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當媽的會發現,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母子之間的感情似乎也在變淡:孩子對媽媽的親切程度是一天不如一天,連稱呼也改成了一個字“媽”。
那種孩子小時候追著媽媽屁股后面不停喊“媽媽、媽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媽媽再也體會不到孩子對自己的強烈依戀感了。
“兒大不由娘”,提到這樣的情況時,很多寶媽都會嘆著氣說出這句話,認為孩子長大之后,有了自己的生活,自然和母親不那么親密了。
但是,我們會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長大之后都會和媽媽變得“生分”,有一些孩子仍舊會和媽媽很親,這是為啥呢?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孩子“知恩報恩”,但實際上,這和孩子的媽媽有更為直接的聯系。
為什么有些孩子長大后仍舊“跟媽親”,有些卻不會?
對于孩子長大后和媽媽親不親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其影響因素主要是孩子的主觀意識,表面看也確實是這樣。
但這個看起來是孩子主觀意識的因素,實際上卻是因媽媽的一些特質所產生的。
如果媽媽身上有以下這4個“特質”,孩子就算長大了也會“跟媽親”,很準!
一、不會將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連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問題,就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比如大部分喜歡批評、呵斥甚至打罵孩子的家長,他們認為自己這么做是“教育孩子”,但實質上是進行負面情緒的釋放。
這樣的行為,就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較大的刺激,從而導致孩子變得敏感,變得恐懼與媽媽相處等,長大之后,自然不會和孩子很親了。
那些不會將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的媽媽,將不會讓孩子的大腦(杏仁核)受到不良刺激,從而讓孩子的情緒更加穩定,對媽媽也不會產生太多恐懼和抵觸心理,在長大之后自然和媽媽仍舊很親了。
想要避免自己無意識地將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媽媽們需要做到這幾點:
①要懂得釋放和緩解自己的情緒,最好在進家門之前,將負面情緒緩解掉,做到不帶情緒回家。
②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由批評教育改為引導教育,比如孩子犯錯之后,我們要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可以怎么做,并對孩子予以支持,讓孩子去嘗試,而不是去吼罵孩子。
③給自己設定一個底線規則,就是準備發脾氣的時候,先“暫停”10秒鐘,這樣能夠明顯減少因缺乏沖動而導致的情緒爆發。
二、給孩子應有的“有效陪伴”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持續獲得高質量陪伴的家庭中,92%的孩子在成年后依然與母親保持著緊密的情感聯系。
要知道,感情是需要經營的,哪怕是母子之間這種天生的、強烈的親情關系。
那些從小到大都和媽媽很親密的孩子,往往會得到媽媽長期有效的陪伴,從而讓親情關系得以穩固提升。
有些孩子之所以長大之后和媽媽不親,就是因為媽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陪伴。
什么是有效陪伴?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陪伴的質量,遠比時間的長度更重要。”
有效陪伴,并不是說媽媽和孩子待在一起就行了,而是要起到對孩子成長“有效”的作用。
比如陪孩子一起看書、陪孩子一起玩玩具、陪孩子聊天等等,媽媽和孩子之間應該是有正面互動的,而不是單純的物理距離上的陪伴,或是人在心不在。
媽媽們該如何實現“有效陪伴”?要注意這幾點
首先,要有互動交流,可以是語言上的,也可以是肢體動作上的。
其次,要注意避免負面交流,比如給孩子講大道理、訓斥孩子、強行干涉孩子的想法等等。
三、對孩子保持足夠的尊重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被真正尊重的孩子,不僅與父母關系更親密,在人格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也更勝一籌。
說到尊重孩子,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足夠尊重孩子,但是我們要細問起來,卻會發現這些家長給予孩子的尊重其實并不是尊重。
比如有家長說“好吃的都給孩子”,看起來似乎是尊重孩子,但實際上這和尊重孩子毫不沾邊。
“好吃”是家長的主觀意識,“都給”是家長自己的意愿。所以,這恰恰是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真正的尊重,不是表面的迎合,而是深入骨髓地理解與包容。
只有那些真正尊重孩子的媽媽,才會迎來孩子從小到大的親切感。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呢?
①隱私上的尊重,比如作為媽媽,不可以偷偷翻看孩子的日記,不可以不經允許進孩子的房間等等。
②習慣、意識上的尊重,比如孩子的某些普通習慣、孩子的一些喜好、孩子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孩子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等等。
就像是孩子喜歡繪畫,家長就需要支持,而不是說主觀上覺得繪畫沒用,就不讓孩子畫畫。
③社交上的尊重,要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權利,而不是對孩子說“不準和學習不好的交朋友”等等。
四、接納孩子的錯誤與不足
楊絳先生所說:“孩子的錯誤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教育心理學專家指出:“孩子的每一個錯誤,都是學習的黃金契機。”
在包容環境中成長、被允許犯錯的孩子,成年后面對困難時的心理韌性比同齡人高出25%,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為突出。
所以,那些能夠包容孩子錯誤與不足的媽媽,往往能夠更好地維護親子感情,讓孩子長大之后人仍舊和媽媽很親。
但生活中,有很多寶媽并不懂得如何接納孩子的錯誤與不足,她們并不是不想,而是真的沒有這個意識。
怎么做才算是接納孩子的錯誤和不足呢?
①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錯誤,比如孩子做題做錯了,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找出錯誤原因,增強孩子的知識儲備。
這樣,家長就會更側重于引導孩子增長經驗與認知,而不是一味地說孩子“這么簡單都能錯”等無用的話了。
②認識到“完美”是不存在的,理解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犯錯的過程”,體會到“錯誤”其實就是經驗,而不是什么負面的因素。
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說的正是失敗是促進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語
總的來說,孩子長大之后如果和媽媽不那么親了,大概率和媽媽身上沒有這幾個特質有關。
反之,有這些特質的媽媽,孩子就算長大了也會“跟媽親”。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