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歷史研究圈子里,韓國學者金在吉的名字最近幾年挺火的。
他拋出了一個讓很多人炸鍋的觀點:中國文化歷史不是傳統上說的上下五千年,而是應該從更早的定居農業算起,差不多有一萬年;還有更勁爆的,他說韓國古代壓根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話一出,中韓兩邊的歷史學家、網友都坐不住了,有人叫好,有人罵他離譜。
1958年金在吉出生在韓國首爾,算是個地道首爾人。他在首爾大學讀的歷史系,后來拿了博士學位,主攻東亞古代史。
1990年代,他成了高麗大學歷史系的教授,那會兒他主要研究朝鮮半島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尤其對黃海沿岸的石棺墓群特別感興趣,挖了不少遺址,寫了些挺有分量的論文,在韓國史學界混出了名堂。
到了2000年以后,金在吉的路子變了。他開始把眼光轉向中韓歷史文化的比較研究,跑去中國考察了好幾次,像河南的仰韶遺址、賈湖遺址,還有甘肅的馬家窯遺址,他都去過。
這些實地走訪對他影響挺大,他開始懷疑韓國史學界一直強調的“本土文化獨立起源”說法,覺得朝鮮半島的早期文化跟中國中原地區脫不開干系,甚至在某些時候,朝鮮半島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就是中國王朝的下屬。
金在吉不是那種閉門造車的學者,他喜歡用考古證據說話。他的研究風格挺硬核,講究實打實的遺址、文物和文獻,不太愛玩空泛的理論。這也讓他后來的觀點雖然爭議大,但總有點讓人不得不正視的東西。
金在吉的說法主要圍繞兩個大點:第一,中國文明的歷史得重新算,從定居農業開始,大概一萬年,不是五千年;第二,韓國古代的文化和政治是中國的一部分,尤其是漢朝的時候,朝鮮半島北部就是漢朝的地盤。
中國歷史課本里常說“上下五千年”,一般從商朝算起,因為那時候有了甲骨文,算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起點。但金在吉不這么看。他覺得文明不能光看有沒有文字,得看社會組織和生產方式的變化。
他提出,中國文明的起點應該推到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農業社會,大概公元前7000年到8000年左右。他拿河南賈湖遺址當例子。這個遺址在上世紀80年代被發掘,出土了一堆東西:骨笛、炭化稻谷、陶器,還有些刻在陶器上的符號。
金在吉在2004年的一篇論文《文明不以文字為限》里提到,賈湖的發現證明公元前7000年,中國人已經開始種水稻、分工合作,還能做骨笛吹音樂,這不就是文明的雛形嗎?他還說,陶器上那11個象形符號,很可能是商朝甲骨文的老祖宗。
除了賈湖,金在吉還研究了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和龍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
仰韶的彩陶、龍山的黑陶,還有墓葬里看出社會分層的痕跡,都讓他覺得中國文明的根基比五千年深得多。他甚至引用了蘇聯學者司徒盧威的理論,說農耕和陶器一出現,社會就有了層次,這才是文明的標志。
這說法聽著挺新鮮,但也讓人犯嘀咕:如果文明不靠文字定義,那跟傳統歷史學的標準不是差得有點遠嗎?
金在吉第二個觀點更炸裂: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和政治是中國文明的延伸,甚至在漢朝時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他最愛舉的例子是漢武帝設的樂浪郡。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打敗了衛氏朝鮮,在現在平壤附近設了樂浪郡。這個郡不是隨便占塊地就算了,而是實打實納入了漢朝的郡縣制。
據《漢書》記載,樂浪郡下轄25個縣,人口40多萬,有糧倉、驛站、郵政系統,太守還得年底去長安匯報工作,跟中原的郡沒啥兩樣。金在吉說,這說明朝鮮半島北部那時候就是漢朝的行政區。
他還拿出考古證據撐腰。2001年,平壤順安大墓群挖出一枚“樂浪太守印”,銅做的,篆書九疊,跟中原漢印一個工藝水準。
還有平壤西大冢的墓志銘,寫著西漢宗室劉茂當過樂浪太守,死后葬在平壤,墓葬形制完全是漢朝風格。這些東西在金在吉眼里,都是鐵證。
不僅政治上,他還從文化角度找聯系。他說韓國傳統服飾、飲食、節日都帶著中國印子。比如,新羅貴族的朝服跟周朝禮制很像;泡菜的腌制法跟唐朝的腌菜技術差不多;端午節的習俗在中國《荊楚歲時記》里早有記錄。
他覺得這些不是巧合,而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
金在吉的觀點聽著挺有意思,但證據夠不夠硬核呢?
賈湖遺址確實是個大發現。198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在那挖出33支骨笛,其中20支還能吹,音階從四音到七音都有,工藝很牛。
炭化稻谷和野大豆種子說明那時候已經種糧食了,陶器上的11個符號也確實有點像早期文字的影子。這些東西都指向公元前7000年左右,那兒的人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社會分工也初具規模。
仰韶和龍山文化就更不用說了。仰韶的彩陶花紋復雜,墓葬里能看出貧富差距;龍山的黑陶薄得像蛋殼,城墻遺址還顯示有防御工事。這些都證明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已經很成熟了。金在吉把這些串起來,覺得中國文明的起點可以推到一萬年前。
不過,這也有爭議。傳統歷史學里,文明得有城市、國家、文字才算數。賈湖再牛,也沒城墻沒王宮,符號是不是文字也兩說。金在吉的定義更寬泛,但能不能服眾,還得看學界怎么掰扯。
樂浪郡的證據倒是實打實。《漢書》《后漢書》都寫得清楚,漢朝在那兒設郡管了幾百年。考古發現也對得上:樂浪太守印、劉茂墓志銘,還有出土的漢磚、鐵器、漆器,都是漢朝貨色。2005年,中韓聯合考古隊還在平壤挖出一批漢代墓葬,里面有漢式銅鏡和貨幣。
文化上的聯系也好找。新羅朝服、唐代傳入的飲食習慣、端午習俗,這些在文獻里都有跡可循。金在吉拿這些說事兒,邏輯上沒啥大毛病。
但問題來了:樂浪郡只是朝鮮半島北部,南部的高句麗、百濟可沒被漢朝管過。金在吉把“韓國古代”說成全歸中國,有點以偏概全。而且文化交流不等于政治歸屬,這兩者的界限他沒分太清。
金在吉的觀點一出來,學界和民間都炸了鍋,咱們看看各方反應。
在韓國,金在吉簡直成了“全民公敵”。民族主義者覺得他說韓國古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在抹黑民族自尊。《朝鮮日報》還搞了個頭條《他把我們變成了中國人》,把這事兒炒得更熱。
韓國史學界也有不少人反駁他。他們說,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是獨立政權,跟中國是朝貢關系,不是下屬。樂浪郡那點地不能代表整個朝鮮半島,金在吉的結論太夸張了。
國際學界對金在吉的態度比較中立。支持他的人覺得他的考古方法靠譜,但反對派認為,他把文明起點定得太早太松,缺乏系統性支撐。樂浪郡的例子很強,但推到整個朝鮮半島,邏輯有點跳躍。
面對這么多爭議,金在吉沒退縮。他繼續寫論文、跑國際會議。他出了好幾本書,系統講中韓文化聯系,在韓國賣得不好,但在海外學術圈挺受認可。
他的研究慢慢有了影響力。一些中韓聯合考古項目開始關注文化交流的證據,國際上對東亞文明起源的討論也多了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