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施子夫
近期,港交所披露了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芯微)的招股說明書,納芯微擬謀求港股主板上市,聯席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建銀國際。
在赴港上市之前,納芯微于2022年4月在A股科創板上市(688052.SH),此番系公司A+H兩地上市的規劃。早于今年3月27日,納芯微就曾在科創板發布公告,關于公司籌劃發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相關事項。
對于為何不少企業扎堆赴港上市,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港股上市可對接境外資本,拓寬融資渠道,滿足海外業務資金需求,且對國際資本吸引力強。赴港上市助力企業全球化戰略,優化股權結構,提升國際品牌形象與估值水平,利用不同市場估值差異。
1
持續虧損,毛利率暴跌
天眼查顯示,納芯微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蘇州納芯微電子有限公司。目前納芯微是一家模擬芯片提供商,作為一家fabless公司,納芯微圍繞汽車電子、泛能源及消費電子等應用領域,提供豐富、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公司的傳感器產品、信號鏈芯片和電源管理芯片三大品類構成了從感知、信號處理到系統供電及功率驅動的完整系統鏈路,在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連接和交互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于往績記錄期間,納芯微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傳感器產品、信號鏈芯片及電源管理芯片。2022年-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納芯微來自上述產品的總銷量分別為14.31億顆、19.16億顆和30.01億顆。
按照產品劃分,報告期內,信號鏈芯片產品實現收入分別為10.46億元、7.05億元和9.63億元,占當期收入的62.6%、52.8%和49.1%,期內貢獻收入最高。其次系電源管理芯片,各期實現收入分別為5.1億元、4.28億元和7.03億元,占當期收入的30.5%、32.6%和35.9%。傳感器產品期內實現收入分別為1.11億元、1.66億元和2.74億元,占當期收入的6.7%、12.6%和14.0%。
由于全球領先公司的價格競爭加劇,納芯微也相應調整了產品定價,從而導致期內貢獻收入較高的信號鏈芯片及電源管理芯片的收入減少,進一步影響到公司整體收入表現。報告期內,納芯微實現收入分別為16.7億元、13.11億元和19.60億元,2023年、2024年公司收入增速分別為-21.5%、49.5%。
報告期內,納芯微毛利分別為8.1億元、4.44億元和5.49億元,毛利率分別為48.5%、33.9%和28.0%,三年時間公司毛利率合計下滑超20個百分點。
納芯微表示,2023年至2024年整體毛利率下降的幅度較2022年至2023年下降相對較小,主要是由于公司采取的降本措施,包括提高生產效率和更有效地控制生產成本。
除了收入層面明顯波動,納芯微還需要解決自身由盈轉虧的盈利問題。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凈利潤分別為2.5億元、-3.05億元和-4.03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15.0%、-23.2%和-20.4%,經調除稅前利潤分別為4.5億元、-7598.7萬元和-3.33億元。對于產生虧損的原因,納芯微歸因于:在研發方面的龐大投資;市場競爭加劇,導致公司調整產品價格以維持價格競爭力;及公司于A股上市后實施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的相關付款。
納芯微預計,隨著本公司繼續發展業務、拓展地區覆蓋范圍、開展技術基礎設施投入及創新以及進一步擴大本公司的服務范圍,本公司的銷售成本及營運支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進一步增加。
根據納芯微于上交所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業績公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17億元,同比增長97.82%;歸母凈利潤-5133.83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6436.13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7億元,而在上一年同期為1275.55萬元,現金流由正轉負。
納芯微在一季報中表示,收入增長主要系市場環境呈現積極發展態勢;此外,公司于2024年10月順利完成對麥歌恩的收購,在本報告期內憑借此次收購帶來的業務協同效應與市場拓展,麥歌恩對外實現營業收入1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流出一方面系,本期訂單量增加使得備貨需求顯著增加,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同比增加3.30億元,同比增長331.51%;另一方面,隨著員工人數的增加,本期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同比增長66.67%。
2
收購麥歌恩商譽不低,流動比率降低
報告期內,納芯微的研發開支分別為4.04億元、5.22億元和5.4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24.2%、39.8%及27.5%。其中,研發人員的雇員薪酬占研發開支的47.3%、49.6%及70.0%。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納芯微的研發團隊共由560名成員組成,占當期員工總人數的47.8%。
除了研發開支,納芯微的其他成本支出也同樣不低。報告期內,公司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7000萬元、1.17億元和1.89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4.2%、9.0%及9.6%;管理費用分別為1.69億元、2.45億元和2.87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10.1%、18.7%及14.6%。
在盈利能力遭遇滑坡的同時,納芯微還需要考慮如何解決自身高位的存貨及應收賬款問題。
報告期各期末,納芯微的存貨分別為5.93億元、8.05億元和8.23億元,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172天、294天和211天;同一時期,公司的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為1.88億元、1.79億元和3.93億元,應收票據分別為910萬元、730萬元和3010萬元。
外界關注到,于期內納芯微錄得大量的商譽。而如果公司確定商譽減值,則有可能給營運業績和財務狀況帶來不利影響。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納芯微錄得商譽5.04億元,主要因2024年10月完成收購麥歌恩而產生。
有關收購麥歌恩,更詳細來看,麥歌恩于2009年9月23日在中國成立,主要從事磁性半導體芯片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及傳感器芯片的研發及銷售。
被納芯微收購前,麥歌恩由上海硅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硅睿科技)、上海萊睿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萊睿)及上海留詞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留詞)分別持有62.68%、17.56%及19.76%。
2024年6月21日,納芯微與上海硅睿科技及上海萊睿訂立股權轉讓協議,納芯微向上海硅睿科技及上海萊睿分別收購其于麥歌恩62.68%及5.60%股權,于交割時到期的代價6.16億元,并于2024年10月18日悉數支付。
納芯微表示,考慮到麥歌恩在以磁性感應技術及智能運動控制為基礎的芯片研發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公司相信收購麥歌恩符合在半導體集成電路業務的擴張和發展戰略,促進公司的產品、技術、市場、客戶和供應鏈資源在產業價值鏈中的整合,從而使本集團受益于強化的業務協同效應和提高成本效益。
其他財務指標方面,截至報告期各期末,納芯微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29億元、-1.39億元和9505.4萬元,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2.65億元、17.52億元和10.12億元。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總負債分別為3.52億元、9.49億元和17.26億元,資產凈值分別為64.99億元、62.08億元和59.47億元,總資產分別為68.5億元、71.56億元和76.74億元,各期公司的流動比率分別為17.5倍、9.1倍和6.2倍,負債與資產比率分別為5.1%、13.3%和22.5%。
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2023年,納芯微分別向股東宣派股息8085.1萬元、8085.1萬元,合計派息約1.62億元。
于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根據一致行動協議,王升楊、盛云、王一峰、瑞硅信息咨詢、納芯壹號、納芯貳號及納芯叁號組成納芯微的單一最大股東集團,單一最大股東集團合共擁有公司4919.79萬股股份的權益,占公司34.54%的投票權(不包括公司作為庫存股持有的118216股A股)。
截至2025年4月末,王升楊、盛云、王一峰、納芯壹號分別持有納芯微10.87%、10.13%、3.8%、2.72%的股份。
此次IPO,納芯微計劃將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提升底層技術能力及工藝平臺;豐富產品組合,重點擴大汽車電子應用中的產品;擴展海外銷售網絡及于海外市場推廣產品;戰略投資及收購;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港灣財經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