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假如我是一個研究生(節選)
文|王汎森
七 在做學問的過程中,尋覓、困惑、挫折是不可少的
人們當然不希望碰到困惑、挫折,這里只舉一個例。陳寅恪寫《柳如是別傳》長達十年,其中為了考證錢謙益與黃毓祺的關系等公案,遲遲未能理清并獲得確切答案,史學大師顯然挫折萬分,他在《箋釋錢柳因緣詩,完稿無期,黃毓祺案復有凝滯,感賦一詩》中這樣感嘆道:
然脂瞑寫費搜尋,楚些吳歈感恨深。紅豆有情春欲晚,黃扉無命陸終沉。機云逝后英靈改,蘭萼來時麗藻存。拈出南山一公案,可容遲暮細參論。
后來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花了很長的篇幅討論錢、黃的關系,不過學界對此仍有爭議。舉這個例子是說明,在研究的過程中,挫折與困惑是如何惱人。但是這一段挫折對于《柳如是別傳》最后一章也不是全無貢獻。它所逼出的種種設想與考證,仍然有開拓性價值。
事實上,困惑與挫折常常逼迫我們省視自己的對錯、冷眼看自己的可能性與局限性,并盡量開拓自己,開發自己原先所未有的能力與契機。同時,也可能因為是對于當時約定俗成的知識提出挑戰,故而是產生新知識的時候。即使是因此而了悟“此路不通”,也是一種知識上的貢獻。
我曾問過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他最有價值的學術貢獻,通常長成什么樣子?他說,通常是在發現的過程中有困惑、挫折,而投到一流學術期刊時,一開始并不被完全接受,在經過幾個來回之后終于成功刊出的論文。史學家嚴耕望認為他自己非常有創獲的一篇論文《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在寫作及刊出過程中也是充滿困惑與挫折。
我個人的若干研究經驗,也多少印證這個道理。我往往在材料或現象看似互相矛盾,或不可解,或與約定俗成之見有所不合時,充滿困惑與挫折,逼使自己往上頂一格,尋求一個更具解釋性,甚至更為宏觀的解釋。
我始終認為在研究的過程中,水到渠成、觸手成春的工作,當然是有的。唐末武將高駢的詩“不知子晉緣何事,才學吹簫便得仙”的事情當然所在多有。不過,挫折、困惑之后,凝練而成好的結果則是更為常見的。
(見《天才為何成群地來》,略有刪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