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成都,陽光明媚,輕拂微風。這樣的好天氣,無疑是出門的絕佳契機。去天府藝術公園看展、飲咖,在附近探索發現,已經是成都人過周末的一種方式。
這不,在離天府藝術公園不到2公里的極少藝術中心,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個展覽——“身體的尺度”,這場展覽也是極少繼“衍身:痕跡、感覺與觀念”“皮下抗偶”之后對身體性討論的第三場展覽。
為什么會叫“身體的尺度”?其實,這場展覽要討論的議題,基于最近兩年關于AI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后,大家對藝術的討論展開的。
人工智能擁有強大的文字整合、圖片與動態影像自動生成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憑借指令,生成自己想要的“藝術”。所以,很多人都在說,藝術會因為人工智能而終結。
那什么是技術和算法不可替代的?
這是“身體的尺度”期望探討的,因為每一次關于藝術終結的討論中,藝術家們都在重新提出藝術的任務,所以,本次展覽邀請了胡佳藝、李堯瑤、劉成瑞、宋兮、王溪曼、王彥鑫六位藝術家參展,作品包含攝影、裝置、影像等。
在《鐵蒺藜》中,胡佳藝身著中世紀騎士盔甲,身在廢棄的工廠里,她化身堂吉訶德與自己的影子廝殺,頗有一種為追尋、構建自己的理想之地,展現出不同于時代的“偏執”與堅持。
在宋兮的《標準雕像》行為過程中,他站立在一個位置推動懸掛的刀,刀回過來接觸到藝術家的身體。隨后藝術家?到刀作用身體后彈出的最大尺度位置,再?次把刀推出去。在反復的推動、游走過程中,刀如同雕刻一座雕像雕刻著藝術家的肉身。
在劉成瑞《Y-Youth》里,身體和由綠色蠟液澆筑的樹枝組成了字母“Y”,其形象源自劉成瑞家鄉的藏羚羊,代表著野性、堅韌、向上……
不難看出,即便人工智能時代,各個領域充斥著算法、技術,藝術的確遇到了危機與困境,但是藝術家身體性的藝術實踐部分仍然有其獨一性,無法被人工智能取代。
通過“身體的尺度”,策展人田萌也希望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思考,讓大家能看見今天藝術家身上寶貴的部分。
時間:4 月 29日—6 月 29 日
地點:極少藝術中心(金牛區振興路99號興普中心二號樓一樓)
票價:免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