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濤
難忘“五·七”造紙廠軍工生產的激情歲月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作出重要指示,即“五·七”指示,要求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集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以及從事農副業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學校。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之下,蘭州軍區吳忠高糜子灣“五·七”造紙廠應運而生。作為正團級單位,它隸屬蘭州軍區后勤部管理,承載著特殊的時代使命,開啟了一段獨特的發展歷程。
原造紙廠營房照片
1977年初,陸軍第二十師五十八團六連奉命移防,從風沙肆虐的黃羊灘農場來到四季分明的吳忠“五·七”造紙廠執行軍工生產任務。從軍農生產轉變為軍工生產,讓官兵們既興奮又期待,個個喜笑顏開、心潮澎湃。大家深知,這是新的挑戰,更是新的機遇,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全新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造紙廠倉庫里面的紙滾子照片
造紙廠抄紙機生產照片
蘭州軍區五七造紙廠生產照片
初入造紙廠,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寬敞的廠區。這里地盤廣闊,一排排整齊的廠房矗立其中,車間與車間之間的道路寬敞而干凈。廠內機器轟鳴,蒸汽從管道中不斷噴涌而出,在陽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營造出一種忙碌而充滿活力的工業氛圍。車間里,各種機器設備有序排列,抄紙機飛速轉動,紙張在傳送帶上快速移動。切割聲、打包聲此起彼伏,奏響了一曲曲激昂的生產樂章。
造紙,主要以麥草為原料。別看這一垛垛普普通通的麥草,要把它變成雪白柔軟的紙張,需要經過幾十道復雜工序。首先,要將麥草粉碎,然后填裝到特制的大蒸球里加入火堿,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轉動蒸煮8個小時,讓麥草充分軟化。這一步,至關重要,火堿的用量、蒸煮的時間和溫度都需要精準控制。否則,就會影響后續的紙張質量。經過蒸煮后的麥草,變成了黑乎乎的漿料。接著,要進行打黑漿和在漂洗池漂洗等步驟,加入漂白粉把漿料漂洗干凈,去除雜質和顏色,讓其變得潔白。隨后,再經過細打漿機打漿,進一步細化纖維,使其更適合造紙。最后,由抄紙機抄紙后紙張初步成型,再形成紙滾子進行切割、打包才可以出廠。每一道工序都緊密相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
特別是抄紙崗位,這是一個技術要求高,關系到紙品質量的重要環節。其中,調節濾網上細漿的噴出量,關系到紙張的厚度;烘焙缸里的溫度,關系到紙張的脆韌勁。抄紙機上抄紙毛布如松松垮垮,抄不出好紙張;如毛布調整得過緊,則容易損傷毛布。一條新毛布長幾十米,價值上萬元。如果在那個班上斷了毛布,是件非常棘手的麻煩事。更換一條新毛布,需請廠里的維修工師傅更換,前后得耽誤好幾個小時。抄紙機一停車,全廠幾乎都停擺,且事關重大、刻不容緩。這個崗位上,一般選派3位頭腦靈活、責任心強、技術好的戰友頂班。
從一接班到下班,全程忙忙碌碌,并且要全神貫注巡查機器正常運轉情況,來不得半點松懈馬虎。要生產出各種規格的高質量紙張,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質量和安全,是每天班前會必講的問題,因為廠部對每個班次的生產任務、產品質量都有嚴格標準與要求。在造紙廠期間,全連官兵團結一心,努力學習鉆研生產技術,營造出蒸蒸日上、熱火朝天的生產局面。這里面,共同凝聚著工人師傅和官兵們的心血與汗水。
當時,工作實行三班倒制度,每個排為一個班次,全車間只有一個技術工人負責巡回指導,為戰士們解惑釋疑、傳授經驗。每個排長,則負責帶領本排戰士完成當班任務。廠部還有總帶班,全面協調生產工作。戰友們初到造紙廠,一切都覺得新鮮。車間里機器轟鳴、蒸汽繚繞,呈現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工業世界。在工人師傅們的認真幫教下,戰友們虛心學習、不恥下問,憑借著軍人的堅韌和智慧,很快就掌握了各個崗位上的工作。大家在工作中一絲不茍,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確保每一個環節不出差錯、正常運轉。
連隊菜地
餐廳就餐
造紙廠不僅是生產場所,更是一個充滿理想希望和生活氣息的和諧家園。廠區外圍土地充足、地力肥沃,廠里分給連隊幾十畝土地用于農作物種植。為了便于管理,連隊又按人頭分配指標,每個班都分有專屬土地。戰士們利用業余時間,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茁壯成長,西紅柿、黃瓜、茄子等蔬菜種子也破土而出,長出嫩綠的新芽;夏天,農田里一片生機勃勃,綠油油的麥苗隨風搖曳、蔬菜藤蔓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戰士們利用休息時間除草、施肥、澆水,精心呵護著每一株作物。到了收獲季節,金黃的麥穗、飽滿的玉米、新鮮的蔬菜被采摘下來,為連隊食堂提供了豐富的食材。食堂里,炊事班的戰友們大顯身手,用這些新鮮的食材做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讓大家吃得心滿意足,有力保障了官兵們的體力,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收獲喜悅。
廠區內綠樹成蔭,道路兩旁種滿了楊樹、柳樹,月季、菊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花草。春天,花朵競相開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花香,引得蜜蜂、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夏天,樹木枝繁葉茂,為大家撐起一片片綠蔭,成為戰士們休息、乘涼的好去處;秋天,樹葉紛紛飄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飛舞,給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地毯;冬天,白雪覆蓋大地、樹木銀裝素裹,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廠區內還有一座大禮堂,是部隊官兵和廠內職工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幾乎每周末,大禮堂都會放映電影。夜幕降臨,官兵們和廠里的職工家屬紛紛來到大禮堂,場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大家坐在長椅上,盼望等待著電影的開場。隨著燈光漸暗,銀幕上光影閃爍,精彩的電影情節將大家帶入一個個不同的世界,讓大家在緊張的勞作之余得到了放松和愉悅。
賀明遠(后排右二)組織軍事演習
六連演唱組成員在造紙廠禮堂前合影留念
連隊業余演唱組在賀明遠、嚴文利、黃國芳等戰友的帶領下,利用業余時間刻苦排練節目。他們自編自演的歌舞、小品、相聲等節目,充滿了生活氣息和軍營特色。每當有演出活動,大禮堂里便座無虛席。演唱組的戰友們在舞臺上盡情表演,精彩的演出贏得了官兵和職工家屬陣陣的掌聲和稱贊。這些文藝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家的業余文化生活,也增進了部隊官兵與工廠職工家屬之間的感情。
六連官兵遠離賀蘭山部隊駐地,單獨外出執行軍工生產任務,但始終保持發揚著吃苦耐勞的優良作風和嚴守紀律的軍人本色。盡管廠區周圍環境復雜,人員往來頻繁,但官兵們嚴格遵守部隊的各項規章制度、自覺維護軍人形象。在造紙廠近兩年的時間里,沒有出現任何違規違紀問題,圓滿完成了各項生產和軍訓任務。大家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為軍工生產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與軍民“魚水情”。
時任連長趙四保全家福
時任連長趙四保和指導員盧知川,處處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積極帶頭參加生產勞動。他們深知,作為連隊的主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戰士們。面對環境和工作任務的變化,他們審時度勢,狠抓部隊作風紀律建設、注重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教育。他們要求官兵們以硬骨頭六連為榜樣,加強學習,努力平衡好執行軍工任務和軍訓之間的矛盾。
上班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時刻把安全生產放在首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多產優質紙品;下班后,要求各班長帶頭組織戰士們苦練精兵,提升軍事素質。特別是73年入伍的四零火箭筒二班長劉銀錄,不以老兵自居,工作踏踏實實,臟活累活搶在前,處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官兵心里威信極高;73年從天水入伍的連隊給養員胡全代,工作任勞任怨,為人低調。為搞好連隊伙食,他帶頭辦起小作坊,制作醬油醋、腌制各種咸菜。無論是春夏秋冬、嚴寒酷暑,時常看到他在炊事班忙里忙外不怕煙熏火燎,夏天一身汗、冬天凍得手生凍瘡。他不怕苦、不怕累,默默無聞奉獻自己的力量。由于完成任務出色,他多次受到連隊嘉獎,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戰術訓練,中間輕機槍射手為時任連隊給養員胡全代
嚴文利(左)、黃國芳戰友合影
刺殺訓練
連隊戰術訓練
實彈射擊
因工作需要,我也在當年初從衛生員改任六連八班班長。這一身份的轉變,著實跨度很大。班長作為連隊的兵頭官尾,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不僅要帶領全班完成生產任務,還要抓好軍訓工作,確保每一名戰士都能在生產和訓練中得到成長和進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地挑戰。但我深知,自己不能退縮,必須全力以赴。我和戰友們一起摸爬滾打,在工作中耐心指導新戰友、在訓練中與大家共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收獲了戰友們的信任和支持,與大家一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時光如白駒過隙,歲月悠悠流轉。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然而,在蘭州軍區吳忠“五·七”造紙廠執行軍工生產任務的那段歲月,卻依然歷歷在目,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崗位上忙碌的身影、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師傅們耐心地教導、戰友們真摯的笑容,還有那充滿生機的廠區、歡樂的文化活動,都成為了我生命中最珍貴地回憶。這段經歷,不僅鍛煉了我的意志和能力,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精神內涵。這一切,都永遠銘刻在了我的心中,并激勵著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
六連部分戰友聚會合影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王濤 祖籍湖南慈利,1954年1O月出生,1972年12月由山東臨沂入伍。1974年7月入黨,歷任陸軍二十師步兵五十八團二營六連戰士、理發員、衛生員、班長,1979年3月退伍,先后在臨沂市市直多家醫院工作,任放射診斷醫師、影像診斷主治醫師、影像診斷副主任醫師等。2014年11月退休。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