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老年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2025年版)》。《指南》明確要求,具備條件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應設立老年醫學科;老年醫學科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綜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在上海,位于松江區的親清護理院以《指南》為綱要,通過“以醫療為主的長期照護模式”為周邊乃至本市、長三角地區老年患者提供醫養結合的服務,有效緩解養老機構“就醫難”的核心問題。
護理院老人大多需要持續醫療支持
今年2月,85歲的楊阿婆突發腦出血,在區級醫療機構救治。經手術等治療后,老人病情有所好轉,但面臨著出院后家中無法照顧的窘境,3月15日,轉入了親清護理院。“當時老人神志不清、氣管切開,同時有深靜脈留置導管、鼻飼管飲食,并留置導尿管。”接診醫生介紹,除了急性發作的腦出血之外,楊阿婆本身還有高血壓、糖尿病、癲癇發作、肺部感染等基礎疾病。兩個月以來,在經過控制血糖、血壓、感染、整合照護和醫療后,如今楊阿婆逐漸拔除了導尿管、深靜脈導管、氣管導管和鼻飼管,意識轉清。“不過,目前老人還存在語言障礙、偏癱等癥狀,需要持續康復治療。”
據悉,此次《指南》與2019年試行版相比,新修訂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擴大了老年醫學科的建設范圍;二是細化了老年醫學科科室設置標準和業務內容;三是明確了老年醫學科的服務模式;四是調整了責任主體和質控模式。
在親清護理院,收治的患者中有諸多為罹患老年綜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他們需要持續醫療和護理,包括慢性疾病晚期、伴有嚴重并發癥,如漸凍癥需要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經搶救氣管切開后無法脫管,需要氣切護理;中風后吞咽和運動功能障礙,依賴鼻飼進食和康復治療;骨折后出現運動障礙,需要康復維護功能;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等嚴重認知障礙伴有慢性疾病,需要經常出入醫院;以及各種疾病導致失智、失能需要長期醫療性照護的患者等。”院方負責人詹鋒介紹。
解決出院后的“就醫難”問題
據悉,親清護理院是由全國勞動模范朱良才于2010年創辦的非營利性的護理院,也是上海市醫保定點單位。詹鋒說,在國家倡導“推動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提升老年醫學醫療服務能力,滿足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建立和完善老年照護體系”的政策指引下,護理院將繼續克服公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中的難點,通過特色服務,依靠病家支付的廉價服務費用與政府支出的少量醫保資金,對需要長期醫護的老年患者提供便捷、安全、優質的服務,進一步為社會、家庭發揮積極功能。
在護理院,長期臥床、營養不良的老人并不少見。如果加上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引發免疫力下降,還會使老人飽受壓瘡疼痛。65歲的潘老伯就是一名氣切患者,由于長期臥床,導致骶尾部出現4期壓力性損傷,面積約為10厘米x10厘米。去年2月,他入住親清護理院,一病區醫護人員對他和家屬進行了心理疏導與病情評估后,每天按時、細致為其處理傷口,并指導護工如何做好日常護理。僅半年后,巨大的創面已好轉并愈合。
詹鋒介紹,為了解決不能在綜合性、康復醫院長期住院而需要長期醫療服務的患者“就醫難”問題,護理院運用多學科團隊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支較為穩定、梯隊式、具有技術和經驗的醫、護、護工隊伍,提供疾病防治、個體化治療、康復護理和安寧療護等連續、系統、多樣的醫護服務。“我們希望,在老齡化社會中探索一種滿足大需求量、服務滿意度高、醫療經濟成本較低的服務方式,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醫、有所養。”
原標題:《破解養老機構老人“就醫難”問題,這家護理院探索持續性醫護服務》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