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 劉 燕
云岡石窟第一窟窟頂紋飾(局部)。
紋飾,可謂中國文化無聲的語言,既是審美的載體,也是思想與信仰的物化表達。依附于造像空間的云岡紋飾,作為公元5世紀歐亞文明碰撞的結晶,堪稱文明中轉站、風格分水嶺、技藝教科書,以立體化的雕刻語言,實現著從裝飾到敘事的功能突破。自2020年以來,《云岡紋飾全集》(以下簡稱《全集》)編纂團隊以云岡紋飾研究為線,致力于將一個個歷史碎片存錄、串聯起來。作為美術領域云岡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全集》今年正式付梓,在時代浪潮中激蕩起新的美學回響。
這部包含18卷本的巨著,集合多學科優秀研究成果,以建筑空間與紋飾形制為分類依據,涵蓋10類紋飾譜系,體現了云岡紋飾的三重中心——以造像為中心的背光、天衣瓔珞、飛天伎樂紋飾;以建筑為中心的窟頂、門窗、龕券紋飾;以佛教敘事為中心的塔柱紋飾、故事紋飾及邊飾等。為做好編纂工作,團隊成員與青島出版社編輯、各領域專家學者等,沿著絲路文脈,探尋鮮卑族的原生地,并多次前往山西的云岡石窟、大同市博物館,以及內蒙古的盛樂博物館、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等地,開展現場調研,采集圖像信息。以此為基礎出版的《全集》,既填補了云岡紋飾藝術研究的學術空白,也為中華文化基因庫存入新“標本”。
數字技術的加入,為云岡紋飾提供更多打開方式。通過手繪與數位屏板繪相結合,團隊將大量雕刻紋飾還原為粉本形態。線描圖、雕刻圖稿、色彩圖稿以及各類分層圖等,使讀者能夠便捷地欣賞石窟中因位置特殊、尺度巨大或被遮擋而難以辨認的精美紋飾。如云岡石窟第6窟的中心塔柱,目前尚無法實現3D掃描,團隊便采用三維建模與紋樣因子重構的方法,還原重龕、角隅紋飾的疊加關系,令讀者可以全方位領略其獨特魅力。“云岡紋飾粉本”數字化案例庫的建立,進一步便利了矢量紋飾的編輯、檢索與轉化。未來,這些紋飾可以被應用于服裝設計、文創設計等領域,使學術成果轉化為出版成果、出版成果轉化為經濟成果,為現代生活貢獻美的力量。
當希臘柱頭遇上鮮卑穹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創造出中西合璧的新范式;當波斯連珠紋沿絲路東傳,在與忍冬紋、蓮花紋的融合中締造民族美學新風尚,云岡紋飾連接起絲綢之路藝術文脈,其中隱藏的文化交流密碼,為講好既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的文明故事提供寶貴資源。這就要求對云岡紋飾的研究,不是簡單的圖譜研究,而是蘊含著紋飾標識功能、加固功能和審美功能的整體譜系研究。正如著名學者、圖案專家張道一先生所說,要“把云岡石窟放到國際交流,放到人類文化之林,放到民族總文化之內去思考”。《全集》系統梳理了云岡紋飾的譜系發展規律,并試圖從中挖掘中華藝術傳統與文化精神,從美的視角深度透視各民族文化交流之路。
《全集》的出版,既為云岡學研究夯實地基,也培育了一批新生力量。5年來,團隊中的一些學子從本科讀到碩士,從碩士讀到博士。這批優秀青年學者不斷為云岡學注入新鮮血液。形成一部書,帶動一個學科,培養一個團隊,這個初衷似乎正在慢慢實現。
中華民族向來重視紋飾藝術,“以紋表意”“以紋飾質”是中國人思想內質的外在表現,故披圖尋覽,以形下之器體悟形上之道,是傳承文化發展之繼業。相信這套紋飾圖典將進一步深化云岡學研究,為傳統紋飾融入當代生活提供有益借鑒。美哉,云岡紋飾!
(作者分別為《云岡紋飾全集》主編、執行主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1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