師證的代表合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攝
今年“五一”前夕,我國一個新的職業工種——長期照護師,有了職業證書。
4月28日,家住江蘇省海安市的49歲的王汝芳領到了編號為“000001”的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000001”號證書意味著王汝芳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全國長期照護師初級工考試的考生。拿到證書后,王汝芳很激動:“沒想到能在我這個年紀拿到一個國家認可的證書。”
王汝芳所在的提供居家照護服務的公司共有30多人報名這場考試,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冬表示,公司長期面臨招工難、用人難的問題,其中一大原因是行業吸引力差,而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將有助于緩解這個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證,更代表著從業者穩定的‘飯碗’和被認可的社會地位”。
此前,王汝芳在街邊擺攤賣小吃,父母生病之后因為需要人照顧,她便關了小吃攤。后來,經朋友介紹,王汝芳開始從事這個職業,“剛開始做的時候挺忌諱的”。
因為居家照護服務的重點對象是失能老人,處理他們的排泄物也在服務范圍內。如何給這些人員提供高質量的照護服務,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所幸的是,王汝芳堅持了下來。她看到自己的服務讓這些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老人們臉上的笑容變多。
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機會
在考取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之前,王汝芳持有的證件是養老護理員證。江蘇省南通市醫療保障研究會會長顧忠賢介紹,養老護理員的服務對象是所有老年人,比長期照護師的服務對象更寬泛,后者服務的是需要更專業照護的失能人員。
江蘇南通長護險產業園展示的智能家用照護床,可以自動處理失能人員排泄物,圖中左側的機箱用來存儲排泄物。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攝
長期照護師是國家為加強長期照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促進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高質量發展而設立的新工種。南通市是我國第一批試點長護險的城市,從2016年就開始開展這項工作。顧忠賢介紹,試點工作剛開始時,吸納的就業人員主要是“4050就業困難人員”(“4050就業困難人員”指,勞動年齡段中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本人就業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業條件較差、技能單一等原因,難以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的勞動者——記者注),隨著工作的開展,從業人員的學歷變高,再到后來,一些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也加入進來。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從剛開始的約50歲降低到約46歲。
進入長期照護行業后,曾經的就業困難人員有了穩定的收入。在南通市,他們每月收入5000-6000元。目前,南通市相關從業人員已超1.2萬人。
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落地之后,將會進一步提升這個職業的吸引力。4月19日,王汝芳在南通市參加了全國首場長期照護師初級工考試。她為準備這場考試花了小半年的時間,此次考試中協助老人進食的項目,她在日常工作中比較少接觸。“通過這次準備考試,我掌握了這一項技能,以后如果有老人需要,我也可以為他們協助進食了。”王汝芳說。
另一家提供居家護理服務的公司負責人王俊分析說,行業現有服務人員缺口顯著,護理專業技能薄弱,此次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不僅是行業權威的認證,更開啟了這一職業發展的“黃金賽道”,也為機構破解人才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國家醫療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滔表示,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巨大的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對專業化、職業化長期護理保障與服務呈現出龐大而剛性的需求,需要相關長期護理服務人員近千萬人,長期照護師的出現有助于提升長護服務質量,助推康養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就業創業,也是推動銀發經濟的有力舉措。
據悉,長期照護師的報考條件包容性強,無學歷、專業限制,只要年滿16歲、身體健康,均可報考。顧忠賢認為,這能夠為社會上廣泛的人群提供就業崗位,考取證書之后,就可以去定點評估機構、上門服務機構等長護系統中就業。
實際上,市場已經表現出對長期照護師的看好。此次考試雖然只有100人參考,但是實際報考人數超900人。顧忠賢說,他們并沒有進行廣泛宣傳動員,這個報名人數遠超預期。關于踴躍報名的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業內對這個證書的認可;另一方面,長護險經過了近10年的探索,已經培育出了一大批照護服務人員,行業發展比較健康,收入較為穩定,職業認可度比較高,勞動者從事這一職業的熱情也比較高。
陳冬表示,接下來,公司會安排員工全部報考長期照護師。
長護險將有力助推銀發經濟
江蘇醫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亮表示,首批長期照護師持證上崗,標志著我國長護行業職業化、專業化進程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全國首場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考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攝
長期照護師是為長護險新增的職業工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至少在49個城市試點了長護險。南通試點長護險近10年來,培育了很多機構,解決就業的同時,還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相比于其他試點長護險的城市,南通創新性地開發了輔助器具項目。記者在南通的長護險產業園看到了這個創新制度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的成果——已經研發出來的有智能家用照護床、智能外骨骼機器人、智能坐便椅、智能移位機等。
其中,家用照護床主要用來解決護理失能人員的一大痛點——處理排泄物。這個機器通過抽污、溫水沖洗、暖風烘干、殺菌除臭四大功能幫助失能人員全自動清潔大小便。
南通市釋放出來的銀發產業機遇吸引了企業家施東來此發展。施東是一家生產汽車零配件廠家的負責人,一次偶然的機會收購了一家可以生產智能家用照護床的公司,并將這家公司從福建搬遷到了南通。
據了解,市面上可以生產智能家用照護床的廠商有300多家。施東所在公司生產的智能家用照護床通過負壓吸取排泄物,并搭配可重復使用的穿戴式“尿不濕”,僅這個“尿不濕”就有5項專利。
相對于汽車配件行業,施東更看好養老護理行業。在他看來,長護險在全國推行后,養老護理行業將進入爆發增長期。
顧忠賢也認為,長護險制度全面建立、以社會基本保險制度為依托后,每年都會有長護險基金購買相關服務,必將對全國的銀發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上述在長護險產業園展示的智能家用照護床已經在南通的一些機構中使用,目前還沒有納入長護險輔具服務目錄,“我們正在進行調研,時機成熟時,可以考慮把它納入到輔具的服務目錄中。”顧忠賢說。
在南通參加長護險的參保人,每人每年有8000元使用輔助器具服務的報銷額度,其中長護險基金和個人按4∶1的比例來分擔。顧忠賢表示,如果智能服務機器人納入目錄,可以通過租賃的形式反復使用,將大大減輕參保人家庭的負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