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上世紀60年代建造的居民樓群,一片耀眼的色彩突然撞進視野——吳涇第二幼兒園的彩虹招牌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在上世紀90年代吳涇二幼建立之前,這里居民的孩子大多需要穿過馬路,到對面小學的托幼部上學,隨著它的落成,龍吳路以東小區的孩子擁有了嶄新的幼兒園。
如今,30多年過去了,隨著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學前教育領域首當其沖,幼兒園正面臨新的挑戰。像很多“上了年紀”的幼兒園一樣,吳涇二幼也在一次又一次地翻新中尋找著教育的新路。
“一所條件有限、設施陳舊的學校,該如何陪伴孩子成長、給予家長更多信心?”園長何金奎在巡視校園時無數次叩問內心。
“老舊”幼兒園逆勢而行
硬件升級“只是第一步”
踏入吳涇第二幼兒園,盡管外墻色彩依舊,卻難掩歲月的痕跡,橡膠操場的顏色因為磨損變得暗淡,一些地方甚至露出了水泥底面——30多年的歲月在這里留下了痕跡。
曾經,孩子們無憂無慮的歡笑聲在操場一隅回蕩,站立一旁的何金奎卻顯得有些憂心忡忡,“1237.15平方米的空間中容納著238個孩子,該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成長空間?”
為充分利用空間,幼兒園幾乎將每一個角落發揮到極致:將草地綠化區域轉變為戶外運動場地,利用邊角空間開發出玩沙玩水區,將樓梯間改造成閱讀區,甚至將教師辦公室讓渡為孩子們的活動空間。盡管如此,各類教學項目與課程在環境限制下仍顯得捉襟見肘。
隨著上海全面啟動建設“高質量幼兒園”,何金奎的眉頭逐漸松開了。
2023年起,上海市啟動高質量幼兒園建設以來,眾多老舊幼兒園辦園條件持續得到改善。閔行也為所有“老舊”幼兒園定下了目標:截至今年年底,家門口的幼兒園將全部建成辦園管理規范有序、教師隊伍素質優良、保育保教質量較高、場地設備投入有力、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高質量幼兒園。
吳涇二幼在2024年經歷園舍大修后,經區教育局和吳涇鎮反復盤整教育資源,今年擬將一所小學校舍納入吳涇二幼未來規劃的藍圖中,成為其分園。
“這里特別大,我太喜歡了。”站在離幼兒園百米之外的塘灣小學,何金奎告訴記者,等到今年6月份這里最后一批學生畢業后,這塊歷經兩所小學流轉的教育用地將完全屬于吳涇二幼,“我們要把這里重新設計,變成孩子們的樂園,這片操場將變成起伏的山坡,孩子們可以爬上、爬下和鉆洞,這片茂密的樹林將成為孩子們的野外營地,此外還有繞園一圈的騎行道。”
何金奎站在即將啟用的新場地上,無限暢想
其中,很多創意是他從已經完成高質量幼兒園建設的梅隴梅錦幼兒園“偷師”來的,最讓他心動的就是“小山坡”和“騎行道”了,“草地、塑膠等不同材質活動場地,平地、小山坡等高低變化的地形,自由地玩沙戲水的游戲區,會帶給孩子們全新的體驗”。
為更好遵循幼兒發展規律,需要對原本按小學標準設計的教室進行適幼化空間重構,“這幾堵墻要敲掉,讓老師的目光不留死角,看到每一位孩子的情況,每一個班級也會擁有獨立的教室、午睡室和衛生間,不僅以往‘一室三用’的情況徹底改變,還為以后的教學環境預留了更多空間和更大的可能。”
在生源減少的今天,幼兒園為何還會花費如此大的精力、成本,去拓寬校舍、進行空間變革?
“家長對于優質、均衡的教育需求并沒有因此下降,當前反而是我們追求高質量的最佳契機。”面對記者的疑惑,何金奎坦然回應,除了滿足3—6歲適齡幼兒入園需求,幼兒園也在逐步解決2到3歲入托需求。“與之相對的,我們還需要更多且更專業的師資和保育隊伍,打造一個安全、美麗的‘兒童樂園’只是第一步。”
幼兒園高質量發展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從吳涇二幼向西4公里,塘灣中心幼兒園的“高質量幼兒園”建設已從圖紙走向現實,“幼兒發展優先”的理念無聲地流動在園內的每個角落。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何金奎所暢想的“兒童樂園”全貌。
塘灣中心幼兒園新舊園所對比
孩子們走過吱呀響的木橋,在水池中開鑿河道、運水引流,當玩耍結束后,孩子們則坐在水池旁擺列好的小座椅,開啟一場生動的關于“水與沙”的反思。種植區里是孩子們親手種下的葡萄與藍莓,操場一會被排布為足球場,一會排布為曲棍球場、籃球場……
“我喜歡現在的幼兒園!”“我們在這里踢球、攀巖、挖沙子、搭城堡。”“我們剛剛挖了一條黃浦江!”孩子們用稚嫩的語言,努力表達著他們對煥然一新的幼兒園的喜愛。
孩子們畫筆下的幼兒園
完成空間上的升級后,這里正在進行下一步的探索,用園長湯軍紅的話來說,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名為“高質量”的新路是什么?這位從教30余年、先后為兩所幼兒園申報成功示范園、一級園的園長有著獨到的見解,“不論是過去的評價標準,還是如今的高質量幼兒園,幼兒園要想更上一個臺階,必須充分發掘自己的問題,從而尋找到適合自身、更有亮點的創新性發展路徑。”
例如,在以前的幼兒園中,水與沙在物理關系上是分割的,而新改造的“沙水池”的設計和相關課程,將水和沙揉活,讓孩子在與沙水之間的互動中,無限拓寬自己的想象空間。
“其實包括像種植區、球場等很多新設計,都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改造,不僅孩子要更適應這種變化,教師同樣也要轉變理念,變主導者為觀察者,及時捕捉孩子展現出的興趣點并進行支持,尋找更貼切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你能想象,小小一顆藍莓,可以在孩子們頭腦中掀起多大的風暴?”區骨干后備教師李佳講述了一個“藍莓”的故事:孩子們親手種下一株藍莓,期待著果實成熟,他們寫下了呵護藍莓成長的觀察日記,然而這一天,藍莓卻被小鳥啄食了,所有孩子都為此傷心遺憾。
在“如何保護藍莓”的討論中,他們想出了用網兜罩住、搬進室內、制作稻草人等想法,彼此反駁、相互論證,植物生長與環境條件的知識在不知不覺間習得,批判思維與溝通能力得到培養,興趣與創造力得以激發。
“自由的童年,是玩遍了幼兒園的快樂。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在留住這份快樂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良好的習慣,發現個人的興趣,培養優秀的品質,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湯軍紅總結道。
激發區域“內生動力”
幼兒園發展不是孤軍奮戰
什么樣的幼兒園,是“高質量”幼兒園?這三個字是否意味著所有幼兒園要達到某種統一的高標準?
對此,上海學前教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何慧華解釋道,“幼兒園評估模式與以往大不相同,甚至是顛覆性改變,它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標準,無論是行政、教研還是督導等,都更關注幼兒園發展的過程評價,鼓勵引導園所自我評估,激發幼兒園的發展主動性。”
不設標準并不意味著沒有標準,而是將單一幼兒園的發展指標,轉變為一個區共同努力要達成的目標,每一所“幼兒園”的發展都不是孤軍奮戰,“每一次關鍵會議,都會有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到場,專家資源也會向有需要的幼兒園傾斜,共同幫助這些幼兒園在普及普惠的關鍵指標上進行改造,支撐和助力其健康成長,從而達成‘成就每一個’。”
其實,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生源減少就意味著教育需求的降低。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兒童發展與家庭早期教育的學者,何慧華認為,當前已經度過了人口高峰期,教育回歸常態,教育需求也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我們對教育高質量的追求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時考驗的,更是每個區、每一所幼兒園的內生動力。何慧華比喻道,“現在不是用同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幼兒園,而是用自己的尺量自己。”每一所幼兒園成長軌跡、地區資源和面臨問題各不相同,各區扶持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閔行的學區幼教聯盟、浦東的集團化,幼兒園需要在發掘自身問題的基礎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徑。
其間,一支由上海市特級園長、正高級園長、各區教研員等專家組成的支持團隊,將始終為其提供陪伴式指導。每到一所幼兒園,專家們如同一顆顆“教育雷達”,掃描并診斷著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從園長教育理念到師生互動模式,從戶外運動安排到學生整體狀態,通過沉浸式觀察和動態追蹤,協助幼兒園制定長短期規劃。
如今,小山坡、沙水池、騎行道、種植區……這些充滿童趣與探索性的硬件設施,正逐漸成為幼兒園的“標配”,區域、專家的支持與教育理念的革新,賦予幼兒園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每一所幼兒園,都疾速奔跑在屬于自己的賽道上,不知不覺,逐漸與“領跑者”齊平。
教育優質均衡普惠,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閔行乃至整個上海正以實際行動全力推進的教育使命。它不是簡單粗暴地淘汰薄弱園,而是全力為每一所渴望發展的幼兒園提供全方位支持。這種舉措立足于提升人口質量的長遠布局,不僅滿足了家長對“就近入好園”的迫切需求,更是對國家人口戰略長期投入的積極回應。
“從我家陽臺探頭就能看到幼兒園。”在采訪中,一位塘灣中心幼兒園的家長告訴記者,“孩子送來這,我很安心。”這種家門口就能找到“安心感”,或許正是上海推進高質量幼兒園建設的初心所在。
記者:宿銘珊
初審:岳順順
復審:方雨斌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