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兵 通訊員 王澤慧
5月9日,寧夏寧東能源基地的風裹挾著細沙呼嘯而過,在位于戈壁灘的寧東鐵路長城南站,白曉亮正半跪在鐵軌旁進行設備導接,手中的萬用表緊貼著信號機線纜接頭,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必須精確到0.1伏以內。
這是中鐵電氣化局寧東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信號專業副經理白曉亮參與的第16個重難點項目,也是他扎根西北邊疆的第7個年頭。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格庫鐵路,到賀蘭山腳下的寧東鐵路,這位退伍軍人的足跡覆蓋了大西北各地。
白曉亮冒雪在鴨子蕩站進行設備導接
2023年9月,白曉亮接到調令時正在新疆烏魯木齊動車所工地。面對公司委派的寧東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信號專業施工任務,他連夜整理技術資料,次日便跨越千里奔赴寧夏施工現場。作為信號專業負責人,他始終踐行“換位思考”的管理理念——每當編制施工方案時,他總以建設方視角模擬推演:若我是建設單位,最擔憂的施工堵點是什么?最需要的技術保障有哪些?正是這種“角色代入”思維,讓他在前期勘查階段便精準識別出古窯子站等22個車站信號設備改造的兼容性風險,并提前與設計院和寧東鐵路公司工電段對接優化倒接方案,避免后期返工。
白曉亮常對年輕技術員強調:“信號是鐵路的神經,差一毫秒就可能讓整條線路癱瘓,0.1伏的電壓偏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我們必須像繡花一樣對待每一條線纜。”他將部隊的標準化作業理念融入施工管理,要求團隊像執行作戰任務般對待施工流程,在施工中嚴格推行“三不動、三不離”施工禁令:未登記聯系好不動;對設備的性能、狀態不清楚不動;正在使用中的設備不動;工作完了,不徹底試驗好不離;影響設備正常使用的設備缺點未修好前不離;發現設備有異狀時,未查清原因不離。
2024年12月,寧東鐵路鴨子蕩站信號改造期間,面對既有線改造線路交織的復雜場景,白曉亮按照“三段式天窗作業法”:將每天240分鐘施工窗口拆分為設備預裝、倒接調試、聯鎖試驗三階段,精確控制到分鐘級銜接,在零下20℃的嚴寒中連續奮戰38個日夜,最終提前15天完成鴨子蕩站42個信號機、25組道岔、40個軌道區段的信號電氣化改造和電碼化升級改造任務,大大節省了成本。
大雨天氣下白曉亮帶領作業隊人員在線路上作業 圖片來自中鐵電氣化局
當被問及堅守西北的初心,白曉亮說:“當年參建青藏鐵路時,老師傅們用生命守護‘天路’信號暢通,現在該我們這代人把火炬傳下去。”翻開白曉亮的施工日志,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項目的技術參數:格庫鐵路各站軌道電路標調的誤差在1伏左右,合福高鐵聯鎖試驗數據復核37遍……辦公室墻上的寧東鐵路網線路圖,被他用紅筆標注出22個已完成項目坐標,連成一條橫跨千里的“信號長城”。
白曉亮表示:“從2002年至今,脫下軍裝換上工裝,我這二十多年就干了一件事:研究怎么把施工質量管到位,說白了,就認準一個理兒——安全是底線,質量必須擺在頭一位。”在這位信號尖兵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者的執著,更是一代中鐵電氣化鐵路建設者“以匠心守初心”的時代答卷。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