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農輕松種田200畝年入12萬元
村級供銷社“五統二分”模式破解種糧效益難題
(記者 王希臺)5月8日,湘潭縣云湖橋鎮獅山村的王志勇站在田埂上,望著剛插下不久的禾苗很是欣慰。這位種糧大戶,在村級供銷合作社“五統二分”模式的護航下,取得了連續7年穩賺12萬元的好效益。
成青建與王志勇商量如何讓農機發揮更大效能。(記者 李新輝 攝)
2018年,當獅山村供銷合作社負責人成青建動員王志勇規模種糧時,這個老手藝人心里直打鼓:“一個人管200畝地,秧苗、農機、銷路哪樣不是難題?”
這些顧慮很快被供銷社的創新機制化解。
獅山村供銷合作社根據傳統農業“小、散、弱”的痛點,大力推廣供銷系統糧食生產“十代十好”服務,并結合合作社實際情況,又首創了“五統二分”的管理機制,破解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
“我們按水利條件科學劃分為雙季稻區、再生稻區和稻油輪種區,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成青建介紹,合作社創建的“五統”機制——統一流轉、農資供應、集中育秧、農機服務和加工銷售,讓畝均成本直降100元。
更讓王志勇吃下定心丸的,是合作社發展的訂單農業。在糧庫旁,30噸精米生產線正將稻谷加工成“獅山生態米”等大米品牌,年銷售大米400噸左右,年銷售額達300萬元。
“種什么品種、用多少肥料,全按訂單要求來。”成青建掏出一疊賬本,里面記錄了每一位種植大戶詳細的種田成本及利潤。
優化分工,激發主體活力,是成青建摸索出的第二個種田“法寶”。
“分戶受益、分人負責”的“二分”機制,即種植戶負責種植包干的責任田,合作社負責收購稻谷,增產增收的收入歸種植戶所得。成青建說,“二分”機制實現了“田間管理自主、收益歸戶到人”,巧妙激發了老農們的干勁。
在王志勇的賬本上,清晰地記錄著:2024年早稻、再生稻、一季稻和晚稻收入共計25萬多元。除去成本,純利超過12萬元。
“別看我年近花甲,卻是一頭黑發,以前只打算干到60歲,現在奔著80歲去!”王志勇打趣地說。
當前,這種“村級供銷社+社會化服務”的模式,正在激活農村“銀發勞動力”潛能。在獅山村,還有譚文兵、肖放明等17位平均年齡50多歲的老農管理著3000余畝稻田,他們人人年純收入超12萬元。
種糧大戶之所以干勁十足,這得益于全市供銷系統大力推廣的“鎮村一體、十代十好”服務模式。市供銷合作總社負責人表示,湘潭是丘陵地區,田塊“碎片化”現象普遍,該模式既保留了小農精耕細作的傳統優勢,又融入了現代農業的規模效益。目前,該模式已覆蓋全市70%耕地,服務規模超120萬畝次,發展優質稻訂單種植10萬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