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術心態:理性對話與多元共生
張明楷在浙江大學法學院講座(2024年10月)中指出,法學研究應當保持理性平和的學術心態,避免將學術探討異化為輸贏之爭。他倡導建立"觀點的自由市場",認為每位學者提出的見解都只是可能性答案之一,研究者需以開放姿態接納不同觀點,通過學術對話推動理論發展。這種主張突破了傳統學術論辯中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強調在包容性交流中實現知識增量。
二、方法論構建:雙軌并行與路徑進階
在2023年5月"中國法學研究方法創新與發展"論壇上,張明楷系統闡述了法學研究的雙軌路徑。他認為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并非對立關系,前者聚焦法律規范的本體闡釋,后者注重法律現象的社會科學解構,二者的有機融合能兼顧規范體系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運行的外部效果。這一方法論框架既堅守了法學的規范屬性,又拓展了研究的現實關照維度。
針對法學研習路徑,張明楷在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座(2022年11月)中提出漸進式學習策略。他主張區分解釋論與立法論的認知層級,建議初學者從法律解釋的基本功入手,在熟練掌握現行法律體系運行規律后,再逐步轉向立法完善層面的思考。這種路徑設計既遵循法學知識積累規律,又為學術成長預留了進階空間。
三、刑法研究的核心要素
(一)體系化思維養成
張明楷在中國政法大學刑法總論課堂(2020-2021學年)上反復強調階層式犯罪論體系的重要性。他認為這種遞進式分析框架能夠厘清犯罪構成要素間的邏輯關系,有效防范司法判斷中的概念混淆。這種體系化思維訓練不僅涉及知識結構的搭建,更關乎法律人思維模式的塑造。
(二)規范解釋的精密性
在復旦大學法學院報告(2019年11月)中,張明楷著重剖析了刑法語言的解釋邊界。他指出,刑法規范中細微的語義差異可能引發完全相異的解釋結論,因此必須建立對法律文本的敏感性,在尊重立法原意與適應社會變遷之間保持必要張力。這種觀點體現了規范主義解釋學的嚴謹態度。
(三)價值衡平的智慧
張明楷于西北政法大學講座(2018年10月)中闡釋了刑法機能的動態平衡觀,強調法益保護與人權保障的辯證統一。在南京大學法學院講座(2020年6月)中,他進一步提出實質正義的追求應超越形式合法性的簡單判斷。這種價值取向既堅持了刑法的社會保障功能,又守住了現代法治的底線倫理。
四、理論實踐的雙向賦能
(一)本土化理論建構
在西南政法大學研討會(2021年3月)上,張明楷強調刑法理論研究必須扎根中國司法實踐。他主張對域外學說進行"診斷式借鑒",即深入考察理論生成的社會語境,在中國法治語境中進行創造性轉化,避免陷入簡單的理論移植困境。
(二)政策與規范的協同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演講(2022年11月)中,張明楷系統論述了刑事政策與刑法適用的互動關系。他認為刑事政策應當發揮指導性而非替代性功能,通過政策導向與規范解釋的有機結合,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三)司法經驗的學理轉化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講座(2023年5月)中,張明楷將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定位為"規范與實踐的轉換器"。他建議通過體系化梳理司法智慧,提煉類型化裁判規則,使個案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學理認知。
五、知識譜系的拓展重構
張明楷在浙江大學交流活動(2017年9月)中倡導跨學科研究方法,主張借助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分析工具深化刑法問題研究。同時,他在武漢大學研討會(2018年7月)中提醒,國際刑法比較研究需秉持主體性意識,在借鑒域外經驗時保持必要的理論警覺。
六、學術創新的實現路徑
清華大學法學院學術交流會(2021-2022學年)上,張明楷提出"漸進式創新"理念。他強調學術突破應建立在充分的知識積累基礎上,通過填補理論空白、完善既有學說實現知識增量。在全國法學研究生學術論壇(2024年9月)中,他特別指出基礎理論研究與熱點問題探討的互補性,認為二者共同構成法學知識生產的完整生態。
結語
張明楷教授的學術思想體系呈現出鮮明的實踐品格與開放特質。其在方法論層面的多元兼容主張、在價值判斷上的平衡智慧、在知識生產中的創新意識,共同勾勒出當代中國法學研究的理想圖景。這些學術主張既體現了對法學研究規律的深刻把握,也彰顯了回應中國法治實踐需求的學術自覺,為構建具有主體性的中國法學知識體系提供了重要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