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風拂過大學路,空氣中彌漫著書頁的油墨香與咖啡的醇厚。漫步在大學路街區,總有一種奇妙的感受——既有學院派的嚴謹與深邃,又有市井生活的鮮活與靈動。
書店、咖啡館、文創市集……與環繞街區的高校圍墻相互映襯,形成獨特的文化生態。在這里,書香與煙火氣彼此滋養,共同構筑了楊浦乃至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
五月,全長不過數百米的大學路,醞釀了一場文化與藝術的狂歡——“大學路美好書店節·KIC知識藝術節”。5月1日至5日,超60家全國頭部出版社、特色書店及文創品牌走上街頭,以100多個圖書、文創攤位“以文會友”。20余場知識分享會、10余場創意戲劇秀輪番登場,讓大學路再一次成為滬上文化愛好者的“朝圣地”。
選擇大學路街區,在書香與煙火氣中觸達城市的靈魂,是因為大學路的底氣。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實體書店依然在這里生生不息。
有的書店滿懷著歲月的痕跡,比如復旦舊書店,它的存在是一種堅守。實體書店生存不易,但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態度——紙本書籍的溫度與質感,是無法用電子數據替代的。讓舊書找到新知己,從舊書中獲得新知識,這是對舊與新的重新演繹。
悅悅書店則更偏向文藝與生活美學,一樓還設有咖啡區,可以點一杯咖啡,安靜地度過一個下午。這種“書店+咖啡”的模式,既迎合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讓閱讀變得更加愜意。
謎蕓館以推理文學為主題,代表了當代閱讀的另一種可能。店主是一位推理小說作家,店里常舉辦讀書會和作者分享活動,讓小空間成為同好者的聚集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推理迷。
書店不只是一個買書賣書的地方,更是人與書相遇的緣分。市集的到來帶來新的機會,讓書走出店面,與人直接對話,成為街頭風景的一部分。
大學路的魅力不僅在于書店,還在于它的市集。每逢周末市集開張,手工藝品、獨立設計、 vintage服飾、創意小吃出現,為大學路增添了煙火氣。
市集的氛圍輕松而自由,路人可以隨意駐足,與攤主聊天,甚至現場參與手工制作。這種開放式的文化互動,把大學路變成了“露天沙龍”。許多攤主本身就是附近高校的學生或校友,他們在這里展示創意、交流想法,成為楊浦創新精神的縮影。
大學路的獨特之處,來自它背后的“共生邏輯”——高校、書店、市集、咖啡館彼此依存,共同塑造了這片區域的文化性格。復旦、同濟、財大、上體大等高校為這里注入了學術底蘊,而街區的商業生態又讓這種底蘊更加親民。
這種文化生態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多方努力的結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商戶的堅守、市民的參與,缺一不可。楊浦在大學路建設中鼓勵實體書店發展,書店和市集的經營者們也積極創新,讓文化空間更具吸引力。
文化之于楊浦,是厚重的歷史,是取之不盡的資源,也是向“新”而行的軟實力。如何進一步打造文化“YOUNG本”?如何探索文化的“全新表達”?“大學路美好書店節·KIC知識藝術節”,不僅是一次商業活動,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破圈”實驗——當書店、市集、學術大咖與街頭藝術碰撞,大學路街區的書香底色,正被賦予更鮮活的生命力。
KIC創智天地的策劃并非偶然。作為楊浦區“大創智”示范區的重要部分,大學路一直致力于打造“知識型社區”,并且提供了一種“可漫步的文化體驗”——無論是淘一本舊書,逛一次市集,還是在咖啡館里發呆片刻,都是對城市靈魂的觸摸。
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擺設,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態度。正如“美好書店節”所倡導的:閱讀可以很輕松,知識可以很有趣,藝術可以很親近。
當一座城市的街區能讓人停下腳步、思考、交流,它的文化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一方讓思想自由生長的空間,這才是真正的“城市詩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