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初年,梁啟超就說過,西方歷史淵源于希臘,希臘又以斯巴達和雅典最重要。這句話可以說準確概括了古典時代希臘世界的形勢,希羅多德也是這樣處理希臘史的,重點介紹的也是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城邦的歷史。這里我也根據希羅多德的記錄,把它們作為我解剖希臘城邦的案例。為了跟希羅多德一致,相關史實基本限于希波戰爭結束以前。首先介紹斯巴達。希羅多德對斯巴達歷史的敘述相當系統。首先是斯巴達人國家建立的情況。希羅多德告訴我們,斯巴達人是隨著入侵者來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第一個首領名叫阿里斯托德摩斯。這個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按照斯巴達人的習慣,本來應該選先出生的那個為國王,但斯巴達人不清楚雙胞胎中的哪個才是老大,一時難以決定。他們派人去詢問阿波羅神,阿波羅祭司則指示斯巴達人,讓兩個人都做國王,只是要對先出生的那一個更加尊敬一些。碰巧孩子的母親也希望兩個人都做國王,于是斯巴達人有了雙王制。
梁啟超解釋說,因為斯巴達國家的權力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國王不過是個祭司長和統帥,因此多一個少一個都沒關系。這個說法很精巧,但沒法說明為什么國王正好是兩個,而不是更多或更少。現代學者也提出了各種假設,但沒有一種能夠讓所有人信服,因此斯巴達人緣何要采用雙王制,到今天仍是一個謎。按照希羅多德的說法,斯巴達的兩個國王地位相當重要。斯巴達其他官職多是選舉產生,只有國王世襲繼承,而且享有各種特權。希羅多德說,斯巴達人尊敬國王的風俗不太像希臘人,更像蠻族人。希羅多德說,斯巴達最初治理得很差。直到公元前 9 世紀,得益于他們的賢哲和立法家來庫古的改革,斯巴達才擁有了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庫古給斯巴達人分配土地,確立軍事訓練制度,并且設置長老會和公民大會。但現代學者更傾向于認為,斯巴達的制度是在公元前7世紀到前6世紀才最終定型的,而且其制度的形成,和黑勞士制度以及征服美塞尼亞有密切關系。什么是“黑勞士”?接下來會說明。
原來斯巴達人征服拉科尼亞過程中,碰到了拉科尼亞南部的城市赫羅斯。這個城市拒絕服從斯巴達人的領導,斯巴達人征服它后,把當地居民降為黑勞士。公元前8—前7世紀,斯巴達人經過兩次長期戰爭,征服美塞尼亞,把大部分美塞尼亞人也都變成了黑勞士。對于黑勞士的地位,學界歷來有很多爭議。希臘人一般認為他們是斯巴達人的國有奴隸,因為他們需要耕種斯巴達人的土地,并且把收成的一半交給斯巴達主人。但黑勞士不同于一般的奴隸。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房屋和家庭,還能擁有某些財產,并且需要為斯巴達人服兵役,實際地位更接近農奴。斯巴達的特殊之處在于,有了黑勞士,斯巴達人從此不用為生計操心,但為了防止黑勞士反抗,斯巴達人只好放棄所有生活的享受和文化創造,長期接受軍事訓練,時刻準備應付黑勞士暴動。這樣的制度造就了斯巴達人軍事上的強大,但也讓斯巴達成為古典時代希臘的文化沙漠。聽到這里的你可以開動一下腦筋,想想古希臘的文化名人中,有哪個是斯巴達人!
斯巴達人征服美塞尼亞后,本來還想繼續擴張,但意外吃了敗仗。后來斯巴達人轉變策略,和周圍的其他鄰邦結盟。到公元前6世紀末,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大多數城邦都加入了這個同盟。同盟以斯巴達為一方,同盟者為另一方,古代人稱為斯巴達人及其同盟者,現代人因其成員主要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稱其為伯羅奔尼撒同盟。同盟的領導者是斯巴達人,加盟城邦平時自治,甚至相互之間可以作戰。但一旦斯巴達遭遇戰爭,則同盟者有義務出兵幫助。這個同盟讓斯巴達人控制了相當廣大的地區,擁有一支龐大的陸軍。希波戰爭中,參與抵抗波斯的主要是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城邦,其中大多數又是斯巴達的盟國,因此斯巴達天然成為抵抗波斯的統帥,連雅典都必須屈從于斯巴達的領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