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偶爾看朋友,貼父親母親的舊照片,感嘆父母也年輕過——還挺年輕漂亮的。再便是感嘆:一轉眼,母親已經是現在這樣了。
并非每個母親,一開始就是后來當母親時的樣子。
我獨立得早,高中畢業后就沒動家里的錢。后遺癥是:我媽至今不太爽。在我媽看來,她辛苦攢了錢,但沒能花在我身上,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意思。
——許多老媽都是如此,覺得自己攢了錢就是給孩子掙錢娶媳婦買房子的,結果居然花不出去,哼!
我媽將這點沒在我身上發泄出的精力,奔放地撒在了社區活動上:
小區里,從歌唱隊到朗誦組,從敬老院到戶外徒步,一個也沒拉下。全小區老太太大半是她擁躉。
逢端午節,有爬上六樓來送粽子的,“徐阿姨!當著大家我不好意思送!只好偷偷送!”我媽媽不要還不行,“您看我都拿上來了!還要拿回去,累煞哉!”
她帶我去一個養生館按摩肩膀,完事了老板要結賬,老板他媽轉了出來,朝老板怒吼:“我說過什么來哉?徐阿姨來你也敢收錢?”老板委屈:“我不知道這是徐阿姨……”“連徐阿姨你都不認識!真真叫我難為情煞!——徐阿姨,不要錢了,您來我們家是給我們面子……”
每次我回無錫,她都得打一溜電話,在七八個微信群里宣布“本周活動暫停,我要照顧我兒子了!”眾老人一時六神無主,號啕著要她快回來,“不然我們活動怎么開展啊!”
所以啊,想想,我媽也沒老,她比我還活得有滋有味呢。
——但其實這么想,也終究帶著自我安慰。
小時候,會覺得我媽跟我外婆不一樣,我和我爸媽不一樣。
等慢慢發現,我媽有些舉動,越來越像我外婆了;意識到自己越來越理解小時候看到的爸媽了,大概能明白些。
媽媽們也不是瞬間變化的,也是被生活造就的。
大多數媽媽,理論上,都可以比現在過得更自在,只是她們的人生,多少被我們帶偏了方向。
如果人生是騎車之旅,多了我們之后,她們的車后座就永遠多了一個左扭右扭的娃——那樣的感覺,自然大不一樣。
所以無論好還是不好,都最好記住:我們的媽媽們,是被時間與我們聯手磨洗成現在這樣的。
無論好還是不好,這么想了,許多事都會感受得深一點。
流行的敘事里,情緒不穩和各色應激多是年輕人們的專利,但為母則強,母親的形象多堅韌寬厚,對生活的風浪無所畏懼,但大概,每個媽媽都也有自己的心結,有自己過不去的坎兒吧?
許多細節,在年輕人世界,會是應激和心理陰影的體現;在長輩們,就容易被當做是怪癖。
但長輩們并不是天然粗放豪邁,沒有感覺。她們可能只是把沒紓解沒治愈的心結埋下了,日積月累,發之于外,便是一些我們不一定能理解的行為模式。
我見過不止一個自己都到了外婆年紀的媽媽們,親口承認過:她們好強,是因為更上一輩的偏心,承認過她們一邊愛她們自己的媽媽,一邊跟媽媽相處時渾身緊張,一邊也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
這點矛盾的情感,其實就可算老去的心結,只是她們未必肯說出來罷了。
除了贊頌媽媽們,也可以試著,跟她們說說她們的心結——當然咯,她們總會說“能有啥事,沒事”,或者“習慣了,過去了”,或者像我外婆說“笑笑吧,除了笑笑有什么辦法喃!”
許多母親為了孩子,或多或少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們對孩子的期望甚至苛求,某種程度上,也是她們自己人生經驗與缺憾的投射。
所以我覺得,對媽媽們的好,不一定是多言聽計從俯首帖耳,或是試圖成為她們希望你成為的樣子。
而是盡力地,讓她們可以輕松自在地,找到并且過她們自己想要的生活。
母親節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