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建筑界的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日前開幕。同濟大學攜“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2個極具科技范兒的機器人吸引了全場目光。機器人互動敲擊手碟,人機音樂共奏圈粉一眾外國網友,不少人直呼“太酷了!”
變廢為寶,開啟人機共生新圖景
“機器人的感知系統和動作訓練這一套完整的鏈路,都是由我們團隊師生設計開發。”這2個機器人的幕后團隊,來自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團隊、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何斌教授團隊。該展覽作品名為CO-POIESIS: A Primitive Future of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簡稱CO-POIESIS),以“建筑智能的遠古未來”為主題,通過資源再利用、機器人建造與人形機器人開展跨界對話。
展覽現場,一臺機器人通過傳感器即時捕捉旋律與節奏,轉化為即興演奏;另一臺機器人則基于動態感知系統,將音樂韻律解構為肢體語言,生成舞蹈動作。兩臺機器人充分展現了同濟師生團隊致力于研究智能體從機械執行到認知共謀的重要突破。此外,同濟大學還將與麻省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搭建人形機器人跨時空訓練場,探索智能體在復雜空間中的適應性交互。
CO-POIESIS作品的外觀是以2024年“貝碧嘉”臺風時倒伏的廢棄樹木為原材料,經過表面炭化處理、幾何掃描重建、AI材料匹配與機器人建造等多重步驟后,將廢棄原木轉化為建筑構件,最終建成了一個火燒木展亭。這一創新展品,不僅推動了同濟大學在智能建造領域的跨學科技術聯創,也開啟了引領人工智能與可持續建筑的融合方向,為未來人居探索提供新范式。該作品入選了本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展館軍械庫(Arsenale)七大核心展項。
推動中國鄉村振興故事走上世界舞臺
作為中國鄉村振興項目的代表,“塱頭實驗”作品亮相展會主題館。塱頭鄉村振興項目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邵甬教授擔任總規劃師。塱頭古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距今已有651年的歷史,是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塱頭實驗”項目以三年來發展歷程的影像紀錄片與環保材質制作的模型作為載體,向世界講述了一個七百年嶺南古村蝶變新生的故事。
“‘塱頭實驗’最終指向的是探索一種‘傳統村落再生’的模式。”邵甬介紹,“在詩意棲居中,孩子們在荷塘邊奔跑,老人在榕樹下講述‘塱’字背后的山水田園記憶,實驗的價值才真正顯現。”
過去三年,邵甬團隊領銜規劃,為探索古村落文化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對古村落進行了保護修繕,著力將塱頭打造為嶺南文化新地標,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煥新,讓文化在鄉村振興中迸發出真正的生命力,令人矚目。該項目已納入了同濟“歷史城鎮再生”技術標準,為全球空心化村落提供中國經驗。
展覽期間,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王子耕團隊攜《循環手冊》(Circularity Handbook)與可拆卸立體書裝置在展覽上回應“零廢棄”主題,作品《蒼穹》在中國館展出。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熱氣建筑創始人張子岳和袁燁同樣攜作品《100個事實》亮相。
同濟大學副校長李翔寧表示,中國建筑正從“文化表達”轉向“全球問題應答”,以同濟智慧向世界貢獻可持續解決方案。今年是同濟大學第八年攜作品登上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同濟大學多支團隊以智能建造、循環再生等實踐作品亮相主展館,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這一全球大舞臺,構建起東西方建筑文化的對話橋梁。
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始創于1895年。本屆展覽以“智能、自然、人工、集體”為主題,關注建筑與城市、環境、科技、能源等不同學科的關系,吸引了來自66個國家的750余位參展者。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1月23日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