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0年5月18日,即墨政務網發布消息,當地的一特色農產品獲得了地理標志登記證書。
這其實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烹飪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增香提味的調料,吃餃子的時候也少不了它的存在。
大蒜,由張騫出使西域后被傳入種源,在我國已經有了非常悠久的種植歷史,世界范圍內,栽培已超過5000年。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種植歷史悠久,很多人愛吃,做菜少不了的食材,竟然也會有無人種植的困境。
在青島即墨地區有一種很有特色的大蒜,一度“消失”了40多年,差點人們就再也無緣吃到它了。
那這究竟是一種什么大蒜呢?它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會“消失”了40多年?
?【·消失40年后“復活”·】?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這種大蒜在青島是一種很有地域特色的種植物,并且還具有很悠久的種植歷史。
根據介紹,它至少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最早是從清朝嘉靖年間開始種植的,主要是在青島即墨地區的七級湍灣村的小月河兩岸種植的。
這種大蒜也因此而得名湍灣大蒜。
湍灣大蒜不光是一種食材,還是一種藥材,對治療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在清末的時候,它被銷往很多地方,小有名氣,甚至還成為了朝廷貢品。
但是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湍灣大蒜的命運就出現了轉折,一落千丈,種植面積逐漸縮減。
因為當時糧食對于民眾來說十分重要,吃飽肚子才是關鍵,而像大蒜這樣并非填飽肚子的必需品開始逐漸減少種植。
原本種植湍灣大蒜的土地全部種上了水稻,而湍灣大蒜也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退出了土地。
2015年,人們再次關注到了湍灣大蒜,尋找蒜種,打算重新種植,在小月河岸邊的一塊農田里,大約有6畝地,上面已經種出了綠油油的蒜苗,有好幾位農民正在給蒜苗鋪地膜。
而這些蒜苗在長大之后,收獲的正是湍灣大蒜。
其中有一位老農已經年過七旬,他家從前就一直在種植湍灣大蒜,即便后來這里的人不再大規模種植了,一些村民也會種上一兩分地,留著自己吃或者送人。
老農表示在自己小的時候,湍灣大蒜的種植收成就是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他自小就種,因此對于如何種出純正的湍灣大蒜很有經驗。
于是他被雇來做技術指導,幫助人們實現湍灣大蒜的“重現”。
因為蒜種有限,第一年就只種植了6畝,之后收獲會繼續種植,爭取在3年的時間里,將種植規模擴大到千畝。
湍灣大蒜的畝產量相比于普通大蒜要低一些,一般畝產在2500斤,收獲的少部分被拿到市場上售賣,價格卻是普通大蒜的好幾倍,能賣到28元每斤。
當湍灣大蒜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當地相關部門人員表示,也會將大蒜種植重新還給農民,這樣既能保住湍灣大蒜這一特色品種,還能幫助當地農民創收。
那么湍灣大蒜和普通大蒜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湍灣大蒜·】——?
2016年6月1日,青島新聞網報道,小月河岸邊的6畝蒜地成功收獲,而且收獲的蒜頭也具備了湍灣大蒜的紫皮、透心辣和粘蒜臼子三大典型特點。
因此這次的豐收也代表著曾經“消失”了40年之久的湍灣大蒜試種成功了。
不過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戶仍然對這種極有地域特色的種植物記憶猶新,它和其他的大蒜相比,有很多的特殊之處。
湍灣大蒜有三大特點,從外觀上來看,它最明顯的一大特點就是蒜皮是紫色的,而一般的大蒜蒜皮則是白色的。
而且湍灣大蒜拔出來之后,它的這種紫皮會越曬越紫,隨著蒜皮紫色的加深,它的辣度也會更加富集。
辣是大蒜的風味之一,湍灣大蒜的辣度很高,是因為其中的大蒜素含量要比普通的大蒜高五六倍,吃一下片就能很明顯地感覺到超強的辣度。
蒜泥也是眾多大蒜吃法中的一種,做出來的蘸水能給食物增添不一樣的風味,一般人們搗蒜泥都會用石臼。
湍灣大蒜搗出來的蒜泥粘性很強,能把蒜臼子和石頭做的搗柄都粘住,并且握著搗柄就能把三四斤重的蒜臼子提起來。
一般的蒜泥都是要現搗現吃,放上一段時間之后就會變味,而湍灣大蒜搗出來的蒜泥能久放不變味。
而湍灣大蒜之所以具備這些普通打算所不具備的特點也和它的種植地和種植方法有很大關系,后來人們在重新種植的時候也一直采用的都是老辦法,希望能夠種出純正的湍灣大蒜。
當地人還表示,不管什么樣品種的大蒜種在這里的土地,種上三年以后也能變成紫皮的大蒜,這與這里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有很大關系。
湍灣大蒜要在立冬前后頂凌種植,夏至后收獲,零下三到五度的低溫發芽,之后才能又比較好的生長。
這里的大蒜種植主要是用小月河的水來灌溉的,而小月河是大沽河的支流,這就造成了當地的土壤比較特殊,粘度比較高,像是黏土,比較容易塑性。
在種植湍灣大蒜的過程中,農民們不會使用任何化肥,而是使用雞糞或者牛糞來做肥料。
這樣種出來湍灣大蒜品質極好,蒜瓣個頭大還很勻稱,一般都是四到六瓣,皮還很容易剝掉。
湍灣大蒜是青島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它具有自身很多獨特的基因,也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喜愛,像這樣的農產品,在我們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
這些都是我們重要種質資源,是外來引進品種無法代替的,因此我們也要保護好這些“寶貝”,未來能夠讓更多的人品種到更多的特色農產品。
參考:
青島新聞網《消失40年湍灣大蒜重出江湖 有200多年歷史(圖)》,2015-12-10
青島新聞網《消失40年湍灣大蒜青島復活 始種于嘉慶年間(圖)》,2016-6-1
半島都市報《即墨區移風店鎮湍灣近百畝紫皮大蒜豐收,這樣的蒜營養價值挺高》,2018-6-4
即墨政務網《我區“金口芹菜”、“湍灣紫蒜”獲地理標志登記證書》,2020-5-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