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近幾年一提“國產車”,大多數人都默認是電車?
仿佛“沒有新能源”,國產品牌就很難抬頭一樣。
哪怕你說吉利、長城、長安做得不錯,也常常有人潑冷水:“沒啥含金量,全靠堆配置、打價格戰。”
但星越L的出現,狠狠打了這個臉。
沒有新能源光環,不靠花哨營銷,這臺傳統的燃油SUV,卻在過去一年里悄悄賣出了26.7萬輛!
什么概念?
放眼整個油車市場,銷量排名比它高的,也就朗逸、軒逸、帕薩特這3款。
為什么它會這么成功?憑什么說沒有新能源車,國產車也能崛起?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
談到這個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會說:星越L能賣,是因為便宜、配置高。
但說實話,這樣的理解太表面了。
真正讓星越L脫穎而出的,并沒這么簡單,而是它在“產品力”和“定位邏輯”上,都動了真格。
譬如過去我們總調侃國產SUV:
車是挺大,空間卻很小;價格是便宜,用起來卻“塑料感”十足。
可星越L不是這么玩的。
拿軸距來說,星越 L 的軸距來到了2845mm,已經幾乎追平豐田漢蘭達(2850mm)。
可售價,卻只要人家三分之二左右。
空間大是一方面,底盤素質也不含糊。
拿麋鹿測試成績來說:大眾途觀、CR-V、RAV4這些“老牌合資”,一般成績在77km/h左右;
星越L呢?實測達到了79km/h,跟保時捷卡宴S一個級別。
雖然這不能完全證明,這輛車的底盤特別好,但通過數據至少可以說明,它的操控性是優秀的。
更別說它全系搭載2.0T發動機,零百加速控制在7秒多——
要知道,現在很多合資SUV,20萬起步還在用1.5T。
說到底就是一句話:這車的外觀耐看,內飾有質感,三大件不拉垮,連配置也舍得給。
既不靠電,也不靠情懷,就憑一身“硬實力”硬剛市場——它不火,誰火?
而且,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
這輛“在中國賣瘋了”的星越L,其實在韓國也火了一把——
只不過它換了個馬甲,叫做 Grand Koleos(大科雷傲),披的是雷諾的殼子。
結果呢?
去年11月份在韓國賣出了3900輛,12月份更是飆到了5300輛!
你可能覺得這數字一般,但要知道——
整個韓國市場,一個月的乘用車銷量也就12.4萬輛左右。
也就是說,這輛“換殼星越L”,直接干到了市占率4%以上的水平,成為雷諾韓國銷量的主力擔當。
你說這是不是國產車的勝利?
而且,更諷刺的是:
很多韓國網友在論壇上大夸特夸這車,“底盤穩”、“內飾豪華”、“性價比吊打日系”……
可他們可能完全沒意識到:
這臺他們視為“歐洲品質+法系設計”的SUV,骨子里,正是我們中國吉利制造的“國產燃油車”。
所以你看——哪怕沒新能源、沒政策補貼,甚至貼個“外國車標”,國產燃油車也照樣能靠產品力打動別人。
只不過,它在中國叫“星越L”,在韓國,叫“大科雷傲”。
同理,星越 L 能成功,如果把理想、問界的部分車型推出純油版,其實銷量也不會差。
因為你看現在,理想L7、問界M9 這些車,為啥能火?
不是它們省錢——起售價擺在這里,省不了幾個錢。
真正的原因在于,它們在設計、配置、用料、功能體驗這些維度上,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合資車的水平線?
哪怕拋開增程、拋開電驅,僅僅把這些“表里如一”的體驗放到一臺燃油車上,依然很能打。
所以,如果將它們現有的產品設計,搭配一套靠譜的動力總成,做成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燃油旗艦”——
消費者未必會拒絕,甚至可能會更放心。
因為變得更純粹了,有些消費者,或許還會更認可!
說到底就是,
星越L的熱賣不是運氣,也不是新能源浪潮“順帶捧紅”的幸運兒。
它的背后,是國產車在設計、體驗、空間、智能化、動力總成等多個維度上的厚積薄發。
所以我們真的該重新審視一個常見的誤解:
國產車的崛起,不是因為新能源風口,而是因為——它們自己“變強了”。
哪怕不談補貼、不談電動、不談“時代紅利”,它也能憑實力殺出重圍。
這才是吉利能撐起星越L的底氣,也是越來越多國產品牌,能站穩腳跟的真正底牌,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