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從地球上消失嗎?
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這個答案受到眾多因素和無數偶然的共同作用。我們不如去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人類不幸從地球上消失了,人類存在過的證據會流傳下去嗎?有一種說法認為現在的人類并不是地球歷史上的第一批人類,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曾經出現過人類,甚至締造過文明,只不過他們早已滅絕,而他們存在過的痕跡也在漫長的歷史中被徹底抹平了。其實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因為人類以及文明存在的痕跡是很難被徹底抹除的。
假如人類滅絕,我們第一個應該思考的問題就是人的身體是否能夠保存下來。
人類遺體要想比長久保存,唯一的可能就是形成骨骼化石,而化石的形成并不十分容易。現在的微生物要比遠古時期強大得多,在人類死亡之后,遺體會被動物啃食,然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孵化分解,最終就連骨頭都會化為塵土。當然,人類遺體稱為化石的概率很小,但并不是不可能,如果遺體很快便被泥沙、火山灰等沉積物覆蓋,與空氣和水分隔絕,避免微生物的分解侵蝕,那么就具備了稱為化石的先決條件。
之后要想成為化石,還需要經過漫長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骨骼的石化方式一般包括碳化、礦化、置換和重結晶,這些石化方式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用無機物來替換骨骼中的有機物,逐漸增強骨骼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使之稱為化石。可以想象這個過程有多么漫長,通常需要上百萬年,甚至是上千萬年才可以完成。即便形成了化石,也不是萬無一失,當地質運動使化石暴露在空氣中后,如果長時間沒有被后人所發現,那么則會因為風化和侵蝕遭到破壞。
無論怎樣,世界人口眾多,所以多多少少都會有化石被保存下來,如果后世再有人類出現,這些化石應該可以成為我們存在過的證據。
除了我們的身體,人類所創造的科技與文明也很難被徹底磨滅。地表的建筑可以會在時間的磨蝕下逐漸坍塌消失,但是一些科技產物不會,比如核物質與核廢料。這些核物質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穩定性,一個是放射性。核物質的放射性使其能夠對很大范圍的生物和環境造成影響,而這種影響很難消除。
另一方面,核物質的穩定性又決定了其可以長期存在。
鈾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放射性元素,它的半衰期長達45億年。另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钚,是核武器和核反應堆的關鍵成分之一,半衰期雖然比不上鈾,但也長達24100年。這些放射性物質都帶有很明顯的人工合成信息,毫無疑問會成為人類文明存在的關鍵證據。再有就是電子產品了,電子產品中的芯片和線路板中有金、鉑等金屬物質,這些金屬物質十分穩定,不易被氧化和腐蝕。
而且,這些金屬物質還被包裹在硅板中,硅板中的二氧化硅能夠對這些金屬物質起到保護作用,讓其與外部環境隔絕。
當然,能夠保留下來的不止有科技產品,由穩定的貴金屬打造的各種金屬制品、藝術品也能夠長期保存,這些都是人類文明曾經存在過的堅實證據。所以說,人類與文明難以輕易滅絕,即便滅絕了,其存在過的痕跡也很難被徹底抹除,只要地球依舊存在,文明璀璨的光輝就不會徹底熄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