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一場關稅戰,正將中美經貿關系推向極限。而最極端的情形正在輿論場上頻頻出現:“7萬家美企全面撤離中國市場”。聽起來像是威脅,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場集體自殺。
據2025年度《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數據顯示,目前超過7萬家美企在華投資興業,累計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年銷售額超過6000億美元。平均利潤率接近9%,是這些企業在全球主要市場中難以復制的優等生。而在這些數字背后,不只是資本回報,更是一整套難以替代的生產體系、消費市場與戰略空間。一旦全面撤離,中國市場的損失不言而喻,但真正無法承受重擊的,是這些美企自己,是美國制造業,是美國資本市場背后的泡沫幻象。
我們必須看清一個現實:美企在華經營,早已從簡單的“設廠—出口”演變成“深嵌—融合—共生”。
像特斯拉這類“內產內銷”的企業,在中國不僅建廠賣車,還依靠中國強大的產業配套完成零部件本地化,節省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供應鏈成本。而像蘋果這種“內產外銷”的代表,則用中國制造的高效率、高性價比撐起了它全球利潤的核心支柱?!肮湣币坏┟撾x中國,蘋果的整條供應神經就會面臨癱瘓風險,庫克嘴上說要“去風險”,但身體卻在中國加倉,這是對市場的真實選擇。
因此,所謂的“全面撤離”,聽起來是政治威脅,實質上卻是經濟自毀。美國若真的強推關稅極限、迫使美企集體撤離,那不是割中國的肉,而是斷自己的根。第一,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14億人口、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全球任何一個品牌放棄這里,等同于主動退出全球競爭;第二,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是全球產業鏈最完整、最具彈性的地區,轉移至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可比性;第三,中國的營商環境與制度穩定性在亞太區域中依然保持高水準,而這恰恰是長期資本最重視的因素。
說到底,美企不是不明白,華盛頓政客才是最短視的那群人。為了所謂“美國優先”,他們鼓動企業撤出中國,卻根本不考慮誰能替代中國的制造能力。越南?馬來西亞?印度?這些國家連一個像樣的電子零部件配套體系都無法建立,更別說承接上億級別的出貨量。真正聰明的企業從不被意識形態綁架,因為他們的賬本早已說明一切,利潤、效率、市場、配套,全都寫著“中國”兩個字。
而從中方角度看,這場關稅戰是不得不接的牌。若不反制,便是默許,便是被動挨打。面對特朗普政府一輪又一輪的關稅訛詐,中國必須拿出強硬的態度和精準的反擊。
反制不代表對抗,而是構建談判的基礎。在國際貿易規則遭到美國肆意破壞的背景下,中國所采取的每一項政策,都不是情緒宣泄,而是系統性的應對設計。比如提高關鍵原材料出口管制、加征美國產品反制性關稅、推進與其他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協定,這不是意氣用事,而是結構性回擊。
那些鼓吹“脫鉤”“斷鏈”的聲音,表面上是對中國的威脅,實則已經反噬美國自身。2024年,美國對華出口額暴跌,對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也讓美國企業庫存成本激增,通脹難下、民生焦慮,選民對華盛頓的不滿正累積成新的政治風暴。就連美國商會都罕見發出公開警告:脫鉤會導致雙輸,甚至美方輸得更多。
現實面前,“撤離論”越叫囂,越顯得底氣不足。美企不是傻子,他們的投資不是基于“紅藍黨爭論”,而是基于市場邏輯和價值評估。如果真如某些政客所愿,美企7萬家全部撤離中國,不但將造成中國市場每年6000億美元銷售額蒸發,400萬人失業,美國也將在自身經濟結構上爆出不可承受之痛,資本外逃、制造業衰退、股市震蕩、就業流失、財政赤字……這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中美之間不是不能談,但談判的前提是對等,是互相尊重。強權壓不出公平,關稅贏不了未來。過去幾十年,中美經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不是政治安排,是資本選擇,是市場結果,是全球化邏輯下最自然的分工協作。如今若靠政治粗暴切割,只會讓所有人都失血。沒有贏家的貿易戰,終將讓最強硬者自食其果。
中國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絕不懼怕任何戰。面對威脅、面對訛詐,中國有足夠的戰略定力,也有強大的內需市場、產業鏈韌性和政策工具箱。7萬家美企如果真走,那不是脫鉤,那是斷鏈。斷的,不只是經濟的鏈,是資本的鏈、供應的鏈、全球信任的鏈,甚至是美國自己未來的命運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