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這10道非遺美食,沒吃過等于白來!”
江南水網(wǎng)縱橫,稻菽飄香,素稱魚米之鄉(xiāng),
其飲食文化肇始于春秋吳越,歷經(jīng)六朝融合、明清鼎盛,終成中華美食之翹楚。
淮揚(yáng)菜以刀工如筆,勾勒出江南的靈秀,
其「和精清新」之妙,早在《尚書》中便有「淮夷貢魚」的記載。
至明清時,運(yùn)河漕運(yùn)鼎盛,鹽商云集,催生了「東南第一佳味」的淮揚(yáng)盛宴,
如拆燴鰱魚頭、清燉蟹粉獅子頭,皆以文火慢燉,熬煮著歲月的醇厚。
金陵菜自六朝定都便染上王氣,
《隨園食單》載其十六道名菜,鹽水鴨香透秦淮,鴨血粉絲湯暖潤市井,
更有「建康七妙」的傳奇——餅可映字,醋可作酒,足見其精致。
蘇錫菜偏甜,櫻桃肉因乾隆青睞而名動宮廷,
無錫云林鵝則得元代倪瓚真?zhèn)?,連袁枚亦為之傾倒。
此四地風(fēng)味,如古琴四弦,合奏出江蘇飲食的華彩樂章。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江蘇飲食亦深植于民風(fēng)民俗。
揚(yáng)州早茶「皮包水」的雅趣,
以魁龍珠茶配三丁包子、燙干絲,在茶香氤氳中演繹著慢生活的詩意。
年節(jié)時分,南京「十景菜」以十樣時蔬炒就,寓十全十美之意;
徐州「霸王別姬」以鱉雞同燉,暗合楚漢傳奇;
蘇州「蘇造肉」因乾隆賜名而流傳至今。
更有文人墨客為其增色,
楊萬里贊淮白魚「天下眾鱗誰出右」,朱自清筆下的燙干絲「清淡、清香、清爽」,
皆成飲食文化的注腳。
南京蟹黃湯包
乾隆爺都夸過“好吃”的金陵一絕。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
吹口氣都能晃悠,里頭裹著金燦燦的蟹黃蟹肉混著鮮雞湯,
咬開個小口吸溜湯汁,鮮掉眉毛!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路過龍袍,鄉(xiāng)民們用蟹黃蟹肉和豬肉調(diào)餡,蒸出這“乾隆湯包”,
老爺子吃得龍顏大悅。
后來老師傅們改良配方,33道工序精雕細(xì)琢,連包子褶都捏出菊花樣,
2007年直接入選南京非遺,2008年又升格成江蘇非遺。
現(xiàn)在去龍袍,秋天能吃到熱騰騰的湯包宴,配著茼蒿湯解膩,一口下去渾身舒坦,這才是老南京的煙火氣!
靖江蟹黃湯包
這碗裹著江風(fēng)海韻的“可食用非遺”,產(chǎn)自江蘇泰州靖江。
薄如蟬翼的面皮裹著金黃蟹油與雞湯凝成的琥珀色凍餡,輕輕一提,湯汁便在皮內(nèi)搖曳生姿。
2009年,這傳承兩百年的手藝入選江蘇非遺,
當(dāng)年靖江廚子湯老二為接駕,
誤打誤撞將蟹黃雞湯包進(jìn)面皮,皇帝咬破薄皮濺了滿袖湯汁,卻因鮮美異常龍顏大悅。
如今這湯包仍守著老規(guī)矩:三十道工序拆蟹熬油,面皮要韌到能兜住滾燙湯汁,蒸制誤差不過十秒。
吃時先用吸管吮湯,再嚼蟹香,配著姜絲醋,暖意從舌尖直抵胃袋,
恰似靖江人對手藝的執(zhí)念,經(jīng)歲月熬煮愈發(fā)醇厚。
南京鹽水鴨
2011年入選江蘇非遺名錄。
這道被老南京人喚作“桂花鴨”的珍饈,
皮白如玉,肉嫩似脂,用最簡單的鹽與水調(diào)出鴨肉本真鮮甜。
相傳梁武帝癡迷此味,催生出“炒鹽腌、清鹵復(fù)”的古法,讓鴨肉在時光里醞釀出咸香,連鴨湯都泛著金黃油花。
中秋前后桂花飄香時制作的鴨子最為絕妙,鴨肉沁著淡淡花香,
咬一口,豐沛汁水在齒間迸開,肥而不膩的口感像極了秦淮河的溫潤。
南京板鴨
產(chǎn)自江寧湖熟鎮(zhèn),用鹽鹵腌制風(fēng)干而成。
這道六朝古都傳了六百多年的手藝,2007年就成了省級非遺。
傳說梁武帝被困臺城時,百姓用荷葉包著鹽鴨當(dāng)軍糧,為防變質(zhì)壓成板狀,這才有了"琵琶鴨"的雅號。
清代時,官老爺們拎著板鴨走親訪友,連皇帝老兒都惦記這口,所以又叫"貢鴨"。
板鴨皮白如玉,肉紅似琥珀,骨頭帶著翡翠光,咬一口酥香纏綿,
咸鮮里透著老鹵的回甘,配碗熱粥或是黃酒,金陵城的煙火氣全在舌尖化開了。
常州大麻糕
2020 年被列為非遺項(xiàng)目。
這金黃酥脆的小吃藏著160多年的煙火氣。
清咸豐年間,長樂茶社的王長生師傅用三倍油酥包進(jìn)酵坯,
創(chuàng)制出這口皮薄餡厚、蔥香撲鼻的點(diǎn)心。
當(dāng)年車夫轎夫們揣著它跑碼頭,后來竟火遍常州城,
連乾隆爺微服私訪時都被香味勾住腳,嘗過直夸"酥松香脆有回味"。
這麻糕講究現(xiàn)烤現(xiàn)吃,老師傅們凌晨三點(diǎn)就開爐,面團(tuán)在手里翻飛如蝶,貼進(jìn)炭火烘烤的麻糕桶。
咬開脆殼,咸甜餡心裹著豬油香在舌尖化開,甜口像蜜糖裹著桂花香,咸口則像咬到剛炒出的蔥花蝦皮。
揚(yáng)州三丁包
是淮揚(yáng)點(diǎn)心的魂兒,2008年隨著富春茶社的“茶點(diǎn)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
這包子講究“三鮮一體”,
雞丁得用隔年老母雞,肥嫩不柴;肉丁選五花肋條,膘頭油潤;
筍丁跟著時令走,冬筍脆春筍嫩。
乾隆爺下江南時,御廚為了討好龍顏,
把海參、蝦仁這些貴價貨和三丁混成五丁包,
后來民間改良成平民版,用蝦汁雞湯調(diào)餡,照樣鮮得掉眉毛。
包子皮像棉花般蓬松,咬開褶子,鹵汁浸透面皮,雞嫩、肉香、筍脆在嘴里打滾,
配著富春獨(dú)創(chuàng)的“魁龍珠”茶,珠蘭香、龍井味、魁針色三重奏,吃撐了都舍不得放筷子。
翡翠燒賣
這抹翠綠源自民國初年,創(chuàng)始人陳步云為滿足茶客吃素餡點(diǎn)心的需求,
用梅嶺青菜葉剁茸,混著火腿末、糖油調(diào)出清甜餡心。
面皮搟得薄如蟬翼,蒸熟后透著翡翠光暈,咬開時青菜的鮮甜混著火腿咸香在舌尖化開,
像把整個揚(yáng)州的溫婉都包進(jìn)了這朵“綠牡丹”里。
2008年這道手藝隨著富春茶點(diǎn)制作技藝一起入選國家級非遺,
如今在揚(yáng)州早茶桌上,它仍是那個讓老茶客瞇著眼說“要得甜先放鹽”的經(jīng)典味道。
太湖船點(diǎn)
誕生于明代游船畫舫,糯米粉與粳米粉按黃金比例揉成團(tuán),
師傅們用麥汁、南瓜汁調(diào)出七彩面團(tuán),
指尖翻飛間,金魚擺尾、白鵝引頸,連螺螄殼都刻著紋路,活脫脫把太湖生靈搬上了餐桌。
2016年它正式入選江蘇非遺,
如今在無錫黿頭渚還能看到傳承人現(xiàn)場表演,面團(tuán)在竹片小梳子間幾番跳躍,蒸籠一開,
熱氣裹著玫瑰、薄荷香直往鼻子里鉆,咬一口,軟糯里透著江南的甜,叫人舍不得咽下。
無錫小籠包
被列為市級非遺項(xiàng)目。
說它皮薄如蟬翼真不夸張,拎起包子皮能透光,
咬開個小口,滾燙的鮮湯“呲溜”就往嘴里鉆,這湯汁可是用豬皮凍熬的,凝成固體后剁碎了拌進(jìn)肉餡,
蒸籠里一化便成了金黃油亮的湯汁。肉餡講究三肥七瘦,混著姜蔥水打上勁,
甜津津的口感是無錫人獨(dú)有的味覺密碼,咸甜交織得恰到好處,吃三個不膩,五個才過癮。
這口美味能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
傳說當(dāng)年皇帝老兒下江南,在無錫南禪寺附近嘗了這包子,龍顏大悅,
從此“小籠饅頭”的名號就跟著御輦傳遍了大江南北。
淮安文樓蟹黃湯包
是道光年間傳下來的舌尖絕活。
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卻兜得住一兜滾燙的蟹黃鮮湯,
老母雞、蟹膏、蝦米熬出的脂凍,蒸熟后化作金黃湯汁,晃悠著勾人。
吃法也講究,得用筷子尖戳個小口,先嗦湯再啃皮,蟹香混著姜醋在嘴里炸開,暖得人渾身舒坦。
2009年這手藝成了江蘇非遺。
夾一筷透光湯包,嘬口滾燙鮮甜;
撕塊酥脆麻糕,碎屑沾滿指尖——江蘇非遺美食早已化作舌尖上的時光機(jī)。
從龍袍鎮(zhèn)飄香的蟹黃蒸汽,到秦淮河畔斬不斷的鹽水鴨香,
這些傳承百年的老味道正裹著人間煙火,在街角蒸籠里、老字號明檔前等您赴約。
挑個周末跳上高鐵,
讓南京的鴨血粉絲、靖江的琥珀湯包、揚(yáng)州的翡翠燒賣,
帶你在市井巷陌吃透江南的千年風(fēng)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