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在多個社交平臺上關于論文AI率“亮紅燈”的帖子引發熱議。
這部分網友反映,畢業論文中的原創內容,經一些系統檢測后,常被指出AI生成內容比例過高。
圖為網友發帖截圖
不少大學生分享了降低AI率的經歷:
有人反復修改結果導致語句生硬,有人被迫刪減精彩段落,更有甚者調侃,需故意“寫笨”以規避誤判。
據媒體報道,將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與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片段上傳至某常用論文檢測系統后,結果顯示,這兩部經典作品AI生成內容總體疑似度,竟分別達到了62.88%和52.88%。
圖為檢測結果截圖
面對這樣的檢測數據,不少大學生擔心自己的論文也會被誤判AI率過高,從而影響畢業。
有網友稱《滕王閣序》被判定AI率百分之百
1
多所高校檢測畢業論文AI率
有大學生花錢“求通過”
據了解,多所高校曾發文對畢業論文AI生成內容進行規范。
2024年,湖北大學本科生院發布通知,在本科畢業學生畢業論文審核過程中試行加入對文章使用生成式AI風險情況的檢測,如發現該論文檢測結果為“AI代寫高風險”,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修改。
圖為高校制定的相關要求截圖
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發文規定,若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將向學生發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糾;學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認真修改,由學院統一在相關平臺檢測通道進行復檢。
面對AI率檢測的壓力,有大學生開始向聲稱可以提供“降AI率”服務的店家尋求幫助。
這些服務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換同義詞、調整句子順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飾和口語化表達。部分商家甚至會先用自動化工具初步修改,再少量人工調整。
但這種“修改”往往使論文語言生硬,學術性降低,對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時反而弄巧成拙。更嚴重的是,學生“花錢包過”,還可能面臨詐騙和隱私泄露風險。
圖為熱搜截圖
2
專家提醒
AI論文反識別或存在誤差
“當前AI率檢測是AI技術融入學術領域的初期表現,其標準與技術均在發展和完善過程中。”中南大學講師關耳(化名)分析道。她認為,各高校的探索實踐也反映出,在學術層面,一個普遍適用的指導性標準尚未完全形成。
“除了標準不一樣讓人頭疼,AI檢測技術本身到底準不準,也是個大問題。” 關耳覺得“目前的AI檢測技術用起來還有些問題”,給出的結果最好只當個參考,不能完全以此來判斷一篇論文的好壞。
圖為網友評論截圖
據總臺央視新聞此前報道,目前國內有多個團隊正在從不同方向發力,進行AI論文反識別的檢測研究。一些學生和專家提醒,AI工具是根據它捕獲的海量信息進行的智能分析,但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可能存在缺陷,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關耳強調,一篇論文怎么樣,關鍵還是看學生有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創的東西。
據她觀察,目前多數高校對于AI生成內容比例超標的情況,處理方式與對待查重率超標這類明確的學術不端問題尚有不同,更多的是引導修改,而非直接等同于《學位法》中嚴厲處罰的代寫、剽竊行為。“這種審慎的處理,也說明大家已認識到AI檢測技術的工作原理存在一定局限性”。
對此,有媒體評論稱,“你的論文,AI來審判”讓學生苦于自證,是將工具判斷凌駕于人的判斷之上。引入AIGC檢測,究其原委,還是想引導學生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AI。如果用硬性規定逼著學生反復修改措辭以降低AI率,甚至用AI降AI,多少有些黑色幽默。
堵不如疏,在專家看來,強化師生的AI素養非常重要。不久前出臺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專門提出,要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近兩年,眾多高校都把人工智能作為通識必修課,不斷推動師生AI素養的提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綜合央視新聞、大河報、南方日報、網友評論等
編輯:姜浩峰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