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有這么一段話: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p>
把它翻譯過來的話:
自然界的“天氣”本質是清凈、光明的,因其蘊藏著生化萬物的德行(自然規律)且運行不息,故能保持永恒不墜。
若天氣陰霾晦暗(“天明”或為“天萌”,即昏暗),則日月失去光輝,邪氣通過孔竅侵入人體;陽氣閉塞于上,地氣(陰濁之氣)壅蔽于下,云霧渾濁不散,導致甘露無法降下。
天地之氣無法交通,萬物生機受阻,連高大的樹木也會枯死。
若邪氣不散、風雨失調、甘露不降,草木便會枯萎凋零;
若反常的賊風頻繁來襲,暴雨不斷,四季規律混亂,違背自然之道,萬物未至壽命一半便夭折。
唯有圣人順應自然規律,故身體無大病,萬物生機不竭。
具體怎么理解這段話呢?
王冰(唐代醫家)將“藏德”解釋為“隱藏大明之德”,認為天的德行內斂而永恒,如同人體的真氣需收斂保藏,否則會招致病邪。
張介賓(明代醫家)說:“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運不息,故曰不止”,強調自然規律的含蓄與永恒,人應效仿天道,內守精氣。
張志聰(清代醫家)提出“天地之氣交為生化之本”,若天地氣交受阻,則萬物生機斷絕,暗喻人體陰陽失和則百病叢生。
在我看來,
“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順應自然者方能健康長壽,“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則是以天地之氣不交通比喻人體氣血不暢,點明生命依賴內外平衡。
李冰(易象文化)“將‘天氣’比作人體的‘生態系統’,清凈光明代表身體機能未被破壞的狀態。現代人熬夜、飲食不節,如同‘天地四時不相?!瑢е隆囱虢^滅’——亞健康與早衰。”
彭鑫博士(中醫養生專家)認為天人相應不是玄學,而是科學。比如“白露不下”對應現代人因空調房久待,皮膚腠理閉塞,排汗不暢,毒素積累成病。
個人認為,這段話本質是“系統論”:人體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熬夜(逆冬藏)、壓力(逆春生)等于人為制造‘賊風暴雨’,破壞系統穩態。
對現在的人而言,
“天明則日月不明”對應熬夜黨晝夜顛倒,導致陽氣閉塞、免疫力下降(易感冒、疲勞),如同“地氣冒明”——陰濁之氣上泛,頭腦昏沉。
長期吹空調,冷風(賊風)侵入大椎穴,導致肩頸僵硬、鼻炎頻發,正是“邪害空竅”的現代版。
霧霾天(云霧渾濁)影響肺臟呼吸,類比“白露不下”——身體津液代謝受阻,易生痰濕、痘痘。
冬天穿露腳踝(逆冬藏)、夏天過度貪涼(逆夏長),如同“與道相失”,導致痛經、關節病等“未央絕滅”的后果。
所以,
《黃帝內經》的這段話,既是自然規律的總結,也是人體健康的隱喻。其核心可概括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作息飲食合于四時。
減少欲望雜念(藏德),保護陽氣(避賊風),如同手機省電模式延長壽命。
健康是整體生態的平衡,而非局部癥狀的修補。
正如網友所言:“最好的藥方不是治病,而是讓身體回歸‘清凈光明’的本然狀態?!?/p>
聲明:以上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