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工藝美術界的每一篇論文都粘滿著銅臭味,評出的國家級大師都是造假之風衍生出的“巨嬰”。
此話雖然說得絕對了點,但也說明工藝美術界弄虛作假、魚目混珠、巧立名目、欺世盜名、不擇手段,敗壞社會風氣,到了非常惡劣的程度。
試問工藝美術界哪些發表的論文,有幾篇是手藝人自己寫的?他們能發明創造?難道他們是藝術家,又是發明家,還能是教書育的教授?如果不是,大師評定的項目,又為什么要這些評定項目?
比如有員工50人,就比做工藝30年分還要多,這難道不是為老板們量身定做的?
前天,巧哥在本號發了《手藝人的論文就是“男性子宮肌瘤”》:當“男性子宮肌瘤”這樣的醫學笑話堂而皇之地登上專業期刊,當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標準充斥著“發明專利”“客座教授“企業規模”等與藝術本質毫不相干的指標,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所謂的專業評定,究竟是在認證真才實學,還是在為資本與權力搭建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舞臺?
工藝美術大師的認定評分體系,表面上是行業標準的量化體現,實質上卻是一套為老板階層量身定制的晉升階梯,它不僅扭曲了藝術評價的本真意義,更在文化領域制造了一場荒誕不經的“皇帝新裝”。
這是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的綜合素質評分表,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圖景躍然紙上:學歷與工齡這兩項理應體現專業積累的指標,合計僅占3分;而一本請人捉刀的專著卻能輕松斬獲同等分值。
更吊詭的是,發明專利可獲2分,企業規模與納稅額度竟成為評分項目,社會組織頭銜明碼標價——這套評分標準的設計邏輯,難道不是在為資本玩家鋪設紅地毯?
那些埋頭創作數十年的手藝人發現,自己畢生的技藝積累,敵不過老板們一紙花錢買來的客座教授聘書;那些傳承百年的工藝絕活,比不上一個榮譽,評分體系中的銅臭味如此濃烈,以至于有人戲言:“這不是評大師,而是在拍賣大師頭銜。”
這套畸形的評分機制背后,又說明了什么?當藝術價值讓位于經濟指標,創作能力屈從于社會資本,技藝傳承敗給了商業運作,工藝美術怎么不敗落?難怪工藝美術界有了“崩盤論”。
“發表論文要花6000元,客座教授聘書要花1萬元,協會副會長頭銜要花幾萬,乃至十幾萬……”(參閱《手藝人的論文就是“男性子宮肌瘤”》)這些明碼標價的“加分項”,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將藝術評價異化為赤裸裸的金錢游戲。
更可悲的是,這種異化已被體制化:評分標準中“企業員工50人得2分”“納稅50萬以上得3分”等條款,這就是在為資本鋪路加分,難怪老板大師越來越多。
當工藝美術大師的認定淪為資本積累的另類證明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藝術本質的背叛,更是對整個社會價值評判體系的嚴重扭曲。
這種畸形的評選機制正在工藝美術界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一方面,它制造了大量“南郭先生”式的大師——那些花錢買論文、雇槍手寫專著、拿別人作品評獎的老板們,戴著工藝美術大師的光環招搖過市,實則對傳統工藝一知半解。
另一方面,它嚴重挫傷了真正手藝人的創作熱情——當數十年的技藝積累抵不過一紙花錢買來的聘書時,誰還愿意堅守“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這種評選規定正在消解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能力。
當“百年老字號”可以憑空捏造,當藝術成就能夠用金錢堆砌,社會就難以辨別真假美丑,消費收藏者買來的就可能不是藝術品,而是代工、以次充好,弄虛作假的東西。
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一次性評選出“中國工美藝術大師”280人,后來又一次批發了321位“大國非工匠”,媒體質疑是濫平、亂評,不是真正從事傳統工藝的人也評上了,由于沒有嚴格的實操考核這一關,讓“南郭先生”混了進去。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侯樣祥曾指出:在全國各級各類之巧立名目的“大師”評定作用下,不僅造成了真假難辨的“大師”“滿天飛”,已經導致“大師”總體文化含量的急劇下降。隨著數千年中國文化史為“大師”所積攢的深刻文化與歷史內含即將被稀釋殆盡,“大師”曾經擁有的崇高而神圣也即將消失,這無疑是一場“文化史災難”。
他還說,“大師”的極速泛濫和嚴重變質,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顛覆與破壞,而且是對一些真正具備“大師”氣質的工藝美術人的嚴重玷污,更是對中國工藝美術行業之未來的嚴重戕害。(參閱《“大師”評選讓中國工藝陷于“死亡地帶”》)
既然評選大師是“文化史災難”,又成腐敗溫床,還嚴重敗壞社會風氣,為何不停止評選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